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生物学会发布2019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
据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1日电(徐红梅):在20日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上,中国古生物学会发布2019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
2019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包括:
1.中国古动物馆的从鱼到人生命之旅;2.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许你一个“花花世界”——植物从孢子到花的繁殖故事展览;3.卓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史前部落”恐龙主题交互式数字科普体验展览;4.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开发的公益科普课程及地质古生物课程;5.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的我国K-Pg界线科普宣传活动;6.重庆自然博物馆的“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展览;7.大连自然博物馆的远古的生命——中生代生物化石展;8.上海代那索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知识付费科普动画课《恐龙探秘》;9.西北大学和长安大学推出的“小小古生物学家”开拓陕西古生物学科普;10.重庆自然博物馆、崇州天演博物馆、河南地质博物馆、汉中华奇石馆、湖南地质博物馆推出的“石头的故事”科普展览。
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王永栋介绍,2019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展示了我国地质古生物科普领域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对推动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于1929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
相关报道:“2019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公布内蒙古一项成果入选
据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查娜):10月20日上午,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科技与信息处主办,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召开。
本次研讨会开幕式上发布了“2019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其中“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地质古生物类科普课程的开发”成功入选。十大进展的发布展示了我国地质古生物科普领域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对推动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开幕式,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成为内蒙古首家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授予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化石文化传播基地”。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授予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实验基地”授牌仪式,填补了内蒙古没有古生物实验研究机构的空白。
相关报道:中国古动物馆《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科普展览荣获2019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称号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近日,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组织发起的2019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评选活动落下帷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推荐的中国古动物馆金海月、曹强、杨静、王晓龙等策划并实施的《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宁波站)科普展览项目获得委员会一致好评,排名第一入选。
“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科普展览第一站于2019年7月6日在宁波博物馆一层特展厅正式亮相。展厅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展览分为来自海洋、登陆先锋、爬行帝国、展翅高飞、哺乳为王和猩球崛起六个篇幅,展品包括化石、复原模型及雕塑近150件(套)。专业的内容和设计、丰富的展陈形式,趣味互动的体验项目激发观众的浓厚兴趣。
同时,配合展览推出了科普讲座、科学小课堂、视频播放、AR体验等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项目,尤其徐星研究员和王原馆长的现场科普讲座受到家长和孩子的热烈欢迎。
展览在宁波当地和周边城市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古生物科普的文化热潮,成为2019年暑假期间热门话题之一。不到两个月的展览时间里,参观人数达到近34万人次,成为宁波博物馆开馆以来最受欢迎的特展,参观人数创历史新高。
继宁波博物馆后,“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展览于2019年12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受到馆方的高度评价和观众的一致好评;2020年在昌吉恐龙馆、深圳博物馆展出,反响强烈。
“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科普展览成为了向公众普及古生物学知识以及我国古生物学科研成果的一个优秀平台,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普遍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开启民智,彰显理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报道: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召开
据新华融媒(刘嫱):10月20日上午,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科技与信息处主办,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召开。
戎嘉余(院士)、孟庆金、王原、欧阳辉、王军有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了题为“生物演化探秘与思考”、“从科学发现到多元科普产品转化”、“从亿万年的演化史看人类的命运”、“自然类博物馆策展实践”、“起好步开好局为内蒙古地质古生物科研科普工作做贡献”的报告。来自科研院所、高校、自然类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国家地质公园、相关文化产业公司和科技出版界的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科普宣传的媒体人员等1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2019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也于本届研讨会开幕式上发布。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十大进展的发布展示了我国地质古生物科普领域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对推动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地质古生物类科普课程的开发”成功入选。
据介绍,内蒙古是地质古生物资源大区,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作为全区首家大型自然博物馆,主动承担、全力推进地质古生物科研科普工作,不断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类科普教育课程和活动,科普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已完成14个系列200余节科普教育课程的研发;完成3套科普图书出版;已累计实施面向全区在校学生的免费科普教育课程3万余人次。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向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授予“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成为内蒙古首家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向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授予“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化石文化传播基地”授牌仪式;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向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授予“实验基地”授牌仪式,填补了内蒙古没有古生物实验研究机构的空白。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馆长王军有表示,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座集收藏陈列、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大型自然博物馆。展陈涵盖了农、林、牧、水、动植物、古生物、地质矿产等13个方面的内容,是“国内独具特色、具有泛北极圈自然资源特色鲜明、收藏和展示功能一体的自然博物馆”。
下一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通过“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化石文化传播基地”、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等平台积极与国内外科研、科普机构交流合作,全力打造“自然科普教育、生态文明思想成果展示、党团建设主题教育”三大主题平台。
