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探索 > 正文

贵州省双河洞大熊猫“伪拇指”化石保存的意义

贵州省双河洞大熊猫“伪拇指”化石保存的意义

贵州省双河洞大熊猫“伪拇指”化石保存的意义

贵州省双河洞大熊猫“伪拇指”化石保存的意义

贵州省双河洞大熊猫“伪拇指”化石保存的意义

据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王德远):在贵州省绥阳县双河洞洞穴科学考察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大熊猫等哺乳动物化石。贵州科学院下属单位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王德远助理研究员与北京大学江左其杲博士等合作,近日在英国SCI期刊《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rvation of‘pseudo-thumb’ in fossil skeletons of giant panda(Ailuropoda melanoleuca) in Shuanghe Cave, Guizhou Province, southern China”的论文。在两具保留原地堆积的大熊猫个体化石处发现了大熊猫专食竹子特性的重要证据之一:桡籽骨(伪拇指)化石,这是该部位化石首次被报道。

大熊猫在抓取竹子进食方面,四肢显示出了一个特殊的演化适应现象:与其他熊类相比,大熊猫手掌多出一个“拇指”,该“拇指”是桡籽骨增大而成的非真正意义上的拇指(图 1),与其他五个“手指”合作抓取竹子,被称为“伪拇指”。双河洞中这两具相对保存完整的大熊猫化石展示了早在距今102 ka~49 ka年前,大熊猫已经拥有和现在基本一样的“伪拇指”(图2、3)。也反映出当时大熊猫已经具备了像现代大熊猫一样灵活地使用前掌抓取竹子的生理条件。新证据的首次报道,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大熊猫食性特征演化的认识。

论文链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8912963.2021.2006195

相关报道:贵州遵义发现10万年前大熊猫化石

据半月谈微博:记者近日从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了解到,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双河洞发现大熊猫化石,最早距今10万年以上。据了解,双河洞位于遵义市绥阳县温泉镇,目前已探明长度超300公里,是亚洲第一长的洞穴,也是世界最长的白云岩洞穴。其内部结构复杂,水洞、旱洞并存,且78个洞口相互串联,可为大熊猫居住提供适宜的洞穴环境。

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德远说,此次发现的大熊猫化石保存完整度极高,在全球范围内非常罕见;牙釉质测年数据显示,其中一个生活在距今10.2万年以前,另外一个生活在距今4.9万年以前。

据有关专家的介绍,大熊猫在抓取竹子进食方面,四肢显示出了一个特殊的演化适应现象,与其它熊类相比,大熊猫手掌多出一个“拇指”。该“拇指”是桡籽骨增大而成,非真正意义上的拇指,因用其辅助其它5个手指合力抓取竹子,被称为“伪拇指”。此前,贵州科学院山地研究所科研人员与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科研人员在双河洞联合科考过程中发现了两具完整的大熊猫骨骼化石,并从中发现了“伪拇指”化石。

王德远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有关科研人员已在双河洞内发现近30个大熊猫化石个体;本次新的发现,反映出当时大熊猫已经具备了像现代大熊猫一样灵活使用前掌抓取竹子的生理条件,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大熊猫食性特征演化的认识。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后江左其杲介绍,双河洞中有着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资源,除了大熊猫化石外,在此前的科考中还发现有豺、犀牛、黑熊、剑齿象、大灵猫、鬣羚等动物化石。

相关报道:揭开十万年前遵义双河洞大熊猫化石的神秘面纱

据贵阳网-贵阳日报:近日,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与国内外科研人员对双河洞联合科考发现的大熊猫桡籽骨(伪拇指)化石进行了报道。双河洞位于遵义市绥阳县,洞内化石资源丰富,除了大熊猫化石外,此前科考还发现过剑齿象、大灵猫、鬣羚等动物化石。9日下午,记者来到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采访助理研究员王德远,揭开双河洞大熊猫化石的神秘面纱。

30年探洞,已发现近30只大熊猫化石

据了解,从80年代至今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就一直积极组织中外科研人员联合探洞,30年间已探测长度超过300公里。“最开始我们探的主要是靠近道路、村庄的下层洞道,因为探洞难度小,一些探洞爱好者或是附近村民也会进去活动,并没有发现太多的化石。”王德远给记者说道。

“但是2015年以后,随着探洞的深入,在那些探洞人员首次到达的地方,陆陆续续发现了一些熊猫化石。不过当初化石才发现的时候,因为探洞人员并不是专门研究化石的,也就未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直到2019年我们才开始针对洞内的化石进行详细的调查。”王德远说。

目前双河洞内已发现的大熊猫化石个体数量将近30只,时间跨度从10万年前到1万年前。

说起关于大熊猫化石的趣事,王德远笑着给记者说道,法国常驻双河洞科考首席专家,让·波塔西在一次探洞中发现了一具熊猫化石,告诉了他,于是两人一起去了洞里,通过现场对化石进行辨认,王德远发现其实是三只大熊猫的化石。他说“洞内的大熊猫化石可能因为流水被冲散,不一定会完整的摆放在原位。在现场,我又发现化石上方还有一个裂隙状的洞,推测上面可能还会有化石,于是我往上爬了2、30米,果然又发现了2个。原本以为只有一只熊猫化石,结果现场看下来,一个洞里最少有5只。”

洞内化石众多,专家说原因

贵州作为“古生物王国”,沉积和浅变质沉积地层发育,覆盖了这里80%以上的土地,从生物诞生之初,众多生物就在贵州的土地上栖息繁衍,让贵州成为古生物化石的天然博物馆,上古生物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双河洞作为“世界最长的白云岩洞穴”,洞内结构复杂,水洞、旱洞并存,有上中下四层8条主洞,200多条支洞,5条地下河,78个洞口,可谓洞挨洞、洞连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且双河溶洞区内生态环境优良,被誉为“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馆”。

关于为什么双河洞会有那么多熊猫化石,王德远有着自己的推测。根据现存熊猫来看,熊猫没有冬眠的习惯,又是独居动物。双河洞内发现的熊猫化石有的一个洞内有5只,甚至还有多达十只的,所以可以排除突发事故导致其群体性死亡(且根据测年数据也证明大熊猫生活在不同的时代)。

最后只能推测双河洞附近,曾经生活着众多生物,也是熊猫的栖息地,熊猫有时不慎跌入,洞穴内环境复杂,人烟罕至,没有人为因素破坏,化石得以很好的保存。长久以往,洞内就保存了众多古生物化石。而一些死在洞穴外的,没有很好的保存环境就被破坏了。

王德远表示,大熊猫化石其实比较常见,包括像广西、贵州、江西、海南、长沙等地都有过发现,但那些化石大部分都埋藏在土里且主要是牙齿。像双河洞这种有完整骨骼的大熊猫化石,十分罕见。

“最近关于化石的报道其实只是一个发现性的报道,我们还在尝试对化石进一步进行研究,包括根据其牙齿磨损情况,了解熊猫们的死亡年纪;通过古DNA对比,研究大熊猫的分化史等等。”王德远最后向记者说道。

相关阅读:
低层大气的过程(对流、沙尘暴和重力波)对于了解火星如何失去水分至关重要 新研究揭示二叠纪最末期开始的升温事件如何塑造当时的四足动物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