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探索 > 正文

冰河时期生活在印尼东部的弗洛勒斯岛上的巨型秃鹳

这幅重建图描绘着弗洛勒斯岛上的化石遗址梁布亚岩洞在6万年前可能的光景。一只巨型秃鹳为了享用剑齿象的尸身而威吓一只幼年科莫多龙。剑齿象是大象的已灭绝近亲。 ILL

这幅重建图描绘着弗洛勒斯岛上的化石遗址梁布亚岩洞在6万年前可能的光景。一只巨型秃鹳为了享用剑齿象的尸身而威吓一只幼年科莫多龙。剑齿象是大象的已灭绝近亲。 ILLUSTRATION BY GABRIEL UGUETO

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RILEY BLACK编译:石颐珊):超过6万年前,印尼弗洛勒斯岛上住着一种大鸟,直立时几乎比当地矮小的人族生物还高出一倍。

远古时期,「哈比人」大小的人类和一种巨大的鸟类同时生活在印尼东部的弗洛勒斯岛(Flores)上。这种冰河时期的巨型秃鹳(Leptoptilos robustus)身高大约180公分,远高于生存年代距今超过6万年前的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后者的身高只有大约100公分。

古生物学家原本认为这种大鸟已经适应了孤立岛屿的生态系统且不能飞翔。不过今年7月于《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发表的一篇包括翅骨在内的化石分析新结果改写了它们的故事。即便这种鹳身形巨大,它们宽达3.7公尺的翼展很可能足以让它们升空。

这项新知让古生物学家回头检视先前他们对于L. robustus解剖构造与行为的理解。新研究认为这种大鸟可能不靠捕食小动物为生,而是食腐动物,就像其他史前飞行鹳鸟一样仰赖草食动物的尸体为食,也如同现生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非洲秃鹳(marabou stork)。 L. robustus食腐的倾向或许甚至可以解释它们最终为何灭绝。

除了巨大鸟类以外,岛上还住着剑齿象属(Stegodon)以下的一个物种,它们是大象的已灭绝近亲,只会成长到肩高1.2公尺高。「这些巨型秃鹳大部分的食物来源都仰赖它们。」卑尔根大学古生物学家汉娜克.梅杰(Hanneke Meijer)说,他是这篇新研究的第一作者。他指出,他们在岩洞中同时找到剑齿象与秃鹳的骨头,若没有充分的诱因,鸟类不太可能冒险进入洞穴。

剑齿象消失以后,梅杰和同僚认为L. robustus也随之消失。岛上其他以这些哺乳动物为食的动物,例如科莫多龙,则设法在别处找到生路。不过L. robustus灭绝的时间与弗洛勒斯岛上环境的重大变化同时发生,而环境改变的起因是冰河期末期的一段暖化时期。「我们的假设是,剑齿象灭绝的同时,整个生态系都崩溃了。」梅杰说。

古生物学家建立起上述新观点的根据来自于21根从梁布亚岩洞(Liang Bua cave)中取出的弗洛勒斯L. robustus骨头,其中包括一部份翅骨。这处岩石庇荫可能让剑齿象之类的动物得以躲避酷热并且饮水──不过肉食动物可能会利用这个情境拦截一顿快速晚餐。遭到科莫多龙或弗洛勒斯人猎杀的猎物残骸在食腐的鹳鸟眼中可能是诱人的点心,接着秃鹳可能在洞穴内死亡并且被就地掩埋,以化石纪录的型态被保存至数万年后科学家挖出遗骨的那一天。

岛屿演化

岛屿有时候是天然又高强度的演化实验室。岛屿的相对封闭性会让有机体以和较大陆块上的生物完全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根据「岛屿法则」(island rule)这种现象,举例来说,大型物种为了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存活,体型通常会缩小,同时一般来说体型较小的动物,例如啮齿类与蜥蜴,则会长到空前巨大的尺寸。

2010年古生物学家首度描述弗洛勒斯的鹳鸟时,他们认为这种鸟也遵循这套法则。一开始这种鸟被想像为不能飞的独特巨兽,适应了在岛上的森林中追踪较小的猎物。然而新研究藉由说明L. robustus会飞的事实,论述这种动物可能并不属于特殊岛屿演化的例子,而是曾经翱翔于世界大半天空的巨鹳家族的一份子。

「我想我对L. robustus的看法随着我的职业生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梅杰说,他研究过这种巨鸟最早的一些标本。最初的那些骨头,他说,又大又奇特,看起来符合岛屿生活会将使生物往意外方向改变的概念。

然而随着这种动物的翅骨出土,故事的图像也改变了。

空中巨兽

梁布亚岩洞保存了一座古生物学与考古学的宝库,其中包括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和智人(Homo sapiens)的遗骸、这两个物种使用过的石器,还有大量各式动物骨头。

第一批L. robustus的骨头于2004年出土,不过专家们后续又花了很多年收集并编目这种动物的更多遗骨。直到梅杰和同僚发表的这篇新研究才有人将所有的拼图拼在一起,描绘出这种动物更加完整的图像。

如果L. robustus不会飞,这种鸟的翅骨应该会更小且在构造上呈现出不再被用作飞行的迹象。古生物学家已经在许多鸟类身上看过这些迹象,例如已灭绝的肉食性骇鸟(terror bird)、鸸鹋与它们的亲戚,以及各种在恐龙于6600万年前灭绝以后演化出的陆栖鸟类。

梅杰说,当古生物学家从梁布亚岩洞的标本堆中辨识出L. robustus的翅骨时,「它们看起来就像具有功能的翅骨,一点也不像不会飞的物种的骨头。」这些发现启发了梅杰与同事们开始重新思考这种大鸟的生活。

「你会去思索它们如何行动又如何和梁布亚岩洞的其他物种互动,」他说:「几乎就像你从个人层次上去认识一只动物。」岩洞中取出的每一块骨头都是一片解谜的拼图。

这篇新研究「表示我们对该动物化石纪录的了解持续加深,而且我们最初对于化石动物的构造与行为的诠释都只是初步的假设,还需后续反覆评估。」剑桥大学古生物学家丹尼尔.菲尔德(Daniel Field)说,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这样修订的过程不但能帮助古生物学家更加了解各个物种如何且为何演化,也能为生物的灭绝提供新的洞见。

举例而言,新研究经由调查L. robustus在史前非洲与欧亚大陆的分布,也发现L. robustus在这些曾经随处可见的鸟类中很可能是存活到最后的那一个物种。

在这座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岛屿庇护下,这些巨鸟最终依旧走向消亡,不过它们却在梁布亚岩洞的土壤中留下线索,让古生物学家得以追寻它们的故事。

相关阅读:
葡萄牙一男子在自家后院发现可能是欧洲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化石 美国宇航局在观测太阳系外围小行星Polymele时发现一颗新的迷你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