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驻村故事丨让撂荒地不再“躺平”

“多亏了第一书记的好点子,把我们村沉睡了15年的撂荒地给盘活了。”近日,随着闸口镇大路山村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收到撂荒地流转三年的租金和管理费,村支书苏圣钦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转变还得从驻村第一书记王宝玉带头整治撂荒土地说起。

一次,王宝玉在村里走访时,发现村里有一片平整的土地但都长满了杂草。在疑惑下向村民了解得知,大路山村这片土地因每户土地稀少且较为分散、土地含有石块不适合机械化,高速路修建从中隔断导致排水变难等原因,使得土地经济效益发挥不明显,渐渐地变成无人耕种、杂草丛生的撂荒地。

为破解土地撂荒难题,王宝玉与村委多次召集党员和村民代表开会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商议后决定分三步走。首先,要完善该地块的水利排灌设施;其次,化散为聚,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名义流转出去;最后,引进合作商家经营。

定下方向后,王宝玉说干就干,立即向镇领导汇报该撂荒地情况,借助镇里的支持,多次邀请镇领导、企业家和农村乡贤等人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最终确定以“党建引领+土地流转+撂荒地整治”为抓手来盘活撂荒土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前最紧要的是先解决该地块的水利排灌问题。王宝玉主动向上级申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邀请县水利局干部实地勘察该撂荒地情况。经争取协调,最终获得了财政衔接资金39.44万元的支持,修建了一条长448米的三面光排沟,解决撂荒地排洪灌溉问题。

土地只有整合成一块,才更便于管理和流转,实现村民利益最大化。于是王宝玉先是到镇村建中心了解涉及该村该地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材料和确权地块地图,明确该地块面积为140亩,涉及村民数量182户。紧接着,发挥党员干部、村小组长等人“头雁”效应带动作用,分片包干,一一说服村民转变土地就是“命根子”的传统观念、小地块流转没多大意义等想法,同意流转手上的土地给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待企业投资签订合同后再与村民签订流转土地合同和支付租金的方式。经半年努力,该地块涉及的182户村民全部同意流转,可以放开手脚吸引企业家或者合作社来谈合作。

虽然土地整合了,但事情的发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一年来,共有十多位企业家或合作社来查看这块撂荒地,但因土地荒芜太久和机械化难以实现等原因均表示难以发展。

就在王宝玉一筹莫展之际,偶然间了解到“稻虾共生”产业项目或许适合该地块种养殖。王宝玉如同抓住一线生机,组织村干部分工合作进一步了解该项目具体情况和相关政策,邀请企业前来考察商谈,最终与湖南的南县沿湖稻虾种养专业合作社确定“反季节小龙虾+水稻”种养新模式。

经多方共同努力,协调解决南县沿湖稻虾种养专业合作社在村里遇到的取水、用电、村民纠纷等问题后,“稻虾”基地终于于今年初建设成功。半年实验后,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稻虾”基地可以达到亩产300斤,预计年产小龙虾4万余斤,总产值约60万元。(北海市纪委监委)

李元平在全省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强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 守正创新纵深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梧州:多措并举加强廉洁文化建设 激活党员干部“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