化石推翻了有关鸟类进化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认知(图片来源:Phillip Krzeminski)
据参考消息网(编译/张熠柠):英国《独立报》网站11月30日发表哈里·科伯恩的题为《化石推翻了有关鸟类进化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认知》的报道,全文摘编如下:
通过重新分析上世纪90年代在荷兰与比利时边境发现的6760万年前的鸟类骨骼化石,有关现代鸟类进化的核心猜想之一被“颠覆”。
直到现在,人们还认为现代鸟类灵活的鸟喙(可独立于头骨活动)是相对晚近才进化出来的,首先出现的是鸵鸟和鸸鹋等上颌骨固定的鸟类。
然而对化石的最新研究揭示出,活动喙早在导致恐龙灭亡的生物大灭绝之前就已经进化出来了。这意味着鸵鸟和鸸鹋等鸟类在进化中并非承前启后,而是“反向进化”,获得了更简单的喙。
现今约99%的鸟类都是活动喙。
英国剑桥大学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利用CT扫描技术,从化石中认定了一种远古大型鸟类的腭骨。
研究团队说,这种鸟生活在恐龙时代即将终结的时期,是存活到最后的有齿鸟类之一。
研究人员说,这种“恐龙鸟”的腭骨形态表明,它的活动喙“与大多数现代鸟类几乎没有区别”。
研究团队说,他们的研究显示,“我们需要重新评估如何理解现代鸟类头骨的形成方式”。
目前地球上生活着大约1.1万种鸟,根据其腭骨形态可归为两大类:鸵鸟、鸸鹋及其近亲属于古鸟亚纲,也就是说它们和人类一样,腭骨是固定的一大块;所有其他鸟类都属于今鸟亚纲,也就是说它们的腭骨由活动关节连接。
研究团队指出,这两种分类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提出。1867年,他将有史以来的所有鸟类分为“古腭类”和“今腭类”。赫胥黎猜想,“古腭类”是现代鸟类的原始形态,“今腭类”是后来出现的。
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的丹尼尔·菲尔德博士说:“这种猜想持续至今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任何可追溯到现代鸟类起源时期、保存完好的鸟类腭骨化石。”
此次研究的“恐龙鸟”化石是上世纪90年代在荷兰与比利时边境附近的一座石灰岩采石场发现的,于2002年首次接受研究。近20年后,这块化石借给剑桥大学菲尔德的研究团队,胡安·贝尼托开始对其重新研究。
贝尼托说:“我们开始对化石进行CT扫描,这让我们能透过岩石看到整个化石。”
菲尔德说:“这块化石表明,我们一直认为活动喙晚于现代鸟类起源,实际上是在现代鸟类出现前进化的。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我们对于现代鸟类头骨如何进化的猜想完全弄反了。”
研究人员说,虽然这项发现并不意味着需要重新绘制整个鸟类谱系,但的确改写了我们对现代鸟类一个关键进化特征的理解。
这项研究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