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依淮安居”繁华地,形神兼备大运河

来源:央视网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淮安完整见证了邗沟、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三段历史,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6月23至24日,“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来到淮安,看这片“依淮安居”繁华地如何讲好大运河故事。

一座专题博物馆,细述漕运历史

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历史上沿线诞生了扬州、苏州、杭州和淮安四大都市,前三者分别以商都、丝都、茶都扬名,而淮安特色在于漕都。

与漕运总督署遗址相结合,中国漕运博物馆为展示漕运文化而建,是全国唯一展示中国漕运历史和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沿着古朴的木质楼梯走进博物馆,漕运历史跃然眼前。

唐宋元三代均将漕运视为国家经济命脉,漕运制度因此成为国家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至北京,国家对于军事及行政的需求大部分依赖于来自东南的物资,这些物资主要通过漕运进行输送。为了保障漕运的顺畅无阻,明朝特别设立了漕运总督衙门,以文武重臣共同管理漕运事务,漕运总督的驻地设在淮安府城。

到了清朝,漕运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乾隆四十一年时,每年通过漕运运送的粮食达到了千万石之巨,“各省漕船共6000余艘,大多长9丈,能载米四五百石”便印证了当时大运河运送粮食的规模。

“历史上,大运河水路运输带动了沿线几十座城市的发展。对淮安来说,船运所需的麻绳、铜构件、白酒以及驿街等等在河下古镇都有补给采购的地方,可以说是维护漕运船队的一个缩影。”楚州博物馆副馆长张驰说,直到今天,淮安因运河而繁荣的影响仍在发散,经济、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都因此不断新生。

一处新发现遗址,再现城市“原点”

2500年前,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开凿邗沟,南起扬州长江边,北至淮安淮河,北端的入淮口称之“末口”,这就是淮安“古末口”名称的由来。身为淮安市最“年轻”的博物馆,古末口遗址博物馆于2024年新春向公众开放,这个全国大运河难得一见的宋代历史遗存,让淮安干年历史与运河千里风光在两宋交汇。

古末口遗址博物馆馆长靳渊介绍,遗址是2017年工程施工中在地下发现了部分砖结构墙体,在专家进行考古清理后定性为南宋水利工程遗址。

展馆内,4处砖墙体结构展现了两宋水工掠影。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最南端两处墙体为闸坝,最北端两处砖石结构墙体为码头等设施。专家结合现场出土的文物资料考证,认为该遗址应为宋代之前沿用的盘粮过坝码头遗址,是一处南宋水工古遗址。最南端两处墙体应为当时的闸坝,穿透木桩是为防止墙体在水流长期冲刷下发生倾塌。出土的刻有“淮安州”字样的铭文砖等砖石来自淮安城各地,同样见证了淮安城的发展。

通过新颖展陈方式,展馆将两宋时期末口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出来。自唐朝以来,楚州就是沟通中外的港口城市,新罗人、日本人往来商贸,汇聚末口,逐渐形成了新罗坊,在宋代时又成为北辰坊坊间侨居、商贾云集,人头攒动。馆内缩影一处何家楼,游客可以感受当年富庶安逸的北宋淮安人尝江笋淮鱼、听丝竹管弦、看歌舞杂剧的场景。1234年,宋改淮安军为淮安州,“依淮安居”由此800年。

“结合历史遗存和文献来看,古末口遗址填补了淮安2500年的城市发展史,印证了它南北交通枢纽、运河之都、国际港口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城市的历史‘原点’。”靳渊说。

一条文化长廊,传统与现代交织

南船北马、河流交汇,特别的水文面貌赋予淮安南北并蓄的气质。夜游里运河文化长廊,运河文化特征、地方文化气息、生态园林风格扑面而来,这里是淮安城市风韵的精髓之地。

明永乐十三年,陈瑄沿北宋沙河故道开凿闻名遐迩的清江浦。它的开埠,对于运河全线漕运的畅通、明清时期淮安在全国中心城市地位的奠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由此成就了淮安“运河之都”的称号。

集淮安地方文化特色和古运河水景于一体,里运河文化长廊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处。登上画舫,游船拨开运河清波,青冈石垒过的河岸与道闸承载满满的历史厚重感。而运河两岸,夜间消费场景集纳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夜游、夜购、夜食、夜娱、夜读,现代化生活与历史遗迹交融并存,深刻烙印了运河文化记忆。

据了解,淮安正积极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公园建设,聚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质、时代特征的“运河之都百里画廊”品牌和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童棹凡

相关阅读:
桂林:监督保障灾后重建工作顺利推进 广西高考分数线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