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方观察|风正一帆悬:来自中山“工改”的一线报告

来源:央视网

“我现在充满信心!”

刚刚结束了一趟长三角文旅项目考察之旅,中山市飞派无人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飞派无人机”)董事长何钢回到了自己位于中山市区的办公室,继续谋划着即将放在中山市板芙镇的无人机科技文旅项目。

这并非何钢的心血来潮。就在今年2月,飞派无人机位于板芙镇的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举行动工仪式。何钢计划中的文旅项目,便在其两公里之外:“在生产基地一期60亩动工后,我们未来还会在周边布局二期、三期等等项目,这些项目可以形成连片。”何钢说,公司的远期规划,是“千亩连片”。

何钢的信心,来源于中山正在强势推进的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飞派无人机位于板芙的项目用地,便是得益于此。

△2月21日,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项目在板芙镇奠基。

△2月21日,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项目在板芙镇奠基。

自2022年初开始,几乎“手无寸土”的中山决定启动一场史无前例的“空间革命”,向“小散乱污”的低效产业空间、粗放式的土地开发模式发起“决战”。900天攻坚走来,曾一度陷入僵局的传统工业城市,在深中通道通车之前,迎来了转机:

900天来,中山拆除整理超3.9万亩低效空间,一批本土“潜力股”企业获得“重生”,全国多地优质企业在深中通道开通之前抢滩中山,一处处全新产业园拔地而起,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额达1653亿元。

900天来,中山的村镇探出富民增收新路,“工改”让集体土地资源变资产,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全市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4.6万元,居全省第二,村民从“工改”项目中得到了扎扎实实的获得感。

900天来,中山的产业格局再次“洗牌”,“新十大舰队”扬帆起航;中山的城乡风貌再次焕新,生产空间更集约、生态空间更绿美、生活空间更精致。

900天来,大到营商环境、小到建筑参数,中山改出了一幅全面向东岸看齐、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城市新面孔,改出了一种敢于“壮士断腕”、自信对外开放的城市新气质。

一场轰轰烈烈的“空间革命”,一座穿云破海的宏伟造物,共同开启了“超级湾区”融通汇聚的新阶段。

这个岭南仲夏,伶仃潮平两岸阔,中山风正一帆悬。

“中山制造”集体上新

超700家本土企业获“重生”

新质生产力,是否就等于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中山市捷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捷畅电子”)位于小榄镇永宁社区华中路“工改”产业园内的新厂房,我们可以看到新质生产力在中山萌发的新芽:

自动化机器高速运转,小小的玻璃在精密的设备之间穿梭,最终变成了一块块玻璃面板成品,即将运输至智能锁具下游企业,走进千家万户。

很难想象,在此之前,捷畅电子曾在临时搭建的锌铁棚下生产,屋顶在雨水天气时经常漏水,遭遇台风天则更是让公司总经理林星星不敢睡觉:“‘山竹’那次台风把我们一个车间的顶棚都吹掉了,把很多设备都搞坏了,我们为了这个事情还停工了差不多20多天。”

2022年9月,捷畅电子搬进了华中路“工改”产业园,从“内卷”激烈的传统灯饰玻璃行业跨界升级,专攻智能锁钢化玻璃面板业务。全新的流水线上添置了价值1000万元的生产设备,企业产能得到极大提升。

“搬迁后,之前流失的几个大厂又重新过来。以前审厂没过的,今年全部都通过了。”林星星说。

如今,捷畅电子生产的玻璃面板,已获得凯迪仕、公牛等龙头企业的信赖,客户数量和订单都比搬迁之前增加了100%以上,源源不断的订单甚至超出扩大后的产能。

△捷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搬进新厂房。

△捷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搬进新厂房。

“工改”项目既推了一把对转型升级有心无力的传统产业,也留住了曾无地可拿而计划“逃离”中山的新兴产业。

在广东思诺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思诺得公司”)位于中山市沙溪镇的全新产业园实验室内,技术人员将产品外壳放进设备内进行高低温环境测试。一旁的桌面上摆放着各类精致的净化器产品,用于宠物清洁、水面及水底清洁等场景。公司董事长卢海洋介绍,这些产品主要销往国外,服务于高端消费人群。

对于以传统服装产业起家的沙溪镇来说,思诺得公司的进驻,无疑是改写了当地的产业版图。而8年前从深圳来到中山创业的卢海洋,也曾一度考虑“放弃”中山。

2016年,从事外贸的卢海洋决定转行实体制造业,来到中山成立了思诺得公司,研发、生产、销售空气污染治理及净化高端产品。时过境迁,在公司发展需要购置更大面积的土地新建厂房时,却因彼时的中山“手无寸土”,企业难以拿地,卢海洋一度考虑离开。

