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赵海斌研究员介绍发现近地小行星的意义及对地球的潜在危险
据俄罗斯卫星网: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表示,近期又发现了一颗近地小行星:2020 FL2。这颗小行星于北京时间3月23日凌晨4时38分24秒飞掠地球,是中国发现的尺寸最小、与地球轨道距离最近的一颗小行星。关于发现近地小行星的意义及其对地球可能造成的威胁,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首席研究员赵海斌。
根据天文学的定义,只要近地小行星与地球轨道距离小于750万公里且直径大于140米,那么,它就被称为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小行星。
赵海斌介绍,最新发现的这颗近地小行星在14.4万公里飞掠地球,属于非常小的距离。但由于它直径比较小(约20米),因此没有被列为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天体。因为直径小的小行星如果与地球发生碰撞,很可能只会对地球上非常小的局部范围造成危害,不会伤及整个地球。
据介绍,这颗小行星是2月下旬以来中国发现的第三颗近地小行星。赵海斌强调,发现近地小行星对于人类研究太阳系的演化,评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风险,研究防御撞击风险的对策以及利用小行星资源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他说:“第一点是关于发现近地小行星的科学意义。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早期的一种原始物质,所以它保存了太阳系形成的一些原始信息。因此,小行星是研究太阳系早期形成演化学的重要指针。除此之外,小行星为什么能够形成这么丰富的多样性以及近地小行星的起源和宿命问题,也是值得被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只有发现更多小行星才能全面研究它们。”
“第二点是关于安全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对近地小行星在一段时间内的监测,确定它的轨道,进而去评估这颗小行星会在什么时候撞击地球。通过了解小行星可以知道,一旦这个小行星撞击地球,那它产生的危害性会有多大,我们对危害进行评估,就需要了解它的物理特性。除此之外,我相信人类的智慧很高,技术发展也很快,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来预警这些对地球有威胁的小行星,就有可能去防御它的撞击,但是前提都是要对它的轨道特性和物理特性非常了解。”
“第三点,我们人类以后很可能会去地外空间汲取资源,而小行星无疑是最直接的能够被我们利用到的资源之一。例如,人类可以把小行星作为一个去太空的‘船只’,这样的话就可以利用它的轨道资源。还可以利用小行星本身的物质,比如说,有的小行星含有大量的金属、水和矿物质。如果以后的星际航行有可能将小行星作为能源补给的话,就会极大地节约成本。”
根据国际小行星中心的数据,北京时间4月4日晚上6点左右,将有一颗巨大的小行星从地球飞越而过。该颗小行星的编号为2015 FC35。
赵海斌表示,目前来看,这颗小行星不会对地球产生威胁,它会与地球在10.44倍的地月距离,约401万公里处,飞掠过去。
他说:“虽然它体积比较大,距离地球也比较近,已经被列为对地球构成潜在危险的小行星,但是这颗小行星在2015年被发现,在2020年也有多次的观测数据,所以它的轨道确定的精度较高。因为观测资料越多,轨道就定得越准。所以肯定会擦过去,不过是没有风险的。”
根据美国宇航局小行星中心的数据,如果这颗小行星撞击到地球上,那么将会产生1000兆吨TNT的能量,相当于数千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