相关报道: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召开
据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1日电(徐红梅):为搭建自然类博物馆与科普创作、科普出版、科普传播等领域团队和单位交流合作的桥梁,10月20日,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召开,会期4天。
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地质古生物专家、学者将分别作“生物演化探秘与思考”“从科学发现到多元科普产品转化”“从亿万年的演化史看人类的命运”、“自然类博物馆策展实践”等地质古生物报告;参会代表将分别作“关于博物馆应急科普机制与能力建设的思考”“以科研创新点亮古生物科普核心特色”“化石助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考”“古生物学科普与科学精神”等推动科普宣传的报告。
研讨会上发布了“2019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其中“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地质古生物类科普课程的开发”入选。同时,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被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分别授予“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化石文化传播基地”称号,被列为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馆长王军有表示,自然博物馆作为承载和传播过去、现在和将来自然物证及环境信息的宣传教育服务机构,开展自然科研科普是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和责任担当。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在科普方面,将充分发挥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性科普课程。今后将通过“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化石文化传播基地”、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等平台,积极与国内外科研、科普机构交流合作,打造“自然科普教育、生态文明思想成果展示、党团建设主题教育”三大主题平台。
据了解,目前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已完成14个系列200余节科普教育课程研发;出版3套科普图书;已累计实施面向全区在校学生的免费科普教育课程3万余人次。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科技与信息处主办,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承办。
相关报道: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在内蒙古举行
据正北方网(记者王连英):10月20日,为推动我国科普工作的交流合作与发展,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主办,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举行。
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戎嘉余、周忠和等专家学者围绕“生物演化探秘与思考”“从科学发现到多元科普产品转化”“从亿万年的演化史看人类的命运”等主题作了特邀报告。
研讨会开幕式上,“2019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发布,“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地质古生物类科普课程的开发”是其中之一。十大进展的发布展示了我国地质古生物科普领域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对推动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报道: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召开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张枨):为推动我国科普工作的交流合作与发展,搭建自然类博物馆与科普创作、科普出版、科普传播等领域团队和单位交流合作的桥梁。总结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进一步推动科普工作创新发展,提升公众科学素养。10月20日上午,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科技与信息处主办,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召开。
会议内容包括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开幕式、学术报告会、会议报告会、参观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及会后赴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考察等。研讨会上,戎嘉余(院士)、孟庆金、王原、欧阳辉、王军有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了题为“生物演化探秘与思考”“从科学发现到多元科普产品转化”“从亿万年的演化史看人类的命运”“自然类博物馆策展实践”“起好步开好局为内蒙古地质古生物科研科普工作做贡献”的特邀报告。14位代表作了以“关于博物馆应急科普机制与能力建设的思考”“真诚普惠大众,遍撒科普种子以科研创新点亮古生物科普核心特色”“化石助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考”“古生物学科普与科学精神”等为题的精彩报告。来自科研院所、高校、自然类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国家地质公园、相关文化产业公司和科技出版界的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科普宣传的媒体人员等1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在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开幕式上发布了“2019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十大进展的发布展示了我国地质古生物科普领域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对推动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地质古生物类科普课程的开发”成功入选。内蒙古是地质古生物资源大区。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作为全区首家大型自然博物馆,主动承担,全力推进地质古生物科研科普工作,不断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类科普教育课程和活动,科普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已完成14个系列200余节科普教育课程的研发;完成3套科普图书出版;已累计实施面向全区在校学生的免费科普教育课程3万余人次。
开幕式上举办了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成为内蒙古首家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授予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化石文化传播基地”。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授予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实验基地”授牌仪式,填补了内蒙古没有古生物实验研究机构的空白。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馆长王军有表示:加强科学普及是新形势下我国全面推进创新的重大任务。自然博物馆作为承载和传播过去、现在和将来自然物证及环境信息的宣传教育服务机构,开展自然科研科普是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和责任担当。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座集收藏陈列、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大型自然博物馆。展陈涵盖了农、林、牧、水、动植物、古生物、地质矿产等13个方面的内容,是“国内独具特色、具有泛北极圈自然资源特色鲜明、收藏和展示功能一体的自然博物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科研科普工作得到了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科研方面,在全区积极开展古生物化石的调查、发掘、研究、评价工作。开展自然资源方面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斯洛伐克萨法里克大学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科研合作。文章发表在英国《历史生物学》、保加利亚《动物之谜》及国内《世界地质》《古生物学报》《地质学报》等学术期刊,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我区各类古生物化石资源分布广泛、类型齐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积极开展了《内蒙古赤峰市南部中生界古生物调查与挖掘》和《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古生物化石调查采集》项目。同时依托各院校研究力量,与内蒙古自然资源学会合作开展了《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更好地补充了博物馆馆藏标本,展示我区自然资源全貌,充分保护和收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标本。科普方面,我们充分发挥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的作用,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性科普课程,让广大学生在研学实践中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通过“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化石文化传播基地”、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等平台积极与国内外科研、科普机构交流合作,全力打造“自然科普教育、生态文明思想成果展示、党团建设主题教育”三大主题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