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遗址
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
四川渠县城坝遗址
太子城金代城址位置图
据光明日报(李韵):“2018年六大考古新发现”1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上揭晓。广东英德青塘遗址、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四川渠县城坝遗址、河北张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六个考古项目榜上有名。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还原岭南最早人类的生活
青塘遗址位于广东省北部清远市英德市青塘镇,是华南地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典型的洞穴遗址。
2016年至2018年,通过3年考古工作,在青塘遗址发现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连续的地层堆积,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处重要遗迹,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骨角器、动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标本一万余件。
考古发现一座墓葬,出土保存较为完整的人骨化石一具,其葬式为蹲踞葬,年代距今约1350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锁强表示,这座墓葬的形式,说明当时岭南人类已具有明确的生死观念和有意识的埋葬行为,而它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是广东境内保存最完整的距今1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青塘遗址作为洞穴群,展现了2.5万至1万年前华南地区的聚落形态,全面反映出社会复杂程度,系统再现了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五千年前长江中游与下游同样发达
城河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历经6年5次考古勘探发掘,确定这是一处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的重要城址,发现城垣、人工水系、大型院落式建筑及其附属设施、一般性居址、陶器生产区、中心“广场”设施、祭祀遗存等重要遗迹。
考古领队彭小兵介绍,这些重要遗迹,从内部聚落形态的角度揭示了屈家岭社会的发展;城垣外侧的王家塝墓地,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改变了屈家岭文化只见城址不见大型墓葬的现状。
从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等情况来看,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这里已经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化。大、中型墓葬随葬了体量巨大的棺木,精美的石钺、漆器,以及大量磨光黑陶、猪下颌骨等遗物。高等级大墓的发现,也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缺乏史前大型墓发现的空白。
城垣、居址、墓地三位一体的系统发掘,为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彭小兵说,这些墓葬棺具明确、葬俗独特、随葬品丰富、等级明显,清楚表明屈家岭社会形成了完备而独具特色的墓葬礼仪,与同时期海岱地区和长江下游的史前社会达到了同样的社会发展程度。
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最早庙堂的雏形
芦山峁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经过考古勘查、钻探,确认遗址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2016年至2018年,考古队对遗址核心区的大营盘梁进行发掘,确认其顶部分布着三座院落,始建年代为距今4800年左右的庙底沟二期晚段。
三座院落由北部一座大型院落和南部两座小型院落构成“品”字形布局,每座院落均有夯土围墙,墙体残高0.1米~0.6米,墙体顶部宽1.5米~2米。大型院落为四合院式两进院落,坐北朝南,东、西两侧院墙内侧规整地分布着厢房,门均朝向院落中心。院落中部并排偏北分布着三座主建筑,坐北朝南,单个建筑面积均约200平方米,各建筑之间有3米宽的过道。主建筑将院落分隔为前院和后院。前院中心有一条南北向的中心大道,其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着低洼地,用于前院集水蓄水,或兼有排水功能。两座小型院落对称分布在大院落外,每座的面积大约为700平方米。
大营盘梁最南端是一片小型广场,有来自院落围墙外侧的“环城路”通向山体南端的垭口。在大型房址、院墙、广场的夯土中,多次发现以猪下颌骨、玉器奠基的现象。在大型房址附近的堆积中,还发现超过100件的筒瓦与槽形板瓦。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明志认为,龙山时代晚期至夏商周时期的都邑遗址,有一些宫城或宗庙建筑布局与芦山峁的大营盘梁宫殿院落布局十分接近,呈现为严整的四合院式格局,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芦山峁遗址核心区的多座人工台基及其上的规整院落,似可被视为中国较早的宫殿或宗庙建筑早期形态之一。
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这里是芮国都城
刘家洼遗址位于陕西省澄城县王庄镇,由城址、居址和墓地组成的东周遗址。
从地形、地势和出土的文物可以判定,城址区当属重要建筑所在;同时在其外城发现铸铜类手工作坊存在。由此推断,此城应是刘家洼遗址的高等级人群居住区。
通过对115座墓葬的考古发掘,发现大多与两周时期周系墓葬的特征保持了明显的一致性。大墓和部分中型墓虽遭严重盗掘,但仍发掘清理出大量青铜器,以及金器、玉器、铁器、陶器和漆木器等珍贵文物。最惹眼的是,大中型墓中,多随葬有精美的漆木器,如钟磬架子、几案、豆等。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种建荣介绍,在2号墓中,出土了7只鼎,显示了墓主人诸侯的身份。最关键的是,在墓的椁室东北角发现一只建鼓,鼓柱铜套上刻有铭文“芮公作器”,下面压着的1件铜戈上亦有“芮行人”的铭文。据此判断,墓主当为春秋早中期的一代芮国国君。芮国,这个历史上与周同姓的诸侯的最后政治中心,经刘家洼的发掘得以确认,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也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向东周诸侯国发展演变的典型个案。
3号大墓的独特之处在于,椁室四壁共有9个壁龛,每龛有1名年轻女性殉葬。出土文物中有2件铸有“芮公”的铜鼎、五镈九钮的编钟、大量的车马器及1件罕见的木格漆绘墙围与1件漆器。这座墓中未发现任何兵器,由此推测墓主可能为2号墓主人芮公的夫人。
考古发现的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是一处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及墓地。
四川渠县城坝遗址:十余片瓦当实证“宕渠”城
城坝遗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土溪镇,是川东地区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
经过5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关键节点的考古发掘,基本厘清了城坝遗址各个区域的功能分区。城坝遗址中的“郭家台城址”保存较完好、结构较完整、布局较清晰。最为重要的是,这里出土了“宕渠”文字瓦当及竹木简牍。10余片“宕渠”文字瓦当明确郭家台城址就是文献记载的秦汉时期“宕渠”城所在地,且考古发现的其他信息也与史料中“宕渠”郡县的设置与废弃年代基本相符。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陈卫东介绍,城坝遗址所处的川东北地区,是水陆要冲之地,先秦时期以来,这里是多种文化的接触地带,表现出多种文化杂糅的特质。两汉时期,在汉文化的强势介入下,该地区被纳入国家政治框架内,逐渐接受汉文化,早期巴文化传统消亡嬗变,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地域文化。目前发现的遗迹和遗物,呈现出渠江流域晚期巴文化的复杂性和交融性,以及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互动,反映了其特殊的地理空间和政治空间内复杂的族群关系。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探讨秦汉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经营及其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材料。
河北张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规模不大、规格不低的金代行宫
太子城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四台嘴乡太子城奥运村内,东南距北京市区140公里。经勘探与发掘,确认这是一座平面呈长方形的城址,南北400米、东西350米,占地约14万平方米,略小于五分之一故宫面积。
