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试验田到先行者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位于北京中关村示范区的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记者近距离感受到科技创新成果带给人们的震撼。

一台机器人的机械手将厚度约0.17毫米的生鹌鹑蛋蛋壳轻松剥离,且保证蝉翼般的蛋膜完好无损。

这只灵活的“手”安装在术锐机器人历经数十年研发,拥有国际首创、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之上,可实现“亚毫米级”的精准控制。“手术场景中,利用3D高清电子内窥镜和弯转自如的蛇形手术器械‘手’,从一个2.5厘米直径的小口中伸入,完成切割、缝合等腹腔镜手术操作,整个过程的延时小于80毫秒。”术锐机器人副总经理胡慧慧告诉记者,目前,这款手术机器人已获得国家药监部门的注册批准,成功在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等领域参与完成近千例临床手术,有效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技术空白。

自2014年落户中关村示范区至今,术锐机器人实现了从国际首创全新技术研发到落地临床应用的发展进步。“一路走来,我们得到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胡慧慧说,“为支持企业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给予我们多次立项支持,对推动医疗机构参与产品临床应用、产品优化迭代等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党中央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我们围绕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等方面,实施24项重大先行先试改革措施,推动出台基础研究税收优惠、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示范应用等50余项配套政策。”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开展先行先试改革,不仅发挥了压力测试、试点突破作用,还有效激发科研活力,进一步增强科研人员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获得感。

进入新时代,中关村示范区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田”作用充分发挥,政策机制不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员股权激励、外籍高层次人才出入境便利等30项政策向全国复制推广。从“试验田”到“先行者”,如今,中关村已经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环顾中关村示范区,像术锐机器人这样受益于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的企业、机构不在少数。

在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国防科技园5号楼19层的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的牌子引起记者注意。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陈柏强告诉记者,2016年,学校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同时注册北京理工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作为其市场化运行平台。“‘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组织实施与专业化服务机构,中心负责学校各类科技成果的转让、许可、作价入股及孵化培育学科性公司等业务,公司则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陈柏强说。

专业机构让技术转移事半功倍。在陈柏强看来,学校成立专门的技术转移中心,并创新性地提出“先赋权后行权”转化机制,即保留所有权、赋予使用权、股权变期权,既保证了教师创业的规范性,又切实提高企业组建和后续运行效率。“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事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新型技术转移机构运行机制,是破除科技创新束缚的一次创新尝试。”陈柏强说。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技术转移机构提供科技成果评价、知识产权运营、技术投融资、供需对接、交易谈判、项目孵化等服务,对推动技术创新价值的发掘、实现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积极落实《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筛选与培育、知识产权布局与运营、价值评估与市场调研、供需对接与技术交易、投融资服务等工作,共计支持了105家技术转移机构,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供专业化服务,持续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在京落地。”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要持续深化改革措施,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建设,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和转化人才培育,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压茬推出新的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记者韩思宁文子玉)

武威: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和农村集体“三资”提级专项巡察 监督故事 | 交不上的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