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香溪长江大桥风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汽车自宜昌出发,在沿江公路上行驶。公路一侧是高峻崔嵬的山峦,林木丛莽青翠蓊郁,从山脚一直堆积攀升到峰顶;另一侧是嶙峋怪石下的江面,江水碧绿深邃,倒影荡漾。这是长江三峡中的西陵峡,以曲折险峻著称。山路弯曲起伏,车窗外的路边坡地上,一棵棵橘树枝杈错杂,繁茂碧绿的枝叶间缀满了金黄色的果实,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目光向后面山坡上移动,便是绵延成片的橘树林,浓密荫翳。脑海中忽然就跳出了这样一些诗句:“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峡江的天气变幻无常。忽然间一阵云雾飘来,太阳遁形,光线骤然昏暗,远处山坳间浓密的丛林,变得迷蒙恍惚,神秘幽昧。这样凄迷的景色,又带出了记忆中的几句诗:“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精神活动有自己的触发与扩展的路径,感兴和想象等大都受制于具体的情境。我的这些联想,其实也十分自然,因为脚下这条公路叫作峡屈路,沿着西陵峡通往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秭归县,而这些跳入脑海的诗句,也都是屈原诗篇中千古传诵的名句。
十几年前的一个端午节,著名诗人余光中来秭归凭吊屈原。当被记者问及此行的感受时,他沉思片刻,说了一句话:蓝墨水的上上游是秭归。听者都发出会心默契的微笑。这句话背后,连接着一个更为久远的记忆。三十多年前,余光中曾经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过一次演讲,题目是《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蓝墨水指代的是笔尖下流淌出的诗行,汨罗江是屈原怀沙自沉之地,诗人以这个新奇精辟的意象,来比喻屈原在古老诗国的地位,指出他正是中华诗词的泱泱江河的源头之一。
前后两次表述上的区别,显露了诗人的敏捷和机智,但也不妨说反映了他的思路的延伸。作为华夏诗祖的屈原,生命的最初时光,是在故乡秭归度过的。他的不朽作品正如一条奔腾的江河,穿越时光万古流淌,但最初的涓涓细流,却是发源于故乡秭归的山野之间。
此刻,我们正前往他的出生地,一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如果说,个体生命也仿佛一条河流,这里就是屈原生命的源头和上游。汽车驶过一道桥梁,沿着长江的一条支流香溪河溯流而上,行行复行行,再翻越一座大山,便到达了目的地乐平里。四周高山环抱,围出一片不大的平坝,村子就建在上面。一进村口,便是一个以屈原诗篇命名的橘颂广场。从小广场一侧的山脚下,沿着之字形的石板阶梯上行近百米,便来到山上一处平坦的台地。
一株巨大的黄桷树据守在台地的一角,枝叶纷披,浓荫匝地。俯瞰山下,刚刚行经的橘颂广场,整个村子的屋舍、田畴和道路,悉数被收入视野。将目光抬升,正前方是一座高大厚重的山体,仿佛一面巨大的屏风。山川自然的变化漫长而迟缓,当年映入童年屈原眼帘的,也是这同一道山峦。在这里,一个伟大的生命,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向这一片他终生为之奋斗的土地。
正是从这个小村庄出发,屈原走向层层叠叠的大山外面,走向古代楚国的广阔大地。其后的故事已经广为人知,成为民族成员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屈原出身高贵,才华出众,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期待着用生命辅佐君王实施“美政”,强国富民。诗为心声,通过在他手中臻于成熟的楚辞这种诗歌样式,他充分而激切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楚国的江山社稷和百姓众生的深情。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中的这些句子,已经成为汉语中熠熠闪光的警句,成为情感寄托与心志表白的公共资源。他的众多诗章,情感奔放缱绻,想象奇诡无羁,赤豹文狸,香草美人,意象缤纷绚丽,更是开创了一种与以《诗经》为代表的质朴恳挚的中原诗风迥异的浪漫主义美学,成为中国文学的又一个源泉。
但楚国宫廷昏昧混浊,力促变法改革的屈原,被宵小之辈忌恨和诋毁,被昏庸颟顸的君王冷落,理想抱负无法施展,眼睁睁地看着他挚爱的祖国一步步陷入万劫不复的危难。在被放逐途中,得知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他彻底绝望了,投汨罗江而殁,用生命为国殉葬。
他的躯体沉入了水底,他的灵魂升上了天空,化作一颗闪亮的星辰,被一代代后人仰望。先是在他的祖国三楚大地,后来是在整个华夏的辽阔疆域,在汉语的文字和声音传播所及的一切地方。
