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探索 > 正文

一万年前海南岛曾虎啸山林

三亚落笔洞出土的华南虎下颌骨及牙齿。海南日报记者李天平摄

三亚落笔洞出土的华南虎下颌骨及牙齿。海南日报记者李天平摄

据海南日报(记者李艳玫):今年是壬寅虎年,春节期间我省多地推出与虎文物拍照、与虎宝宝近距离接触等特色活动,让市民游客沾沾虎(谐音为福)气,体验虎文化、感受虎精神。

我国有东北虎、华南虎,曾是世界上野生虎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古代海南也曾有野生虎。时间回到1993年10月至11月,来自海南省博物馆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在三亚落笔洞遗址发现了华南虎下颌骨化石。这直接证明了在约一万年前海南岛的山林里生活着野生虎。

落笔洞出土虎骨证明海南曾有野生虎

“妈妈,这是什么呢?好像树干上长出了两颗牙齿。”1月26日,在海南省博物馆二楼的展厅内,一名小女孩向母亲问道。“这是三亚落笔洞遗址出土的华南虎下颌骨化石。”看着文物介绍信息,母亲回答道。

在橱窗旁,几行文字这样写道:下颌骨化石长16.5厘米,宽5.7厘米,厚2.1厘米,为一成年虎的下牙床。

对于这件虎骨化石,今年79岁曾任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郝思德有着特殊的感情。1992年至1993年,由海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及三亚市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先后对落笔洞遗址进行了两次抢救性清理发掘,出土了人牙化石和大量石器、骨角器等,以及亚洲象、华南虎等哺乳动物化石和大量贝类遗骸。郝思德担任考古队领队,见证了虎骨出土及鉴定的全过程。

“这两次考古发掘,分别在1992年和1993年下半年进行,每次持续40多天,队员们在洞穴内划出一个个2平方米的探方,然后往下发掘,虎骨是1993年出土的。”郝思德回忆,现场发掘出华南虎下颌骨后,大家初步判定是虎骨,但无法确定虎的种属。随后,他和队员将这枚虎骨送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给专家鉴定,结果显示其属于华南虎下颌骨。这一消息发布后,在业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

“落笔洞遗址出土的文物,说明在距今一万年前,落笔洞人以狩猎、捕捞、采集为生。他们已经学会利用牛类的肢骨、鹿角等制作生产工具,也会保留火种,用火烤制食物。”郝思德说,在落笔洞内发现华南虎下颌骨,不仅直接证明了在约一万年前海南岛曾有野生虎,也将我国野生虎分布范围向南扩展到了北纬18度附近。

一万年前全球处于冰期华南虎或通过陆桥登岛

华南虎,又被称为“中国虎”,是我国特有的虎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华南虎在野外已难觅踪迹,大家仅能在动物园里一睹其风采。

在三亚落笔洞出土华南虎下颌骨化石之前的千百年间,人们对于“海南无虎”的认识根深蒂固。在与海南相关的史书、地志等文献里,有多处“海南无虎”的表述。例如,《汉书·地理志》中就有“(海南)亡马与虎”的记载;明代海南大儒丘濬所作的《南溟奇甸赋》提到“天下皆有菟(虎之别名),兹独无之,岂天欲居民之藩息于此”。与此同时,海南黎族先民几乎没有留下关于虎的相关记载和故事传说。

“华南虎下颌骨的发现,颠覆了人们关于‘海南无虎’的历史认知,对研究海南古气候、古地貌、古动物、古人类变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科研价值,为探讨海南岛人文地理的由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郝思德说。

既然在约一万年前华南虎曾生活在海南岛上,那么它们后来又是如何灭绝的呢?郝思德介绍,落笔洞出土华南虎下颌骨化石后,海南其他遗址尚未出土过虎化石,目前无法确定华南虎在海南岛的灭绝时间及原因。不过,综合各方面信息推测,华南虎最初可能是通过陆桥登岛的。

他介绍,专家通过将落笔洞出土的动物化石与两广地区出土的动物化石进行对比,发现一万年前海南动物的体型明显偏小,主要原因是那时海南岛的气温偏低。距今一万年前,全球正处于大理冰期后期,海水水位下降,琼州海峡水退时会变成“琼州海峡陆桥”。亚洲象、华南虎、熊、长臂猿、扫尾豪猪等动物,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冷,在那时通过“琼州海峡陆桥”来到更为温暖的海南岛,并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性状。

“相较于其他虎亚种,华南虎体型偏小,但行动敏捷,很善于泅渡江河,能游过狭窄的海峡。”郝思德说,华南虎的这一特点,也为其通过陆桥创造了有利条件。“登岛后,它们可能因种群数量偏少,无法正常繁衍,才慢慢在岛上绝迹。”

一万年时光,山河几重变。我们可以试着在头脑中勾绘那时的海南岛: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里,虎啸猿啼,百鸟争鸣,人类的祖先择洞穴而居,自由狩猎捕鱼,一步步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明。(原标题:琼岛山林虎曾啸)

相关阅读:
天文学家观测到“迷你海王星”系外行星转变为“超级地球”的证据 《历史生物学》:神秘巨齿鲨的身体形态仍然处于猜测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