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探索 > 正文

放毒方式大不同 如何区分有毒动物的“毒”门绝技

一只网斑河豚(Takifugu poecilonotus)鼓胀身体,作为一种防御手段。这些鱼被称为河豚,在日本是一道珍馐──但必须先进行谨慎的准备工作。 PH

一只网斑河豚(Takifugu poecilonotus)鼓胀身体,作为一种防御手段。这些鱼被称为河豚,在日本是一道珍馐──但必须先进行谨慎的准备工作。 PHOTOGRAPH BY PAULIO DE OLIVEIRA, MINDEN PICTURES

懒猴(例如这只孟加拉国懒猴,摄于柬埔寨的吴哥生物多样性保育中心)上臂底下的腺体会分泌毒液。 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

懒猴(例如这只孟加拉国懒猴,摄于柬埔寨的吴哥生物多样性保育中心)上臂底下的腺体会分泌毒液。 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金色箭毒蛙以吃掉小甲虫来取得毒素。 PHOTOGRAPH BY ALBERT LLEAL, MINDEN PICTURES/NAT GEO IMAGE COLL

金色箭毒蛙以吃掉小甲虫来取得毒素。 PHOTOGRAPH BY ALBERT LLEAL, MINDEN PICTURES/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科莫多龙咬伤猎物后,能够在毒液发作时跟踪猎物几公里,并利用牠们的敏锐嗅觉对准猎物尸体前进。 PHOTOGRAPH BY STEPHEN ALVAREZ, NAT

科莫多龙咬伤猎物后,能够在毒液发作时跟踪猎物几公里,并利用牠们的敏锐嗅觉对准猎物尸体前进。 PHOTOGRAPH BY STEPHEN ALVAREZ,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JAKE BUEHLER编译:涂玮瑛):蛇、蜘蛛与其他有毒动物施放化学武器的方式容易造成混淆,以下是你应该知道的知识。

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一条未知物种的蛇,你可能会猜测它是「被动带毒」(poisonous)还是「创伤放毒」(venomous)──或者这两种特性到底有无差别。事实上,「被动带毒」与「创伤放毒」是很独特的概念,描述了动物运用它们的化学武器的特殊方式。

创伤放毒与被动带毒动物都会使用毒素──这类有毒物质靠小剂量就能造成重大且有害的生理性影响──以自我防卫或制服猎物。

但创伤放毒性动物(例如黄蜂)会藉由伤害别的动物施放有毒混合物,并通常是利用尖牙、螫刺或棘刺等。相反地,被动带毒性动物则通常是透过皮肤,在另一只动物触碰或吞食它们时,被动地施放分泌物(比如毒蛙)。

收集你的毒

田纳西州南方复临大学的生物学家戴维.尼尔森(David Nelsen)说,被动带毒性物种只会防御性地运用它们的毒素,以避免遭到掠食者吞食。这就是为什么毒素会绕过消化系统,透过伤口直接进入体内。

举例来说,被动带毒性动物被掠食者吞食时,这些毒素会快速散布到掠食者全身,依据毒素类型与剂量而造成暂时性症状或死亡。以河豚为例,它们特别致命,因为它们的皮肤与内脏有一种比氰化物还毒的神经毒素。

许多被动带毒性动物不会自行制造防御性毒素,而是从它们生活的环境中慢慢收集毒素。比如说,河豚会从一种海洋细菌获取河豚毒素。帝王蝶在毛虫阶段会吃有毒的乳草植物,这使成蝶尝起来带有苦味。

警戒色也大量出现在被动带毒性野生动物身上,特别是中南美洲体色鲜艳的原生毒蛙。

「毒蛙带有一种混合多样物质的神经毒性生物碱,效果从只是难吃到恐怖致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演化生物学家蕾贝卡.塔文(Rebecca Tarvin)说。

地球上最毒的动物之一是哥伦比亚的金色箭毒蛙(Phyllobates terribilis),它们会收集箭毒蛙毒素(batrachotoxin)──可能来自它们吃的小甲虫──并由皮肤上的腺体分泌毒素。一只金色箭毒蛙就能制造足够毒素来杀死数个人。

类似的产毒甲虫也被认为会提供毒素给黑头林鵙鹟(Pitohui dichrous)的被动带毒性羽毛,这种鸟是巴布亚纽几内亚的原生种。

咬伤与刺伤

因为创伤放毒性毒素通常是由使用它们的动物所制造,所以这些动物的身体构造也更复杂,而且「必须被更直接地将毒施放进入另一个生物体内,绕过消化系统,」尼尔森说。

许多创伤放毒性动物常用的方法是带毒的咬伤。举例来说,蜘蛛和蛇会透过中空的尖牙注入毒素,使猎物的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停止运作。

自然已经演化出其他巧妙的策略。有些蜥蜴──包括体型庞大的科莫多龙──似乎具有独特的创伤放毒性唾液。沟齿鼩(一种类似鼩鼱的加勒比地区的稀有哺乳类)也会造成创伤放毒性咬伤。芋螺则利用一种变形的牙齿作为创伤放毒性的鱼叉,以便捕捉小型猎物,但它们也能注入足够毒素来杀死体型更加庞大的动物。

其他创伤放毒性动物会利用螫刺或棘刺来注入毒素,例如石头鱼的背鳍棘刺里带有会引起极大痛苦的毒液,又或者是会使用头上的小棘刺进行有毒的「头锤」攻击的格林胄蛙(Corythomantis greeningi)。

更古怪的是懒猴(属名为Nycticebus)的毒液系统,它们是东南亚的夜行性灵长类。懒猴的上臂底下有制造毒素的腺体,然后懒猴会将毒素舔入口中,受到威胁时就咬伤对方并施放毒素。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灵长类生物学家安娜.奈卡里斯(Anna Nekaris)说,唾液与毒素的混合物似乎会让被咬伤的动物出现剧烈免疫反应。她说:「以人类来说,剧烈免疫反应的表现是过敏性休克、极度疼痛,或组织坏死。」

还有第三类?

在被动带毒与创伤放毒这两种类别之间,或许还有第三种施放毒素的类型:无创伤放毒(toxungen)。无创伤放毒性动物不会以尖牙或螫刺注入毒素,但它们也不会等到被触碰或吞食时才施放毒素:它们会投掷或喷洒毒素到攻击它们的对象身上。投弹甲虫会从腹部喷出刺激性苯醌,而火蝾螈则会从腺体喷出射程超过30公分的毒素。

然后还有臭鼬。

「大多数人从没把臭鼬屁当成有毒物质,」尼尔森说:「但脸上被臭鼬屁喷到的狗猫可能出现一阵猛烈的打喷嚏、呕吐、暂时失明,它们的红血球甚至会遭到损害。」

以上皆是

在罕见的案例中,有些物种可以同时是创伤放毒与被动带毒性动物。

以喷液眼镜蛇为例,由于于它们尖牙里的细孔,它们不仅会咬伤攻击者,还会喷出引起痛苦又致盲的毒液到攻击者的眼睛与脸上。这让它们也被归类为无创伤放毒性动物。

一些东南亚的颈槽蛇会造成创伤放毒性咬伤,也会吃被动带毒性蟾蜍,让它们偷走这些两生类的毒素,然后在颈部腺体分泌毒素。

因此,对于「这条蛇是被动带毒还是创伤放毒?」这个问题,有时候答案可能其实是:两者皆是。

相关阅读:
俄罗斯“联盟 MS-16”载人飞船今年春季前往国际空间站将仅耗时6小时 《原子科学家公报》公布美军核武库存数量数据 共有3800枚处于服役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