太子城遗址出土遗物以各类泥质灰陶砖瓦、鸱吻、迦陵频伽、凤鸟、脊兽等建筑构件为主,另有部分绿釉建筑构件、铜铁构件、瓷器、鎏金龙形饰等。其中青砖上多戳印“内”“宫”“官”等字,部分鸱吻上刻“七尺五地”“□字四尺五”“天字三尺”等字。瓷器以定窑白瓷为主,已发现刻“尚食局”款18件,另有仿汝窑青瓷盒、黑釉鸡腿瓶等。
太子城遗址出土的垂脊兽与北京金陵9号墓出土的形制相同。迦陵频伽、凤鸟纹瓦当、连弧纹滴水与黑龙江金上京皇城西部建筑基址、吉林安图宝马城遗址出土器物基本相同,白釉“尚食局”款瓷器与河北曲阳定窑窑址出土金代后期器物完全相同,所以可以确定太子城遗址时代为金代中后期(1161—1234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馆员黄信介绍,太子城遗址规模不大,但城内建筑规格很高,未发现商业、民居、戍守等民用及军事性质建筑。遗物中“尚食局”“内”“宫”等器物集中出土,表明其皇家性质。据《金史》,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与五年曾驻夏于西京路宣德州龙门县(县治位于现太子城东南18公里)的泰和宫,这与太子城在时代、性质、位置、规模与等级上高度契合,且经考古调查,太子城是金代龙门县唯一一处皇家城址,所以推断太子城即金章宗避暑的行宫泰和宫。
相关报道: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再交亮丽答卷
据中国社会科学网(齐泽垚):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发布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代表会议主办方宣读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入选项目、入围项目及国外考古新发现名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地方考古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约300人参加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杂志社社长洪石主持。
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入选项目共6项,它们是:
1、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
发掘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
2、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
3、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
4、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澄城县文体广电局
5、四川渠县城坝遗
发掘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渠县历史博物馆
6、河北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
发掘单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崇礼区文广新局
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入围项目共6项,它们是:
1、西藏申扎县尼阿底旧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单位: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山西襄汾县陶寺北两周墓地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襄汾县文化局
3、甘肃宁县石家东周墓地
发掘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4、新疆奇台县石城子遗址
发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5、江苏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
发掘单位:南京博物院、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张家港博物馆
6、医巫闾山辽代帝陵
发掘单位: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国外考古新发现项目1项:
洪都拉斯玛雅文明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局
颁奖仪式结束后,最引人瞩目的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6项入选项目的专家代表及国外考古新发现项目专家代表就相关遗址的发掘背景、发掘过程、主要收获、学术意义及未来考古发掘研究工作设想进行了7场学术专场汇报,参会学者与演讲人就演讲项目内容进行了学术互动,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汇报演讲项目进行了点评。
学术花火的碰撞、思想观点的交锋、崭新思路的呈现,使得论坛在短短一天时间内为学界奉献了一场回顾总结2018中国考古新发现的盛宴。
陈星灿在会议总结时谈到,每年我国的考古新发现项目多达千项,再加上我国正在开展的国外考古项目,考古新发现项目总量很大,能在如此多的项目中入选、入围,说明了这些项目的重要性。这些项目都或多或少体现出了对于填补考古学空白,解决重大理论问题甚至于重大历史问题等的学术价值。另外,这些入选项目在考古学方法上、理念上、课题意识上、多学科合作意识以及文物保护意识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这些都是考古工作者辛勤的田野发掘和科学研究的结晶。他希望通过考古学界的不懈努力,并联合其他相关学科,协同攻关、协同创新,在将来能够有更多有价值的考古新发现涌现出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创始于2002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杂志社承办的新世纪中国考古学术讲坛,是中国最新考古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重大考古发现的展示舞台和考古新进展的学术讲台,旨在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新世纪中国考古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相关报道: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公布 广东青塘遗址等六大项目入选
据中新社北京1月10日电 (孙自法):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10日在北京揭晓公布,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四川渠县城坝遗址、河北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等六大项目入选。
同时,作为中国考古“走出去”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局联合开展的“洪都拉斯玛雅文明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考古项目,获选为中国2018年国外考古新发现。
青塘遗址位于广东省北部清远市英德市青塘镇,该遗址于1959年被发现,是华南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典型洞穴遗址。最近3年对青塘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发现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连续的地层堆积,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处重要遗迹,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骨角器、动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标本1万余件,全面反映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发展的新阶段及社会复杂程度,系统再现了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在1983年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对该遗址进行的多次发掘和系统钻探,发现屈家岭文化时期墓葬235座,目前已对其中112座墓葬进行清理,发现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遗存等重要遗迹,城垣、居址、墓地三位一体的系统发掘,为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在遗址内发现的大量精美玉礼器、中国最早的一批板瓦、筒瓦,加之规划有序的高层级院落、宏大的夯土台基工程,共同构成该遗址作为区域核心聚落的标志性要素,具备了早期文明的基本特征,对于研究史前中国区域社会复杂化、文明起源及“早期中国”的形成等课题具有重要价值。
刘家洼东周遗址位于陕西澄城县,经对被盗的该遗址进行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在遗址区内可采集到丰富的周代文化遗物,勘探发现墓葬共4处150余座。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形制、纹饰等分析,推断遗址时代属春秋早期。刘家洼“中”字形大墓的乐器组合,是目前所知反映春秋早期最高级别乐悬制度的墓葬,为周代礼乐制度及中国古代乐器发展史和音乐考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M2墓地所出的三栏木床,四角有青铜角饰,将中国使用床榻的历史提前到春秋早期。
