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画。资料图片

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画。资料图片

游客参观马王堆汉墓陈列展。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摄

游客参观马王堆汉墓陈列展。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摄

“利苍”玉印、“轪侯之印”铜印、“长沙丞相”铜印印文。资料图片

“利苍”玉印、“轪侯之印”铜印、“长沙丞相”铜印印文。资料图片

近日,以“马王堆汉墓文物、汉代文化与当代中国”为主题的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3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向世界讲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中国的历史文化,丰富而多彩,曲折而灿烂,绵延而不断。2024年是马王堆汉墓完成考古发掘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文博人接力探寻、勤耕不辍,不断挖掘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智慧精华,让中华瑰宝传扬,让民族自信激昂。

汉风重现让中华文化惊艳世界

半个世纪前,湖南长沙东郊五里牌外,有两座高大、马鞍状的相连土包,当地人称其为“马王堆”。

1972年1月,正值湖南阴冷多雨的冬日。考古工作人员和长沙多所学校的学生们一起奋战,在凛凛寒冬中启动一场重大考古发掘——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家庭墓葬:

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灿若云霞的绣品;精美漆木器,漆鼎中仍盛有鲫鱼藕片芹菜羹;奇异诡谲的神秘帛画;包含失传文献的帛书、简牍;木俑、陶器等各类日常用品……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长眠地下两千多年的一号墓女主人辛追遗体出土时,皮下软组织柔软有弹性,四肢可自由弯曲伸展,睫毛、脚趾指纹、耳内耳膜都完好可见。

周恩来总理对马王堆发掘工作作出批示,相关部门调集了当时中国考古学、历史学、植物学、动物学、医学、文物保护等众多学科的顶级学者参与发掘和研究。马王堆汉墓发掘伊始,就是我国考古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多单位协作研究的科技考古范例。

马王堆汉墓的惊世发掘,让中华文化惊艳世界。1972年7月30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公布马王堆一号墓发掘情况,举世轰动,1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竞相转载、报道,将马王堆誉为“20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1972年至1974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700多件亮丽漆器、2万多件精美纺织品、13万多字的简帛文献,包括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世界上最早最轻最薄的素纱襌衣等。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再现西汉初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热烈浪漫的想象、对宇宙和生命的认识,仿若打开一扇“时光之门”,穿越两千余年……

考古专家认为,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考古发现不胜枚举,像马王堆汉墓这样引起人类社会广泛关注的,并不多见。一代代文博工作者日复一日付出,让一件件稀世奇珍再现神奇。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保存之完好、器物之多样、制作之精致、内涵之丰富前所未有,至今仍是衡量汉初社会发展的实物标杆。”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喻燕姣介绍。

作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马王堆成为中国文物考古的亮丽品牌,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坚定了文化自信。50年来,几代考古、文保专家赓续奋斗,努力守护好、展示好马王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提供了优秀案例。

考古成果为古代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出土文物中,写有“君幸食”“君幸酒”等字样的漆器、茱萸纹绣锦、神秘帛画、陶器等日常用品……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人间烟火。马王堆,一部活生生的中国西汉时期百科全书。

今天,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马王堆导引术”养生功法为体育必修课。这套功法就是来源于马王堆出土的现存最古老气功图谱《导引图》。

谈及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一位日本专家说:“《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等,是我了解《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典籍背景的珍贵史料。”

马王堆出土的T形帛画,将上古传说中的众多祥瑞元素,与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画面展现于丝帛之上。“它至今仍具有令人感动的精神力量。”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主任汪悦进评价道,马王堆T形帛画布景壮丽、想象奇特,其精巧严密的设计思路和浪漫宏大的时空想象,在全人类艺术遗存中独树一帜。

马王堆考古发掘50周年,现在有哪些最新研究成果和文物资料?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宣布了《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长沙马王堆汉墓文库》《中国丝绸大系·湖南博物院卷(战国至汉代)》三套书籍的出版发行。这三大套书籍,系统梳理了马王堆汉墓最新研究成果。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公布了最新整理发现的230余片帛书、帛画残片;对全书图版进行调整和调色并对书中文字进行了620多处修订,确保读者能够更清晰、准确地了解马王堆简帛文化。

《长沙马王堆汉墓文库》(首批4卷)内容涵盖马王堆汉墓纺织品全部资料和黄老帛书研究的最新成果。《马王堆汉墓纺织品研究》共3卷,书中首次公布了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所有纺织品文物资料,为进一步研究西汉纺织品及汉初贵族丧葬礼仪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中国丝绸大系·湖南博物院卷(战国至汉代)》精选了长沙战国墓、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丝织物,内容涵盖文物说明、文物精美图片以及最新文物研究成果等,为进一步研究战国、西汉时期的纺织技术以及当时的服饰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马王堆汉墓帛书简牍是文物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可谓重中之重。帛书分别用篆书、隶书和介于二者之间的草隶写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经历秦始皇“焚书坑儒”已湮没两千余年的古佚书,也有一部分为现存古籍的不同版本,为中国传统文献学科研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实物及文献资料。

据复旦大学古文字中心主任刘钊教授介绍,“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简牍帛书,包括50余种简帛书籍,囊括了‘六艺’‘诸子’‘兵书’‘术数’‘方技’五类,如果把用赋体写成的《相马经》算作‘诗赋’,按《汉书·艺文志》把当时的图书分为‘六略’的分法,从大类上看就已经齐全了。”这些书除了少部分有传本或近似内容流传下来外,大部分都不曾见过,因此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既有原始图版、拼合复原图,也包括所有有字反印文、渗印文和无字空白页,以及各种残碎帛片,是目前马王堆简帛文献最全面、最准确的整理文本。

任何时代都是历史和未来的延续

“马王堆汉墓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89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民说,“我们正处在文物考古事业最好的时期,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新气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文化自信日益彰显。马王堆研究也迎来黄金时代。目前,投身马王堆汉墓研究的专家学者达4000多人,参观马王堆汉墓文物人数累计突破1亿人次,近年年均参观游客达400余万人次。文物保护开发取得的丰富成果,让人们更加了解历史、敬重历史,从中受到更多历史人文的熏陶;同时也推动考古热起来、文物活起来、文化强起来。

2022年,湖南博物院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成立,成为湖南省文博行业第一家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在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湖南博物院宣布当日成立马王堆研究院,未来将以开放式的学术平台开展科研合作。同时,湖南博物院与香港科技大学、敦煌研究院等6家相关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将联合开展跨学科和跨机构协同合作。

在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就有一个马王堆汉代文化艺术研究组。“在全球视野中,马王堆文化遗产是一座巅峰,不仅增强了世界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理解,也促进了东西方在考古、艺术研究方面的交流。”汪悦进说。

由汪悦进团队负责策划的“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运用最前沿的多媒体技术,全方位展示了马王堆汉代文化的艺术、想象与认知世界。“我认为要让文物活起来,不应该拘泥于社会生活场景的还原,而要进一步挖掘历史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传播推广,这样才能加深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汪悦进认为。

此次学术研讨会就公布了不少马王堆“文化+科技”项目阶段性成果及数字化举措,可供考古爱好者与专家学者了解参考。

任何时代都是历史和未来的延续,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守护传承历史文脉,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文化现象。

湖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段晓明表示:“未来,我们将整合全球学术资源,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攻关和学术合作,做好马王堆汉墓的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相关阅读:
前7月我省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同比增长65% 派驻省法院纪检监察组:召开2024年上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沟通会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