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释文】
【读简有得】
这是一封遗留在敦煌马圈湾烽隧遗址(玉门候官)的书信。为木简一枚,长25厘米,宽1厘米,厚0.2厘米。原简基本完整,部分字迹不清,单面单行书写,共计33字。写信人不详,收信人稚公,信中提到“春气不和”是说春天气候乍暖还寒,易生病,故殷勤问候,叮嘱稚公注意增减衣物,努力加餐饭。
“苦官事”是甘肃出土汉代简牍书信中常用的问候语,侧面表现戍卒工作繁杂艰辛,人们在彼此问候时都少不了互道辛苦。此书信记载的内容对于我们了解汉代河西边塞的自然环境及戍卒的工作、生活状况,提供了生动的一手资料。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在汉代的千里塞防线上,有无数来自全国郡县的服役人员,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戍卒”。在汉简记载中,他们有各种名称,如戍卒、田卒、鄣卒、养卒、望城卒、除道卒、亭卒、省卒、治渠卒、甲卒、驿卒等等。从这些称呼看,他们分属不同部门,分工劳作,在边塞各级机构中从事着艰辛而繁复的劳役杂作。
河西边塞处于大漠戈壁之中,戍卒们值守的烽燧,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无人区,枯燥乏味、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也是令人抓狂的,书信是戍边吏卒们交流的重要媒介,在信中有时会吐槽“关外无礼物”的匮乏,感叹塞上苦寒“诚毋可道者”的乏味人生,叮嘱老家屋舍东边麦地改种禾黍作物的碎碎念……
总之,短短的简札之上写满了劳累和苦闷,“苦官事”就是戍卒们的真切心声。下面我们根据汉简记载,简要说说边塞戍卒们辛苦劳累的日常工作。
一、巡视天田
巡视天田是值守烽隧的吏卒们每天必须按时打卡的工作,在汉简中称为“日迹”。日迹的对象是边塞相邻烽隧之间的天田,天田是汉代边塞地区用作侦察敌人出入踪迹的沙田,是由人工铺就的平整沙地,通常处于汉塞外侧,若有人畜通过,会留下足迹。有简文记载:“日迹行廿三里,久视天田中,目玄。有亡人越塞出入它部界中。候长、候史直日迹卒,坐匿不言迹”,是说一名戍卒巡视天田时间太久,在戈壁中因日晒高温而头晕目眩,反映了巡视天田看似简单实则辛苦的事实。此外,平整天田也是戍卒们的工作,简文中称之为“明画天田”,如“六人画沙中天田六里”说明刚好一人画一里,也说明天田主要是由沙构成的。
二、候望烽火
候望,即通过观察或侦察,以确定有无敌情。北方游牧民族骑兵机动性强,劫掠频繁,来去无定,因此提前发现来犯之敌,及时举烽示警,抵御入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军情传递
传递檄书也是戍卒的重要工作,汉代邮驿系统发达,有邮、亭、传、驿、置等官方机构,负责传递的人员称“驿卒”或“邮卒”。汉简记载表明,邮书传递按文书的紧急性和重要性分为不同的方式,如步行递送、驿马驰行等。像檄书这样重要的紧急文件,有更严格的传送规定,专人传送,责任到人,檄书传递过程中传递人明确,且有时间限定要求,送达时间会提前密封在封检之中,即“日时在检中”。一旦没有即时送达(称“留迟”)或檄书封函破损,则传送檄书的驿卒会受到相应处罚。汉简中有大量的的因信件传递“留迟”而受处罚的记载,这些记载非常鲜活地再现了驿卒们责任重大,工作中稍有不慎,就会被惩罚。
四、日常劳作
除了与军事塞防直接相关的戍务外,戍卒们还要从事各种其他杂事。单从汉简记载来看,戍卒们的日常劳作就有种田耕地、管理菜园、治理沟渠、修筑烽燧亭障、伐茭采薪以及一系列编织、维修、饲养动物等劳作,有军事任务的戍卒不参与田园劳动,但伐茭、积茭以及茭的防盗工作都需由他们完成。出土汉简中有收割茭草的工作簿,也有涉及伐茭、出茭的详细记录,茭草的采伐管理是戍卒的工作职责之一。
边塞苦寒,物资紧缺,戍卒们的吃穿用度,事无巨细都要靠戍边士兵自己动手。以上所举仅是边塞戍卒繁杂工作的点点滴滴,正是有了无数戍边将士的辛勤劳作,才保证了汉王朝的边境安宁,保证了边塞的物资供应,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李晶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