城坝遗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是川东地区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通过最近5年连续系统性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目前已出土1000余件战国晚期至六朝时期重要遗物,为当地汉晋时期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料,并为进一步探讨秦汉帝国对西南地区的经营及其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材料。
太子城金代城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距北京市区140公里。经勘探与发掘,太子城遗址时代确定为金代中后期(1161-1234年),是第一处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也是近年来发掘面积最大的金代高等级城址,为金代官式建筑研究提供重要实物资料,出土瓷器对金代宫廷用瓷制度、供御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科潘是玛雅文明著名王国,科潘遗址是王国都城所在,位于洪都拉斯科潘省科潘墟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5年组成科潘考古队,开始对科潘遗址贵族居住区拉斯塞布勒图拉斯编号为8N-11的贵族居址进行发掘,这是中国考古学家在中美地区开展的第一个学术研究项目。
当天,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入围项目也对外公布,西藏申扎县尼阿底旧石器时代遗址、山西襄汾县陶寺北两周墓地、甘肃宁县石家东周墓地、新疆奇台县石城子遗址、江苏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医巫闾山辽代帝陵等6个项目入围。
相关报道:考古新发现让我们看到更丰富的历史
据人民日报(王珏):核心阅读
从2002年社科院设立考古学论坛评选六大考古新发现,到如今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大家很想知道,为什么是这6项?其实,评选的标准一直没变。首先,学术上要对各地建立文化谱系、填补时空空白有参考意义;其次,考古理念的科学性和考古手段的科学性也是重要评判标准。此次入选的六大考古新发现,正是在填补我们未知的空白,也正是通过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华文明的特质愈发完整清晰。
1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上,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公布。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四川渠县城坝遗址、河北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入选。此次发布还推荐了国外考古新发现。
为中华文明谱系提供新的实证
此次考古新发现中,有不少填补了空白。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考古队通过对遗址内的夯土建筑、城墙、壕沟等遗迹,铸铜、制陶等手工业遗存,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等文化特征,青铜礼器的七鼎六簋、五鼎四簋等组合形式,以及芮公、芮太子等青铜器铭文的综合分析,推断此处应为芮国后期的都城及墓地,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向东周诸侯国发展演变的典型个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黄信说,河北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是第一座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对于金代捺钵制度、行宫的选址与营造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17—2018年,考古队对太子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确认其为一座平面呈长方形的城址,南北400米、东西350米,方向158度,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东、西、南三面城墙存有地下基址,墙外有护城河。城门目前仅发现1座南门,门外有瓮城。城内经钻探与发掘共确认67座建筑基址、14条道路、2条排水沟,出土遗物以各类建筑构件为主,其中青砖上多戳印“内”“宫”“官”字,部分定窑白瓷上刻有“尚食局”款。根据考古发现并结合文献记载推断,太子城即金章宗夏捺钵的泰和宫。
此外,也有发现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取得的新发现。比如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在1983年文物普查中被发现。2012—2017年,考古队进行了五次发掘和系统钻探,确认该遗址为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的重要城址,面积约70万平方米,发现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及祭祀遗存,从内部聚落形态的角度揭示了屈家岭社会的发展。王家塝墓地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改变了屈家岭文化只见城址不见大型墓葬的现状。城垣、居址、墓地三位一体的系统发掘,为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并将有力推动我们深入认识该地区在整个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认为,考古发现向着更为纵深的方向发展,比过去的认识更为深入。“深入的前提是我们多年来坚持不懈的考古工作,并取得了重大的发现成果。”宋新潮说。
为观察区域文明提供新的视角
在六大考古新发现中,区域性的考古发现也成为亮点。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说,这些发现在区域内填补空白,解决了重大历史问题和学术问题。
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渠县历史博物馆共同发掘的四川渠县城坝遗址,发掘面积共计4000平方米,已清理各类遗迹438处,出土大量战国晚期至魏晋时期遗物。城坝遗址由城址区、津关区、一般聚落区、窑址区、墓葬区、水井区等组成。其中,郭家台城址由壕沟、城墙、城门、大型建筑、街道、车辙、窖穴、灰坑等组成,为汉晋城址研究提供了重要新资料。处于渠江右岸的津关遗址是国内目前仅见的水路关口遗迹,对于了解汉晋帝国的水路关口具有重要意义。“宕渠”文字瓦当及竹木简牍的出土,为我们全面了解汉晋帝国对郡县一级的管理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提供了新材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白云翔说,城坝遗址是川东地区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出土遗物1000余件,初步构建了遗址自战国晚期至魏晋时期年代序列。
从2014年开始,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调查、钻探,确认遗址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在遗址核心区“大山梁”的顶部确认了至少四座大型夯土台基,每座台基上都坐落着规划有序的围墙院落和建筑群。2016—2018年,经发掘,确认大营盘梁人工台基顶部分布着三座院落,呈“品”字形布局,始建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晚段,沿用至龙山时代末期。大营盘梁最南端是一个小型广场。在大型房址、院墙、广场的夯土中,多次发现以猪下颌骨、玉器奠基的现象。大量精美玉礼器、板瓦、筒瓦,加之规划有序的高层级院落布局、宏大的夯土台基工程,共同构成该遗址作为区域核心聚落的基本要素,对于研究史前中国区域社会复杂化、文明起源及“早期中国”的形成等具有重要价值。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说,以遗址为中心,可以把周围串起来,填补该区域时段的空白。
此外,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目前出土蹲踞葬的人骨化石一具,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也是广东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距今1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还发现了华南考古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距今1.7万年的广东年代最早的陶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说,青塘遗址是华南史前考古的新突破,“从中可以看到区域性人类发展演化的总体格局和脉络,为探讨人群在华南和东南亚的扩散、迁徙、适应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宏观视野和区域性视角。”
为考古发掘手段提供新的探索
