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二叠纪晚期地层发现的二齿兽类化石命名为为白氏桃河兽
据阳泉日报(全媒体记者顾超):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俊团队在阳泉二齿兽类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这是首次在我国二叠纪晚期Psj地层发现二齿兽类化石,其国际命名是Taoheodon baizhijuni,中文名称为白氏桃河兽。
二齿兽化石的发现者白志君是一名化石爱好者,目前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专门从事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早些年,还在煤矿工作的他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到山中寻找化石。
据白志君介绍,以往的资料中并未记载阳泉具有二叠纪的四足动物化石,2013年5月,白志君考察郊区一处旧石器遗址的时候意外在山谷的岩石中发现一块骨骼化石。“正是这块骨骼化石激励了我继续找寻。”他说,之后扩大了搜寻范围,期望有更多的发现。
2017年,白志君在一处采石场工地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二齿兽类头骨化石。经过多位专家连线,他在2018年将这件珍贵的标本交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俊。
专家团队经过了两年的化石修复和研究,证明这是一件世界首次发现的二齿兽类新物种,依据发现者和发现地命名了阳泉地区首个发现的二齿兽类化石。
“这块化石十分珍贵,是一个新的物种。”刘俊介绍,这一新类群有下列特征区别于其他属种:犁骨腹面光滑,缺乏翼骨龙骨突,翼骨中板窄,泪骨与隔颌骨接触,翼骨不与上颌骨接触,枕髁宽、弧形,侧齿骨架细、但有明显的背腹面。
中国二叠纪四足类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新疆发现过大量二齿兽类化石,而很长一段时间,在华北广泛出露的二叠系地层中未发现二齿兽类,只有几件锯齿龙类化石。1989年在内蒙古大青山脑包沟组报道发现了边缘大青山兽,打破了这一沉寂,但是在出露更为广阔的孙家沟组却没有发现。而白氏桃河兽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白氏桃河兽(Taoheodon baizhijuni)的生存时代为二叠纪晚期,距今约2.54亿年,比恐龙更古老。这是我国首次在二叠纪晚期Psj地层发现的二齿兽类。这对二叠纪晚期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及二叠纪大灭绝时间的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