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托起大山的希望

40年,他无私奉献,坚守边远山区教书育人、呕心沥血。

40年,他初心不改,先后为木瓜村培育100多名大学生,其中不乏全国重点大学的大学生。

他是四川省旺苍县天星镇木瓜村小学教师李德清,也是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扎根基层教育一线40年,用执着和信念托起了大山的希望,用知识和爱心给了孩子们诗和远方。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被先后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师德楷模、四川好人等多个荣誉称号。

李德清是木瓜村人,也是村里的第二个高中生。1981年,高中毕业的他回到家乡,被选进村委会班子,从那时起,他便立志为村里的乡亲做些实事。

1984年,木瓜村小学教师紧缺,村小的教学工作一度陷入困境。得知情况后,李德清毅然放弃村干部工作,成为木瓜村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

“我们这个地方太偏远了,小时候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看着老师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我做这个决定就是不想让这种情况重演。”李德清希望木瓜村能有一个稳定的老师,木瓜村的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当时,村里普通家庭的年收入都在六百元左右,但作为代课教师,每月的工资只有二十多元。由于有限的工资难以支撑基本生活,李德清身边的同事陆续离去,直到2014年,李德清的最后一名同事退休,木瓜村小学只留下了李德清一名教师,两个班级。

妻子劝他“改行”,他忧心忡忡地说:“我走了,这些孩子怎么办?”妻子见他说这话的时候,眼里闪着亮光,于是不再劝他。

“学生虽然少,教师只有我一个,但一定要为孩子打好基础,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李德清说,他坚持把小学阶段的课程全部开设,并采取复式教学法,每节课都在两个年级之间轮流授课。他给学生们的每门课程都制定一个平均分目标,如果低于平均分,就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白天陪伴学生,晚上给自己充电蓄能,在昏暗的灯下,李德清学习教育理论、备课、批改作业,尽可能掌握丰富的知识,把大山外的“精彩世界”带给孩子们。虽然李德清没有走出大山,但他的教学思想在与时俱进,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李老师不简单!在他的培育下,村里出了100多名大学生,其中有20多个他教过的学生选择当老师。”村民们说起李德清,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

木瓜村是旺苍县最偏远的乡村之一,村小里98%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年迈。由于山路崎岖,距学校最远的孩子每天要来回步行4个多小时。每到下雨天,李德清都会接送孩子们,以保证孩子们路上的安全。

在没有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之前,学生们中午无法回家,只能在学校就着白开水吃带来的馒头。李德清看着很是心疼,于是动员在县城生活的妻子到学校和他一起工作,义务为孩子们做午饭、烧开水。

为了让学习环境好一点,李德清经常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来添置桌凳、购置教具等,他先后投入1.3万多元,一点一点改变着学校的育人环境。

然而,2008年突发的汶川大地震,让木瓜村小学成了无法居住的危房。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业,李德清一边在空地上给孩子们上课,一边张罗着重建校舍。

在校舍即将竣工的9月初,回家路上的李德清因劳累不堪,外加路面湿滑,一阵头晕目眩中,骑着摩托车滚下了十多米高的山坡。他当时肋骨骨折、头部创伤,颈部喉管的位置缝了20多针。

死里逃生后,医生嘱咐他在医院至少休养一个月。但适逢开学,他心里始终挂念着孩子们,于是在医院住了两周后,就坚持出了院。回到学校那天,学生们带来自家水果,山上采来的野花,站在校门口迎接他。“感受到学生们最真挚的爱,我觉得一切很值得。”每当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德清都眼含热泪。

“几十年来,我走遍了木瓜村的家家户户,清楚地知晓各家各户的情况,我已经成为他们家中的一分子,与大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李德清说,有一年,村里两兄弟父母意外去世,孩子爷爷奶奶年老多病,眼看两个孩子就要辍学,他十分着急,就把家里的所有钱找出来,数来数去只有2600元,便全部交到了孩子爷爷手中。

“李老师,你家还有两个孩子读书啊,我们该怎么感谢你呀……”孩子爷爷泪流满面,颤抖着双手接过钱。当时,李德清的两个女儿也在读书,学费负担并不轻松,但是他不能眼看着那两个孩子辍学,不管有多苦,都要保证孩子们能上学,这是他唯一的想法。

数十年桃李春风,在木瓜村小学这方寸之地,李德清也从青年到了老年,如今刚刚退休的他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指导新人,他还时常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帮助学校的贫困学生。

李德清说:“让孩子们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学到更多知识,拥有一个温暖童年,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让他们有能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家庭甚至整个木瓜村的面貌,这就是我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作者:唐川张蓝心)

相关阅读:
方圆谈 | 莫“造势”多造福 盐湖“航母”要来了,注册资本100亿元!800亿元市值龙头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