陈星灿介绍,在这些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被重视。精细发掘、综合性方法的应用也成为趋势。“植物考古、动物考古、遥感考古等多学科,在考古中都有具体的应用。”
“今天的发掘与过去相比更为精细了,多学科的介入、手段的丰富,让我们‘看’的东西更多了。”宋新潮评价说。
以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为例,从2016年开始,考古队对遗址进行勘探和抢救性发掘。调查确认遗址范围约3平方公里,以自然冲沟和人工壕沟围成一个封闭区域。在遗址东区中部发现一座面积10余万平方米的城址,西邻鲁家河河道,其余三面由夯土墙围合。城址区外围为一般居址区和墓葬区。勘探发现墓葬共4处150余座。特别是考古人员运用多种手段,发掘并保存了陶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陕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种建荣说,考古发掘中,我们贯彻精细化发掘,将实验室考古和田野考古结合。
此次考古发现还推荐了国外考古新发现。目前,40项中外合作考古项目涉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的24个国家和地区。洪都拉斯科潘遗址是玛雅文明重要的贵族居址,一直都是美国学界的“主场”,但近些年出现了“中国声音”。2015年起,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带队的社科院考古所科潘考古队走进南美洲热带雨林,探索玛雅文明最繁荣的城邦,通过对8N—11号居址的发掘,逐步厘清贵族院落的发展演变过程,发现的24座墓葬中出土了精美的玉饰。近4年的发掘为深入认识科潘城邦的社会结构、贵族与王室的关系、社会变革及其衰落等提供了新材料。
相关报道:中国六大考古发现公布 从中国最早可确认葬式墓葬到金代城址
据澎湃新闻:1月10日上午,一年一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考古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高校学生以及媒体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宣布了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项入选项目,它们分别是: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四川渠县城坝遗址、河北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
据中国考古网等报道,六项入围项目分别为:西藏申扎县尼阿底旧石器时代遗址、山西襄汾县陶寺北两周墓地、甘肃宁县石家东周墓地、新疆奇台县石城子遗址、江苏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医巫闾山辽代帝陵。此外,洪都拉斯玛雅文明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的发掘荣获国外考古新发现项目。
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
出土葬式为蹲踞葬的人骨化石一具,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也是广东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距今1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还发现华南考古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距今1.7万年的广东年代最早的陶器。青塘洞穴遗址全面展现了华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聚落形态特征。据了解,青塘遗址发现于1959年,2016年至2018年正式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三年来,总计发掘面积54平方米,发现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连续的地层面积,清理出墓葬、火塘等重要遗迹,出土古人类化石、打制石器、穿孔石器及动物骨骼化石等各类文物标本一万余件,尤其是发现了华南地区可确认葬式最早的墓葬、广东最早的陶器与蚌器等。
“发现古人类人骨是一个很大的意外。原本我们与北京大学共建的史前考古基地计划展开一个综合研究,目的是考察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文化遗存、年代与古气候环境,以及古人类栖居形态或者叫聚落形态。”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邓宏文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
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首次发现史前独木棺、发现同穴多“室”合葬墓。这些独具特色的墓葬群与城河遗址发现的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遗存等重要遗迹共同构成了城垣、居址、墓地三位一体的完善的聚落形态。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彭小军此前表示,在发掘区内已发现的墓葬遗存中,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墓葬有5座,32座墓葬的开口面积在4平方米左右,61座墓葬在2.5平方米以上,其余墓葬多在1.5-2平方米左右。同时,根据观察,墓葬在空间分布上似乎存在分组现象。这种墓葬面积的差异和空间分布,很可能意味着社会分层和群聚现象。
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现四座大型夯土台基,每座台基之上坐落着规划有序的围墙院落和建筑群,相当于四座相对独立而联系密切的小型夯土台城。建筑群始建于庙底沟文化二期,可能为中国较早的宫殿或宗庙建筑早期形态之一。发现大量精美玉器。
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
两周时期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及墓地,大墓出土的金首权杖、青铜鍑、铁矛等,部分中、小型墓所出螺旋状金耳环、金手镯等饰物,具有浓厚的北方草原文化特色。发现春秋早期最高级别的悬乐和最早的床榻。
四川渠县城坝遗址
城坝遗址是川东地区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由城址区、津关区、一般聚落区、窑址区、墓葬区、水井区等部分组成,出土遗物1000余件,初步构建了遗址自战国晚期至魏晋时期年代序列。
经过连续5年的发掘,去年还发掘出土了疑似津关遗址,如果确认,这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水路津关遗址。在遗址区,15枚汉代竹木简牍异常珍贵,总字数近200字,既有包括“河平二年”“竞宁元年”等纪年的官方文书性质木牍,也有《仓颉篇》这种最早的用于识字的“教科书”。
河北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
太子城遗址为近年发掘面积最大的金代中后期高等级皇家城址,推测为金章宗避暑的行宫(捺钵)泰和宫,是第一处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太子城遗址为一座平面为长方形的城址,总面积14万平方米,墙体外均有护城河,城内勘探共发现建筑基址28座,城内主要街道为南北向3条,东西向1条,基本成T字形分布。同时,发现1座南门,门外有瓮城。
“太子城遗址在公元1202年便是金朝行宫,当时北京是金中都,当时二者便是一体的;冬奥会举办时间是2022年,北京与崇礼将共同举办冬奥会,跨越820年,北京与崇礼的联系得到了延续,这种巧合真的非常神奇。”河北省文物局文研所副研究员黄信此前表示。
洪都拉斯玛雅文明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
值得一提的是,洪都拉斯玛雅文明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已有100多年的发掘和研究历史,一直都是美国学界的“主场”,但近些年却在科潘遗址上出现了“中国声音”。2015年起,由李新伟研究员带队的社科院考古所科潘考古队走进南美洲热带雨林,探索玛雅文明最繁荣的城邦,通过对8N—11号居址的发掘。逐步厘清贵族院落的发展演变过程;发现的24座墓葬中出土了精美的玉饰。近四年的发掘为深入认识科潘城邦的社会结构、贵族与王室的关系、社会变革及其衰落等提供了新材料。
相关报道: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公布 芦山峁遗址和刘家洼东周遗址入选
据华商报(马虎振):2019年1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在北京举行。开幕式上宣布了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项入选项目。陕西省有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两个项目入选,数量占比三分之一。
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现中国最早宫城雏形
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四座大型夯土台基,每座台基之上坐落着规划有序的围墙院落和建筑群,相当于四座相对独立而联系密切的小型夯土台城。建筑群始建于庙底沟文化二期,可能为中国较早的宫殿或宗庙建筑早期形态之一,发现了大量精美玉器。
