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探索 > 正文

龙骨出河州,新名赠故人——记临夏盆地化石哺乳类两新种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甘肃省临夏盆地新近纪地层连续,脊椎动物化石丰富,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经现世便注定在中国新生代地层学和古脊椎动物学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历时近一个甲子前赴后继的研究,中科院古脊椎所新近纪课题组老中青三代研究人员在邱占祥院士和邓涛研究员的带领下,已经在临夏盆地初步建立起以哺乳动物化石组合为标准的地层年代框架。近日,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和 Historical Biology相继发表了课题组成员江左其杲博士和李录博士关于临夏盆地哺乳动物研究的最新成果。论文分别描述命名了产自早更新世龙担动物群的何氏猞猁(Lynx hei)与产自中中新世尕李家动物组合的善勤近鼩(Plesiosorex shanqini)。

猞猁属(Lynx)是全北界分布的一类中型猫科动物,以耳朵末端有一撮毛,修长的四肢和较短的尾巴而著名。何氏猞猁个体不仅小于临夏盆地常见的伊西铎猞猁(Lynx issiodorensis),甚至小于现生短尾猫(Lynx rufus)。研究发现何氏猞猁与现生短尾猫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接近后者的祖先类群,并支持短尾猫类起源于东亚地区。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猞猁属在更新世时期两次自欧亚大陆迁徙至北美洲,在此过程中形态产生较大差异,以适应不同的生态位。

龙骨出河州,新名赠故人——记临夏盆地化石哺乳类两新种

何氏猞猁标本(江左其杲供图)

近鼩属(Plesiosorex)是一类分布非常广泛,但数量相当稀少的食虫动物。虽然近年来在包括哈萨克斯坦和日本在内的亚洲不同地区也有所报道,但此前从未在中国发现。研究认为善勤近鼩兼具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近鼩的形态特征,并支持近鼩属起源自欧亚大陆,于早中新世扩散至北美洲。善勤近鼩在临夏盆地的出现表明中中新世早期,这里较现在更加温暖湿润。对于这类更适应温暖湿润气候环境的小哺乳动物而言,亚洲东部沿海地区是它们自欧亚大陆迁徙至北美洲的“前进营地”,也是自北美洲进入欧亚大陆的“新手村”。

龙骨出河州,新名赠故人——记临夏盆地化石哺乳类两新种

善勤近鼩标本(李录供图)

何氏猞猁和善勤近鼩的种名分别献给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前任馆长何文和前任副馆长陈善勤。何文馆长负责博物馆的建设、管理和运行,陈善勤副馆长则更精于化石的修复、整理和装架,两人珠联璧合,为临夏盆地古脊椎动物化石的保护与研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正是得益于两位馆长在任期间的大力支持,古脊椎所与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十余年亲密无间的合作使得临夏盆地古脊椎动物化石蜚声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硕果累累。

龙骨出河州,新名赠故人——记临夏盆地化石哺乳类两新种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前副馆长陈善勤(引自新华网)

研究分别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项和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93/biolinnean/blac054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8912963.2022.2102912?journalCode=ghbi20

相关阅读:
乌拉特中旗温更镇温明煤矿下侏罗统地层中发现银杏和枝脉蕨化石 基因组揭示6000万年来企鹅进化到极冷和海洋环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