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白天操盘,晚上直播教炒股、卖课?知名平台出手了!

近年来,直播在各行业俨然成了热门词,学校老师直播教学,地产、汽车销售也直播卖房、卖车。私募圈也早已掀起了直播风潮,不少私募基金经理为产品“操碎了心”:白天操盘,晚上还直播。

不过,这条路似乎出现了新状况,近日一则关于视频号“金融科普直播准入标准更新通知”在各大私募群传播,视频号暂停私募基金用户申请金融科普直播准入。对此,多位私募主播告诉记者,确有其事,这个准入证很早就开始搞了,现在是最新版,要求比较严格。 

视频号暂停私募直播准入资格

在金融圈,“高大上”的基金经理们不时在直播平台露脸,通过直播甚至还能卖出爆款基金。随着直播渗透率的提升,直播也走红私募圈,究其原因,私募机构除了利用直播科普金融知识之外,还能提升影响力,达到推广营销的目的,这才是私募投身直播的根本原因。

不过,近日视频号下发“金融科普直播准入标准更新通知”在各大私募群传播,视频号暂停私募基金相关用户申请金融科普直播准入。被取消资格的视频号不能进行金融科普类直播。根据视频号更新后的“金融科普类直播准入标准”,明确“不支持私募基金机构和私募基金从业人员的申请”。

对此,深圳一位长期从事直播的私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自己直播的视频号确实停了,因为视频号有一个科普基金类相关准入要求,首先要求基金从业人员,拥有基金从业资格(暂不支持从业机构为私募基金机构的用户申请)。另外要求直播个人在基金业协会公示在职状态和岗位类别的链接。

此外,视频号还对主播提供的身份信息要求苛刻,尤其是要求主播的身份证正反面、照片,主播手持身份证照片(目的是核实本人申请,避免他人冒用身份);另外就是要求主播任职公司开具的在职证明(证明中需注明姓名,身份证号,职位职称,入职日期,开具日期并加盖公司公章),其中在职证明的开具时间不得早于申请日前30个自然日。 

上海地区一位长期从事私募公司直播业务的私募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个准入证很早就开始搞了,主播不得通过直播诱导用户进行投资,包括但不限于推荐或提供具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等。以后视频号会越来越严格的,尤其是对卖课程的视频号有要求,需要和教育机构挂钩的,需要专业的背景,对于个人这种主播是不行的。”

有私募基金经理视频号已停更

据了解,已经有数位私募基金经理的视频号已经停更,实际上私募机构出于展业以及维护客户的需要,通过直播的形式围绕行业、宏观政策、焦点事件以及基金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直播,从而达到宣传公司的目的,不少私募机构开设直播号已成为微信公众号之外的标配,除了常规发布的营运短视频之外,还通过科普金融知识以及直播投资策略等打造公司的专业形象。 

视频号停止私募直播,不过很多私募仍可以在抖音平台上直播,比如某私募基金的总经理许某6月24日晚上还在抖音上直播。记者发现,私募基金经理许某在抖音上摇身一变成为大网红,其抖音粉丝有175.3万,获得了1109.5万的点赞。其在抖音账户介绍中自称管理基金过N亿,业绩在网上搜其名可以查询,倡导投资至简大道,每周二晚八点直播。

记者注意到,许某带货效果显著,其橱窗下1.8万人跟买,已经实现了销售2万+的业绩。从产品类型来看,有仓位管理,有实战心得,有理念知识等产品。从价格来看,有高端的知识付费3688元,有低端的定价12元的新人分享会等。从直播内容来看,其在2021年11月25日发布的一场政策解读“定调,中国未来10年会这样走”,点赞达到了70.1万,收藏量有8.1万,转发量的更是高达13万。 

抖音并非许某唯一的直播平台,其还在B站有直播。对此,记者从熟悉许某的私募人士了解到,抖音平台上的许某就是某私募机构的基金经理。私募排排网资料显示,许某,周期投资专家,担任国内多家网站、报刊、电台特邀嘉宾。精于选择投资品(个股与债券)和仓位控制,坚持股票市场“低风险才有高收益”理论,在基金管理方面素以稳健风格著称。 

“白天操盘晚上直播”行不通了?

记者注意到,相比电话会议,直播能够融合图像、文字、声音等丰富的元素,声情并茂,投资者也能够直观、全面地接收到专业投资人的分享,并且有很强的互动性,让投资者有更强的参与感,互动体验更为良好,从私募直播内容来看,主要分为宏观大势、投教和股评。无论是做宏观大势分析,还是对财经热点进行点评,在私募的直播中,监管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 

记者在与私募直播人士的交流中,提到最多的也是直播中的合规问题,因为在与粉丝的互动交流中,大家提得最多的问题还是个股的涨跌。甚至一些人就是打着私募的幌子,在直播中进行不合规、不合法的操作。

有私募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直播是私募和投资者沟通的重要桥梁,直播是私募提高品牌知名度的一个有效方式。另外私募通过直播可以作为交流观点的平台,有助于提升专业形象和信任度。私募不能公开宣传,因此不当的直播内容可能会引发合规性问题。

有私募人士表示,视频号对于私募直播业务的收紧,或许和一些私募乱象有关。记者注意到,早在2020年2月27日,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人民法院发布的一则刑事判决书显示,成都鑫俊诚商务信息咨询公司员工通过直播平台非法荐股而被一锅端。

记者|杨建

责任编辑:刘德宾

相关阅读:
几个月时间,从26元一公斤涨到60元,很多家庭离不开它!还要涨多久? 中国人为啥去韩国打工?“做帮厨月入12000元,包吃住”“加班1.5倍时薪”,中介:还交8大保险,但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