该遗址是一处距今4500年前超大型聚落遗址,总面积大约200万平方米。遗址的考古工作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联合组队,项目负责人为马明志。经过2016~2018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在大营盘梁地点发现了大型人工台基及其上构建的多座规整院落和玉器奠基现象,疑似中国最早的宫城雏形,对于研究中国聚落形态演变和早期礼制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探索中国社会复杂化进程和国家起源的重要载体。
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令人意外的是,考古人员在院落内发现了长条形的筒瓦、板瓦。这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瓦类建筑材料。而大量的玉器,无论是从埋藏形式还是外形来看,都和新石器时代龙山时期的其他聚落相同。使用的生活器具也十分类似。这说明芦山峁遗址和同一时期其他聚落之间联系紧密,高层和民间的交流都很密切。同时也说明当时社会已经分化,贵族阶层开始形成。
据考古人员介绍,目前在以河套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分布着至少三支代表性文化,他们都有代表性的中心聚落:神木石峁遗址、襄汾陶寺遗址和延安芦山峁遗址。它们背后其实是三个大的人群,或者说是政治势力,而从出土的器物上看,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这为打开古代传说时代波澜壮阔的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关系,比如部落和部落之间的战争、部落之间的联盟,找到了一个考古学上的依托点。
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 被认定为芮国后期都邑遗址
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为两周时期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及墓地,大墓出土的金首权杖、青铜鍑、铁矛等,部分中、小型墓所出螺旋状金耳环、金手镯等饰物,具有浓厚的北方草原文化特色。此外,还发现了春秋早期最高级别的悬乐和最早的床榻。
刘家洼东周墓地考古工作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渭南市、县相关文博单位组成考古队,项目负责人为种建荣。2017-2018年,考古队连续两年对该遗址展开全面系统调查与勘探,确认了城址范围,重点发掘了包括周代诸侯大墓在内的两处墓地,经过认定该地为芮国后期的又一处都邑遗址。刘家洼遗址的发现,对推动关中东部周代考古乃至周代历史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古人员在已经发现的4处210余座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漆器、金器、铁器、木器等文物,最关键的是,在二号大墓的椁室东北角建鼓铜柱套上,发现有铭文“芮公”作器,下压的1件铜戈上亦有“芮行人”铭文。据此判断,此墓主当为春秋早中期的一代芮国国君。此外在三号大墓,发现了2件铸有“芮公”的同铭铜鼎,还有编钟、及大量的车马器,但没有发现任何兵器,推测墓主可能为芮公夫人。
其他四个入选项目分别为: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四川渠县城坝遗址、河北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
六项入围项目分别为:西藏申扎县尼阿底旧石器时代遗址、山西襄汾县陶寺北两周墓地、甘肃宁县石家东周墓地、新疆奇台县石城子遗址、江苏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医巫闾山辽代帝陵。
此外,洪都拉斯玛雅文明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的发掘荣获国外考古新发现项目。
相关报道:崇礼太子城遗址上榜六大考古新发现
据石家庄新闻网(黄蓥):新年伊始,河北考古传来好消息!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河北崇礼太子城遗址入选“2018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抢眼:首次发现金代行宫性质城址
太子城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四台嘴乡,东南距北京市区140公里,西距崇礼县城20公里,现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位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奥运村及冰雪小镇内,为做好遗址保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家口市文物研究所、崇礼区文广新局、承德市文物局田野考古队等自2017年5月起,对太子城遗址开展了考古勘探和发掘,证实太子城遗址为一座平面是长方形的城址。通过考古发掘,结合史料记载,初步推断太子城遗址是金章宗夏季行宫的泰和宫,系首次发现金代行宫性质城址,该遗址也是近年发掘面积最大的金代中后期高等级皇家城址,对研究辽金元时期的城市建设特色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昨天,该考古项目负责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黄信透露,太子城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50米,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去年5月河北考古人对遗址太子城南门、9号基址、3号院落、3号与3号院落南院、东南角、城西外基址等6处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6500平方米,2018年取得重要收获。
“主体结构、布局基本搞清楚了,包括建筑怎么布局、大概道路和水系、前朝后寝、轴线上有哪些东西、城门结构等,最主要相关信息基本上清楚了。”黄信介绍说,太子城遗址规模小,但城内建筑规格很高,未发现商业、民居、戍守等一般类型与军事性质建筑。
出土遗物以各类泥质灰陶砖瓦、鸱吻、嫔伽、凤鸟、脊兽等建筑构件为主,另有部分绿釉建筑构件、铜铁构件、瓷器、陶器、鎏金龙形饰件等,其中青砖上多戳印“内”“宫”“官”字。新发现部分螭吻上刻“七尺五地”“四尺五地”“天字三尺”等文字。发现瓷器以定窑白瓷为主,已发现刻“尚食局”款18件。铜器有坐龙、铜镜等残件,另有大量各类木构建筑的包角、铜帽铁钉等。对此,黄信表示,遗物中“尚食局”“内”“宫”等器物集中出土,体现皇家性质。据《金史》载,金章宗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与五年(公元1205年)曾驻夏于西京路宣德州龙门县(县治位于现太子城东南18公里)的泰和宫,这与太子城在时代、性质、位置、规模与等级上高度契合,经考古调查,太子城是金代龙门县唯一具有皇家性质的城址。再结合史料记载,考古队初步推断太子城遗址是金章宗夏捺钵的泰和宫,为金代行宫性质城址的首次发现。
黄信表示,2018年的发掘对遗址的整体布局有了一定了解。城址双重城垣选址理念,主体建筑呈轴线分布、前朝后寝的布局方式对金代捺钵制度、行宫的选址与营造研究有重要意义。编号“七尺五”“四尺五”“三尺”的鸱吻分别对应城内不同等级建筑,与《营造法式》记载完全吻合,对金代官式建筑研究有重要帮助。“尚食局”款定瓷、仿汝窑青瓷、雁北地区化妆白瓷的组合对金代宫廷用瓷制度、供御体系研究有重大推进。
展望:崇礼将建遗址公园
记者采访中获悉,当地文物部门已委托清华大学编制太子城遗址保护、利用和展示规划。今年,我省将在太子城遗址范围内建设遗址公园。2022年遗址公园竣工后,这里将向各国嘉宾和运动员全面展示太子城遗址的考古成果和文化内涵。
黄信表示,2019年太子城遗址考古工作将继续进行,“主要是轴线上和相关城墙的考古,但在冬奥会之前不会再进行大规模发掘。”冬奥会结束后太子城遗址考古还将展开,“把金代行宫作为一个课题来做,金代行宫一共8处,太子城只是其中之一。”
谈及太子城遗址入选“2018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黄信并没有太多的兴奋,“我们跟北大、清华、社科院考古所等七八个单位合作,把太子城应该取得的资料都取全了。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
幕后:重大考古发现展示舞台备受瞩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创始于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最新考古信息的交流平台”和“重大考古发现的展示舞台”,认可度高、专业性强,一直备受学界关注。评选出的“六大考古新发现”是由论坛评审委员会从全国各考古机构推荐的最新考古新发现中,经过严格筛选产生。此次与河北崇礼太子城遗址一起入选年度“六大”的还有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四川渠县城坝遗址。同时,还有六个入围项目:西藏申扎县尼阿底旧石器时代遗址、山西襄汾县陶寺北两周墓地、甘肃宁县石家东周墓地、新疆奇台县石城子遗址、江苏张江港市黄泗浦遗址、辽宁医巫闾山辽代帝陵。此外,洪都拉斯玛雅文明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考古项目,获选为中国2018年国外考古新发现。
相关报道: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获得“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入围奖”
据山西晚报(孙轶琼):1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公布了2018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及入围项目和一项国外考古新发现,山西襄汾的陶寺北两周墓地获得“入围奖”。
