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国一家棉纱厂里的童工
据光明日报(张顺洪):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经历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到19世纪40年代,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发展起来,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革命期间,虽然失去了北美13块殖民地,但英国加强了海外殖民扩张,在澳洲建立起新的殖民地,完成了对南亚次大陆的殖民征服,扩大了在亚洲其他地区和非洲地区的殖民势力。总之,工业革命完成之时,英国已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拥有庞大的殖民帝国。
但是,工业革命结束后不久,盛世英国就步入了相对衰落的进程。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以重工业为主和以电气为动力的新时期,英国面临着美、德等国的强劲竞争。随之,工业实力排位开始下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国力处于相对衰落之中;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还患上了所谓的“英国病”,经济发展停停走走、通货膨胀、失业率高、国际收支危机多发等等,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呈下降趋势。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历史长河中可谓“昙花一现”。那么,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为什么没能保持长盛不衰呢?英国衰落或曰相对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一点,国内外学术界已有不少探讨。主要观点有: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英国没有及时改造技术装备,逐渐丧失了工业领域的垄断地位;当德、美、法等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时,英国仍旧惯性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本国工业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英国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社会因素,如王室制度,贵族阶层影响较大,这使英国社会比较保守,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方面存在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倾向;英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以及人口增长速度变缓,本土劳动生力军缺乏;庞大的海外帝国需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军费开支过大,影响了经济发展;当殖民地逐渐摆脱英国控制获得独立时,英国的大国地位就下降了;英国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当其他大国工业发展起来后,英国的竞争力就会相对下降。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以为,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迅速“由盛转衰”,还有一个往往被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工业革命期间,广大工人阶级遭受了深重的苦难。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史学界有不少的讨论,并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但工厂制度下,工人们遭受工厂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主要表现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一年到头都在天刚亮或天未亮的四五点钟的时候起床,夜间休息还没有使他们的精神恢复过来,就匆匆地吞咽了一顿饭,或者什么东西也没吃,就赶到工厂去”;居住在贫民区,房屋拥挤,阴暗潮湿,往往一家数人挤住一个房间;经常遭受严厉的罚款,如曼彻斯特的一家纺织工厂规定,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按其管理的机器数每台每小时罚款3便士,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罚款6便士;存在着大量童工,尤其在棉纺织厂和煤矿,童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工作环境恶劣,常常受到监工的虐待和罚款,童工的健康深受影响;妇女地位也十分低下,在煤矿中,女工们不得不像男工一样干活,许多青年妇女因工资低而沦为妓女;妇女由于自身身体健康问题和没有时间照顾幼儿,贫困家庭儿童死亡率极高。笔者以为,英国工人阶级所遭受的这些苦难,或许正是英国迅速“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
首先,广大工人劳动强度大,生活贫困,必然影响整个社会人口的整体健康水平。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人健康状况差,也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作为目击者,恩格斯对“工业工人”有这样的描述:“他们几乎全都身体衰弱,骨瘦如柴,毫无力气,面色苍白,由于患有热病,他们身上除了那些在工作时特别用劲的肌肉以外,其他肌肉都是松弛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消化不良,因而都或多或少地患着忧郁症,总是愁眉苦脸,郁郁寡欢。他们衰弱的身体无力抵抗疾病,因而随时都会病倒。所以他们老得快,死得早。”
第二,贫困家庭儿童死亡率高,影响了整个社会人口增长率,从而减弱了社会发展后劲。英国人口从1751年至1861年,年增长率一般为1%多,高时不超过2%,低时不到1%。相比之下,美国人口在1790-1860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3%。
第三,大量童工的存在意味着下层民众不能接受正常教育,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19世纪英国教育水平比较低,民众教育被忽视。1832年哈德兹菲尔德众议院委员会的报告披露:工厂里会写字的人不超过1%。1870年时,英国6-10岁的儿童,只有40%上学;10-12岁的儿童,则只有33%上学。有学者进行比较,1858年英国全日制学生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是1∶77,而同一时期普鲁士为1∶6.27。
第四,工人阶级遭受苦难,激化了社会矛盾。工业革命时期,尽管英国没有像法国那样发生大革命,但社会矛盾一直很激烈,发生了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和以砸毁打谷机为最明显特征的“斯文运动”,出现了广泛的罢工斗争和大规模集会抗议活动,发生过城市抢粮风潮、甚至武装暴动如“兰尼卢暴动”和“新港起义”。这些矛盾斗争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在工业社会,工人阶级是人口的主体,工人阶级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困窘,必然妨碍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英国的历史提供了令人深思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即使得到快速发展,甚至实现了崛起,如果广大下层民众生活困苦,则不能做到“长盛不衰”。随着工人阶级坚持不懈的斗争,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逐渐得到改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是建立了福利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迄今又保持着一定的发展活力。(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