这座小山叫作降钟山,屈原庙屹立于山顶上,白墙黛瓦,飞檐翘角。迈过几十级台阶,便来到最高处的正堂。在一尊白色的屈原雕像下,一个被称作“小招魂”的仪式正在进行。几个身着青色长衫礼服的老者,肃立在雕像两侧,另一位白衣白裤祭师模样的人,一面挥动用丝线系着的白色纸鸢,一面缓缓地往复走动,用古腔古调吟诵:
呜呼大夫!归去来兮。天不可上兮,上有云程万里;地不可下兮,下有九关八极;东不可逝兮,东有弱水无底;南不可往兮,南有朱明浩池;西不可向兮,西有流沙千里;北不可去兮,北有层冰千尺。惟冀屈公兮,返乎故里,登彼庙堂兮,是享是宜……
声调舒缓浑厚,抑扬顿挫,一种浓郁的楚地情韵。祭文的语词和节奏有着明显的楚辞风格,让人想到屈原的《招魂》。几位表演者都是村子里的农民,也是一个叫作“三闾骚坛”的民间诗社的成员,这个诗社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了,而村庄里自发的以咏唱诗歌来悼念屈原的传统,更是已有千年之久。祭奠仪式后,他们各自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寄托了对诗祖先贤的思念。这些质朴的村民,放下锄头拿起纸笔,没有任何功利性动机,只是为了表达心中的热爱景仰。
故乡人的悼念,只是一个缩影。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整个民族都在悼念它的优秀儿子。这种纪念,是缅怀一种精神,也是传承一种信仰。两千多年过去了,纪念的薪火绵延不绝,并通过端午节这个日子,得到一种集中而盛大的表达。我们是在端午节后来到这里的,但从人们对屈原的深挚感情中,仍然能够想象出那个日子里江边祭奠现场的庄重浩大,眼前幻化出龙舟竞渡的磅礴气势,耳畔恍惚听到高亢急促的擂鼓声,鼻端仿佛闻到了粽子的清香和艾草的苦辛。
乐平里位于僻远的深山里,山遥水迢,道路阻隔,能够前往的人毕竟有限。相比之下,位于秭归县城的屈原故里,吸引了更多的拜祭者。离开小山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便到达了这里。这是一个将三峡秭归库区地面文物搬迁复建的建筑群落,屈原祠是其中最主要的古建筑,位于凤凰山山梁之上。因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三峡大坝的兴建,数十年间它先后经过两度迁移,最终矗立在这个地方。它的存在,不但是物质意义上的文物的保存,更是一种精神的守护和赓续。
屈原祠有几进院落,沿着山势层层而上,错落有致。依然是拾级而上,脚步的迈动中,内心的虔敬也在同步增长。走进山顶的主殿后,我们一行数人,在殿堂正中位置的屈原塑像前站成一排,每个人手捧一盆兰花,祭奠诗祖的在天之灵。静穆中,仿佛听到自遥远的时间彼端传来的歌吟,悲凉沉郁,在天地之间回荡。
迈出殿堂,走到后面宽阔的平台上,眼前展现出一幅壮观的画面。隔着一片波光潋滟的水面,几百米距离之外,便是长江三峡大坝,巨大的银色坝体横卧在江面上,巍峨坚固。水库被江岸后面的苍翠峰峦映衬着,雄浑浩渺中又有几分秀丽妩媚。凝视这场景,感到其中蕴含的意味丰富而深长。往昔和今日,传统和现代,技术和人文,大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智慧勇气……一些感受和思考的片断,仿佛眼前万顷碧波间的点点波光,在脑海中跳荡闪烁。
身旁有不少游人,或驻足观望,或四处走动,有个人的手机中忽然传来了一阵熟悉的歌声,还有那几句熟悉的歌词:你是明月清风,我是你照拂的梦,见与不见都一生与你相拥……
这是一首名为《如愿》的歌曲,是向奋斗和奉献的父辈们庄重深情的致敬,近年来广为传唱,歌手的嗓音空灵清越,十分动听。我忽然间觉得,它很契合眼前的情境。古往今来,一代代志士仁人,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殚精竭虑,奋斗不息。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担负的使命各异,但却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对于这片古老热土的挚爱和责任。
这是一个长长的队列,而屈原的身躯,无疑正站立在它的最前端。“屈平辞赋悬日月”,李白的诗句清晰直接地标注了屈原作品的不朽特质。他在诗篇中所表达的炽烈的爱国之情,也是这种精神最初的一个源泉,明月清风一样,在辽阔天地之间照耀和吹拂,将光亮和气息渗透进了每一颗心灵。
想到殿堂中那一尊青铜的屈原雕像,高髻巍峨,宽袖临风,面容清癯,目光忧愤,是为深陷危难的祖国愁肠百结的神态。此时,在他的身后不远处,就是那道三峡大坝。高峡平湖,烟波浩渺,“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一位伟人的感慨,表达了一代人的信心和豪迈。屈原的在天之灵,倘若得知后人们在这片他挚爱的故国土地上创造的辉煌和荣光,他的紧蹙的双眉,也一定会舒展开来吧?
那一首歌曲还在循环播放,此时我听到的是这一句歌词——
山河无恙烟火寻常
可是你如愿的眺望
(彭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