陶寺北墓地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的陶寺村北,因近年盗墓发现。墓地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从目前发掘情况推测,墓葬数量近万座,时代从两周之际延续到战国时期,由早到晚从西北向东南排列。从2014年开始至2016年,考古工作者对该墓地进行了三次抢救性发掘,共发掘春秋时期墓葬17座。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是第四次发掘,分两区进行发掘。
Ⅱ区位于墓地西北部,发掘面积约5600平方米,清理完成墓葬213座,其中大中型墓葬7座,均为竖穴土坑墓,时代多为春秋早期,还清理祭祀坑87座。小型墓葬位于发掘区北部,分布集中;大中型墓葬位于发掘区南部,分布稀疏,周围发现有祭祀坑,整体呈现“小聚集,大稀疏”的情况。头向绝大多数为北向。大中型墓葬均被盗掘,仅残留有铜鱼、铜铃、铜饰件、铜翣、陶珠、海贝、蚌贝、蚌珠等小件。发掘区规模最大的墓葬M2009、M2010东西并列,相距约8米,应是一对夫妻异穴合葬墓。两座墓葬椁室四周均有垒砌整齐的石块,与椁等高。在这两座墓葬周围发现30余座动物祭祀坑,主要集中在北部,小型狗坑靠近墓口,大型马坑环绕在外。此外在M2010墓口北部还发现有玉石祭祀遗存,多为石圭残片,少量玉璧、玉环。小型墓葬多单棺,个别双棺或一棺一椁。葬式多仰身,个别侧身,下肢为直肢或屈肢。仰身屈肢较多,占比达70%。随葬品多为单个陶鬲,个别发现有小件玉饰或口唅。
Ⅲ区位于墓地中部,发掘面积约1300平方米。清理完成墓葬26座。墓葬分布较稀疏,中型墓居多,均为竖穴土坑墓,时代多为春秋晚期。发现中型铜器墓4座,出土铜器有鼎、豆、敦、盘、匜、舟等。中型陶礼器出土陶器组合有鬲、鼎、豆、壶、盆;鬲、鼎、豆、壶;鬲、豆;豆、罐等。小型墓多单棺,随葬品仅1件陶鬲或无随葬品。
M3011是陶寺北墓地迄今发掘最重要的一座墓葬,为一座大型积石墓,墓口长6.4米、宽5.2米、深约10米,椁盖板上及椁室四周、椁底发现有积石。葬具为一椁双棺,在棺椁间西部、南部发现大量青铜器,发现随葬品有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二百余件套,棺内随葬少量玉器。重要的是在一套编钟上发现有大量铭文,其中1件甬钟上可见有“卫侯之孙申子之子书……”等177字刻铭,可确定该编钟与卫国有关。此外所发现的鼓座,底径约85厘米,鼓身由三条蟠龙相互缠绕,龙首昂起口衔承接鼓柱的圆筒,这在同时期墓葬中很少发现,彰显着墓主人较高的身份地位。
此次能够获得入围奖,是鉴于考古工作者在2017~2018年的考古发掘中,进一步了解了墓地的布局,为研究春秋时期墓葬结构、墓祭制度提供了新材料。与此同时,M3011发现的大量青铜器,为研究春秋晚期历史提供了重要信息。
链接
其他获奖的遗址
获得此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奖项有:
1.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是华南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典型洞穴遗址,全面反映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发展的新阶段及社会复杂程度,系统再现了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2.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的重要城址,内部聚落形态的角度揭示了屈家岭社会的发展。
3.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对于研究史前中国区域社会复杂化、文明起源及“早期中国”的形成等具有重要价值。
4.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推断该遗址应为芮国后期的都城及墓地,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也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向东周诸侯国发展演变的典型个案。
5.四川渠县城坝遗址:为汉晋城址研究提供了重要新资料。处于渠江右岸的津关遗址是国内目前仅见的水路关口遗迹,对于了解汉晋帝国的水路关口具有重要意义。
6.河北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太子城遗址是第一座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对于金代捺钵制度、行宫的选址与营造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入围项目有:西藏申扎县尼阿底旧石器时代遗址、甘肃宁县石家东周墓地、新疆奇台县石城子遗址、江苏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医巫闾山辽代帝陵。
国外考古新发现:洪都拉斯玛雅文明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局共同开展。
相关报道:渠县城坝遗址入选2018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据四川在线(吴晓铃):1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 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开幕式上揭晓了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6项入选项目。其中,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发掘的四川渠县城坝遗址项目成功入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创始于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杂志社承办。论坛上揭晓的年度考古新发现,历来被学界简称为“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相比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举办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六大”被指评选标准更偏于学术价值。
此次入选2018年六大中国考古新发现的项目,分别是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四川渠县城坝遗址和河北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城坝遗址是川东地区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2014年至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共计4000平方米,已清理各类遗迹438处,出土大量战国晚期至魏晋时期遗物。城坝遗址由城址区、津关区、一般聚落区、窑址区、墓葬区、水井区等组成。其中,郭家台城址由壕沟、城墙、城门、大型建筑、街道、车辙、窖穴、灰坑等组成,为汉晋城址研究提供了重要新资料。处于渠江右岸的津关遗址是国内目前仅见的水路关口遗迹,对于了解汉晋帝国的水路关口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宕渠”文字瓦当及上百支竹木简牍的出土,为我们全面了解汉晋帝国对郡县一级的管理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提供了新材料。
在去年10月成都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渠县城坝遗址项目已获得田野考古奖一等奖。此次再获有“中国考古界奥斯卡”之称的六大考古新发现,再度证明了它的价值。
另外5大考古新发现项目链接:
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
出土葬式为蹲踞葬的人骨化石一具,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也是广东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距今1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还发现华南考古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距今1.7万年的广东年代最早的陶器。青塘洞穴遗址全面展现了华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聚落形态特征。
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首次发现史前独木棺、发现同穴多“室”合葬墓。这些独具特色的墓葬群与城河遗址发现的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遗存等重要遗迹共同构成了城垣、居址、墓地三位一体的完善的聚落形态。
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现四座大型夯土台基,每座台基之上坐落着规划有序的围墙院落和建筑群,相当于四座相对独立而联系密切的小型夯土台城。建筑群始建于庙底沟文化二期,可能为中国较早的宫殿或宗庙建筑早期形态之一。发现大量精美玉器。
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
两周时期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及墓地,大墓出土的金首权杖、青铜鍑、铁矛等,部分中、小型墓所出螺旋状金耳环、金手镯等饰物,具有浓厚的北方草原文化特色。发现春秋早期最高级别的悬乐和最早的床榻。
河北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
太子城遗址为近年发掘面积最大的金代中后期高等级皇家城址,推测为金章宗避暑的行宫(捺钵)泰和宫,是第一处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
