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探索 > 正文

侏罗纪蜥蜴研究新发现——独特的谢氏红山蜥Hongshanxi xiei

谢氏红山蜥正模(JCM-HS 0001)的照片(董丽萍供图)

谢氏红山蜥正模(JCM-HS 0001)的照片(董丽萍供图)

高精度平板CT扫描揭示了红山蜥部分未暴露的头骨骨骼特征(董丽萍供图)

高精度平板CT扫描揭示了红山蜥部分未暴露的头骨骨骼特征(董丽萍供图)

红山蜥正模头骨综合线图及头骨复原线图(董丽萍供图)

红山蜥正模头骨综合线图及头骨复原线图(董丽萍供图)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鳞龙形类的系统发育学研究显示侏罗纪是有鳞类演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有鳞类迅速地演化出它的几个主要的分支类群。但侏罗纪的有鳞类化石记录却十分局限。只在北美和欧亚大陆的少数几个化石点——如美国的Morrison组、德国的Solnhofen灰岩、哈萨克的Karatau组——中有记录。

在中国,白垩纪时期的蜥蜴有着十分丰富多样的化石记录,如早白垩世时期热河生物群中的矢部龙(Yabeinosaurus)、大凌河蜥(Dalinghosaurus)、柳树蜥(Liushusaurus)以及翔龙(Xianglong),甘肃的拟贝氏蜥(Mimobecklesisaurus),山东的厚颌蜥(Pachygenys);晚白垩世时期内蒙古、河南、江西等地有着丰富的蜥蜴化石和多样的化石属种(共15个属种)。相对来言,侏罗纪蜥蜴的化石记录则十分稀少。目前仅有两个区域产出:一为燕辽生物群中两件未命名的幼年蜥蜴标本;二为新疆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少量破碎蜥蜴材料,以及盆地中部多件三维立体保存的蜥蜴骨架,但还未详细报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丽萍、王原等在国际期刊Geodiversitas,以杂志封面文章报道了一件保存十分精美的侏罗纪蜥蜴标本,并将其命名为谢氏红山蜥(Hongshanxi xiei)。该标本来自辽宁省建平县棺材山化石点。棺材山化石点被认为与道虎沟层时代相当(165Ma)或略年轻(157Ma),该地点及其周边相当地层中产出大量的蝾螈标本,其中包括了多件发生了多指多肢畸形现象的天义初螈(Chunerpeton tianyiensis)标本,是中生代有尾类中的首次发现,王原等曾做过报道。

通过传统古生物学手段和高精度平板CT扫描技术,研究人员详细地与世界上其他侏罗世—白垩世的蜥蜴属种进行对比,红山蜥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组合,如其左右愈合的额骨明显较长,后缘三叉,两侧的后突长且从外侧卡住顶骨;顶骨短;头骨上仅眼周和下颞处具有膜质骨板(osteoderms),前肢和后肢长。唯一具有与红山蜥类似的额骨和顶骨形态的是西班牙早白垩世Las hoyas地点的Hoyalcerta sanzi,但Hoyalcerta的下颌十分纤细,齿骨齿要远多于红山蜥。不同的系统发育分析设置得到了不同的红山蜥的系统位置——位于有鳞类的基干位置,或位于传统的“硬舌亚目”的基干位置,这说明早期有鳞类属种的系统位置受到有鳞类各个大类群之间系统关系的影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5252/geodiversitas2019v41a16

相关阅读:
伊拉克政府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巴比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决定做得太晚 吴新智院士:现代人类进化很多疑点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