洪都拉斯玛雅文明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
洪都拉斯科潘遗址是玛雅文明重要的贵族居址,已经有100多年的发掘和研究历史,一直都是美国学界的“主场”,但近些年却在科潘遗址上出现了“中国声音”。2015年起,由李新伟研究员带队的社科院考古所科潘考古队走进南美洲热带雨林,探索玛雅文明最繁荣的城邦,通过对8N—11号居址的发掘。逐步厘清贵族院落的发展演变过程;发现的24座墓葬中出土了精美的玉饰。近四年的发掘为深入认识科潘城邦的社会结构、贵族与王室的关系、社会变革及其衰落等提供了新材料。
相关报道: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入选“2018 年六大考古新发现”
据金羊网(黄宙辉):广东考古界又迎来一大喜讯。1月10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宣布了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项入选项目,其中,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遗址入选。
考古专家介绍,经过三年考古工作,青塘遗址建立起距今2.5万年至1万年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个重要遗迹,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动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文物标本一万余件。这一考古成果是华南史前考古重大新突破。
在四处洞穴地点共发掘54平方米青塘遗址位于广东省北部清远市英德市青塘镇,地处北江支流滃江中游。该遗址发现于1959年,包括黄门岩1号至4号洞、朱屋岩、吊珠岩及仙佛岩等多处洞穴地点,是华南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典型洞穴遗址。2016年至2018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对青塘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在黄门岩1号至4号洞四处洞穴地点共发掘54平方米,同时还对周边其他石灰岩洞穴开展系统的调查。
该项目工作之初就设计了明确的课题目标与技术路线,在常规田野考古发掘外,还引入年代学、古人类学、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土壤微形态、残留物分析、石料产地分析及三维重建等多学科理念与技术手段,全面提取、分析遗址内各类信息,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出土距今约13500年人骨化石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中心副主任、青塘遗址项目负责人刘锁强介绍,黄门岩1号洞地点发现墓葬一座,出土保存较为完整的人骨化石一具,其葬式为蹲踞葬,年代距今约13500年,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也是广东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距今1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黄门岩2号洞地点还发现距今2万余年、华南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而出土的距今1.7万年的陶片,则是广东年代最早的陶器,填补了本地区的空白。三个不同层位发现早期陶器反映出早期陶器生产工艺的发展过程。
“经初步研究,青塘遗址文化遗存从早至晚可分四期,各期的文化面貌具有明显阶段性差异,清楚地显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技术、人类行为与史前文化演变的过程。”刘锁强表示,青塘遗址的环境考古结果显示,该阶段气候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过程较为吻合。青塘遗址的特殊性还在于其作为洞穴地点群,展现了华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的聚落形态特征。
链接
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项入选项目
1、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
2、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3、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4、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
5、四川渠县城坝遗址
6、河北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
相关报道:广东考古界又一大喜讯!英德青塘遗址入选“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据金羊网(黄宙辉):广东考古界又迎来一大喜讯。今天(1月10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宣布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项入选项目,其中,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遗址入选。
考古专家介绍,经过三年考古工作,青塘遗址建立起距今2.5万年至1万年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个重要遗迹,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动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文物标本一万余件。这一考古成果是华南史前考古重大新突破。
在四处洞穴地点共发掘54平米
青塘遗址位于广东省北部清远市英德市青塘镇,地处北江支流滃江中游。该遗址发现于1959年,包括黄门岩1号至4号洞、朱屋岩、吊珠岩及仙佛岩等多处洞穴地点,是华南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典型洞穴遗址。2016年至2018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对青塘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在黄门岩1号至4号洞四处洞穴地点共发掘54平米,同时还对周边其他石灰岩洞穴开展系统的调查。
该项目工作之初就设计明确的课题目标与技术路线,在常规田野考古发掘外,还引入年代学、古人类学、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土壤微形态、残留物分析、石料产地分析及三维重建等多学科理念与技术手段,全面提取、分析遗址内各类信息,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出土距今约13500年的人骨化石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中心副主任、青塘遗址项目负责人刘锁强介绍,黄门岩1号洞地点发现墓葬一座,出土保存较为完整的人骨化石一具,其葬式为蹲踞葬,年代距今约13500年,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也是广东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距今1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黄门岩2号洞地点还发现距今2万余年、华南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而出土的距今1.7万年的陶片,则是广东年代最早的陶器,填补本地区的空白。三个不同层位发现早期陶器反映出早期陶器生产工艺的发展过程。
“经初步研究,青塘遗址文化遗存从早至晚可分四期,各期的文化面貌具有明显阶段性差异,清楚地显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技术、人类行为与史前文化演变的过程。”刘锁强表示,青塘遗址的环境考古结果显示,该阶段气候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过程较为吻合。青塘遗址的特殊性还在于其作为洞穴地点群,展现华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的聚落形态特征。
青塘遗址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青塘遗址文物资料全面地反映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发展的新阶段及社会复杂程度,系统再现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华南是研究现代人起源和农业起源非常关键的区域。考古专家认为,青塘遗址的新发现对于东亚-东南亚史前人类与文化发展的认识和探讨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首先,青塘遗址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为华南-东南亚新旧石器过渡阶段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标尺,并揭示出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过程的耦合关系;第二,青塘遗址墓葬与人化石的发现对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宗教信仰、社会复杂程度、区域现代人体质演化与人群扩散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第三,青塘遗址为研究华南新旧石器过渡阶段聚落形态、早期陶器的出现与发展、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区域史前文化的关系等提供十分重要的新材料;最后,青塘遗址考古成果也是中国史前考古的新进展,为深入探讨旧大陆东部现代人出现与扩散、东亚与东南亚史前文化交流、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等前沿课题提供新契机。
链接
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项入选项目
一、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
出土葬式为蹲踞葬的人骨化石一具,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也是广东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距今1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还发现华南考古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距今1.7万年的广东年代最早的陶器。青塘洞穴遗址全面展现华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聚落形态特征。
二、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首次发现史前独木棺、发现同穴多“室”合葬墓。这些独具特色的墓葬群与城河遗址发现的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遗存等重要遗迹共同构成城垣、居址、墓地三位一体的完善的聚落形态。
三、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现四座大型夯土台基,每座台基之上坐落着规划有序的围墙院落和建筑群,相当于四座相对独立而联系密切的小型夯土台城。建筑群始建于庙底沟文化二期,可能为中国较早的宫殿或宗庙建筑早期形态之一。发现大量精美玉器。
四、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
两周时期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及墓地,大墓出土的金首权杖、青铜鍑、铁矛等,部分中、小型墓所出螺旋状金耳环、金手镯等饰物,具有浓厚的北方草原文化特色。发现春秋早期最高级别的悬乐和最早的床榻。
五、四川渠县城坝遗址
城坝遗址是川东地区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由城址区、津关区、一般聚落区、窑址区、墓葬区、水井区等部分组成,出土遗物1000余件,初步构建遗址自战国晚期至魏晋时期年代序列。
六、河北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
太子城遗址为近年发掘面积最大的金代中后期高等级皇家城址,推测为金章宗避暑的行宫(捺钵)泰和宫,是第一处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
相关报道:岭南最早“老广”生活是这样的……考古成果入选2018年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据南方网(杨逸 李细华):几天前,中山大学南校园挖出古墓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各著名高校鲜为人知的考古发现也纷纷浮出水面。
刚刚,又一座岭南出土的考古遗址要火了:10日上午,一场全国文物考古界的“华山论剑”在京城揭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上,2018年中国六项考古新发现正式公布。其中,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遗址榜上有名。
万件标本还原岭南最早“老广”生活
大家还记得三年前青塘遗址出土的那位“老祖宗”吗?2016年《南方日报》曾独家披露(《一万多年前老广就会烧烤吃海鲜?这位“老广”穿越时空告诉你》):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清远英德青塘遗址黄门岩1号洞,发现了广东、乃至岭南最早的古代墓葬,从中发掘出广东保存最完整的1万多年以前的古人类骨架。
华南是研究现代人起源和农业起源非常关键的区域。这件人骨化石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它采用的蹲踞葬葬式,表明当时岭南古人类已具有明确的生死观念和有意识的埋葬行为,而这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
这一考古成果是华南史前考古重大新突破。经过三年考古工作,青塘遗址建立起距今2.5万年至1万年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个重要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一万余件。它们共同还原“老广”的生活场景:烤肉、吃海鲜……岭南古人类的生活,原来也与当代“吃货”一样活色生香。而那位13500年前的“老广”也验明真身,证实为一位年轻女性。
距今2万余年、华南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距今1.7万年的陶片、广东年代最早的陶器……收获满满的发现,也让考古专家更清晰了解早期陶器生产工艺的发展过程。
青塘遗址是华南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典型洞穴遗址。“它展现了华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的聚落形态特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中心副主任、青塘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刘锁强说。
研究东亚—东南亚史前人类的“标尺”
重大发现的背后,还有一批功不可没的考古工作者“幕后功臣”,他们个个都“身怀绝技”:他们在项目工作之初,就设计了明确的课题目标与技术路线。在常规田野考古发掘外,还引入年代学、古人类学、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土壤微形态、残留物分析、石料产地分析及三维重建等多学科理念与技术手段,全面提取、分析遗址内各类信息,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经初步研究,考古专家将青塘遗址文化遗存从早至晚分为四期,各期的文化面貌具有明显阶段性差异,清楚地显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技术、人类行为与史前文化演变的过程。遗址的环境考古结果显示,该阶段气候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过程较为吻合。
青塘遗址成为“2018年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还因其具有更深刻、普遍的学术意义:它的文物资料全面地反映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发展的新阶段及社会复杂程度,系统再现了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它就像一把标尺,我们使用这把标尺,就可以把这个历史阶段的整个华南地区整合起来,也可以比较同时期华南与华北发现的异同。它具有全国性的学术意义。”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点评道。
专家进一步指出,青塘遗址的新发现,也为东亚—东南亚史前人类与文化发展的认识和探讨,包括旧大陆东部现代人出现与扩散、东亚与东南亚史前文化交流、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等前沿课题提供了新契机。
对话:
充分说明广东史前文物发言权
有料哥:青塘遗址获得“2018年六大考古新发现”,这对广东考古有什么重要意义?
刘锁强:“2018年六大考古新发现”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评选产生的,侧重学术性。这次获选,表明广东这一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性发现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充分说明广东的文物资料和早期历史在中国、乃至国际性前沿课题上的地位和发言权。
有料哥:青塘遗址的考古发现披露以来,已经过去三年,后续研究有何进展?未来如何延伸?
刘锁强:过去三年来,我们的考古发掘工作持续进行,不断有重要的新发现,包括搞清楚了墓葬人骨的年龄、性别等信息。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出土文物资料的整理和综合研究,比如石器技术分析、动植物种属鉴定、测年工作等多学科测试与分析,更全面复原新旧石器过渡阶段岭南先民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发展程度。现代人出现与扩散、旧石器向新石器的过渡、早期陶器的出现、早期栽培作物经济起源等课题,都有机会与国际研究相结合。
有料哥:取得这样重量级的考古发现,青塘遗址会采取原址保护吗?当地有可能建一座古人类博物馆吗?
刘锁强: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我们采取了一些临时性保护手段,今后的工作重点就是遗址保护。目前,青塘遗址正在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接下来需要编制保护规划,再考虑具体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