2022年,利用中山市沙溪镇通过“工改”腾挪出的近30亩土地,思诺得公司终于得以新建园区,并在今年建成投产。新园区办公楼的墙壁上,悬挂着思诺得公司拥有的200项各类专利证书,公司从深圳新招聘的几十名精通各国语言的年轻骨干正与国外客户交流。卢海洋介绍,公司已经在全球布局版图,并且是美国蒸汽清洁家用电器第一品牌SHARKNINJA空气净化器业务板块的最大供应商。

林星星和卢海洋的故事,在中山不在少数。900天来,中山共有738家本土企业借助“工改”完成了增资扩产、转型升级的目标。

从“面子”来看,厂房形象从简陋的锌铁棚变成现代化工业楼后,企业扩充产能、升级产品的行动更硬气了,在招聘员工、接待客户验厂时则更有底气了。

从“里子”来看,中山本土传统产业的蝶变升级,便发生在这一间间厂房之中:传统金属镀膜生产线也开始生产化妆品成品,纯生产性企业也开始引入研发设计环节,过去分散分布的上下游企业也逐渐聚集在一片园区、一栋工业楼之中,产业生态在更新、汇聚之中发生了质变。

土地资源变致富资产

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二

“工改”一子落,搅动了一批集体用地长期空租、低效利用的“死水”,集体经济的活力被进一步激活,村民的“钱袋子”也更充实了。

在中山市东凤镇民乐社区,四栋九层高的“工改”新厂房已经建成。入驻企业之一的中山市泛华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更是直接盘下了一整栋楼进行增资扩产,每平方米的厂房月租金约14元。民乐社区党委书记麦国锐介绍,待企业完全入驻后,园区将为村集体带来每年2000万元左右的租金收益,而这一数字在改造前仅为300万至400万元,前后翻了4-5倍。

不只是东凤民乐——从占比上看,低效的集体用地是中山“工改”的主要对象之一。过去,由于用地性质、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集体用地上工业厂房的市场需求、价格持续走低,一些村集体甚至因此入不敷出。例如中山市三乡镇改革开放历史上的首个工业村白石村,近年来的村集体财政曾一度单年亏损上百万元。

“工改”的启动,让各村又有了“东山再起”的盼头:从完善用地手续、给予补偿到拆旧建新、招商引资,参与“工改”的村集体实现了集体收入的多级跳:

黄圃镇马安村的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让村集体收入将提升6倍。

翠亨新区华照村麻东经济合作社通过“工改”,村集体年收入从约30万元/年增加至约350万元/年,增幅超10倍。

横栏镇利源工业园“工改”项目竣工投产后,村集体租金收入增加1200万元以上,比“工改”前增长超40倍。

坦洲镇永二村“工改”前,村集体每年租金收入不足60万元,“工改”后,每年预计收入增长约8倍。

除了为村集体创造了成倍租金收入,不少村民也在“家门口”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在中山市南头镇的中山涛美远东日用制品有限公司(下称“涛美公司”)内,40多名“妈妈岗”员工正在各个车间的生产线上熟练地操作设备。2023年,涛美公司通过“工改”,把原本的锌铁棚变成了一栋5层楼高的高标准厂房,不仅引进了多台“机械手”和其他智能化设备,向着AI、全自动制造转型,还将新增300个工作岗位,预计带动当地120名村民实现就业。

在神湾镇外沙村,“90后”小伙梁细青在村内的“工改”腾挪园工作,担任一家花卉种植培育公司的部门主管,平均月薪过万元。上下班路程不到十分钟,让不少村民选择回乡就业。“同村的阿姨收入一般有六、七千元,好的能有七、八千元。”梁细青说。

△梁细青(左)正在为用于花卉种植的瓶装培养基旋上瓶盖。

△梁细青(左)正在为用于花卉种植的瓶装培养基旋上瓶盖。

在“工改”大势之下,一些村集体得以长期持有“工改”项目的配建产权物业,村民持续稳定收益、优质就业岗位得到保障。据统计,中山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4.6万元,居全省第二。

不只是直接提升了村集体与村民的货币收入,“工改”更是启发了一些村集体打开了更多创富增收的思路:不再局限于收取土地租金,而是在更大范畴内吸纳“工改”释放的红利。

例如,横栏镇裕祥村党委副书记吴镇辉表示,村子计划成立一个专门服务裕祥工业园的公司,提供人才服务,改造基础设施,完善智慧停车、园区治安、卫生管理等配套。

以集约节约为导向,“工改”正推动中山按照现代化社区标准对乡村进行全方位重塑再造,跳出“简单粗暴”卖地、租厂的粗放式增收模式,拓展富民增收新路径。

绿色成产城新空间底色

超3000亩用地实现生态修复

空气、河流、土壤遭受工业污染,生活与生态空间被锌铁棚挤占,这些曾是“小散乱污”的落后产业给工业城市造成的伤痕。

而当中山“工改”启动之后,园区与厂房的“颜值”得到提升,环境污染情况得到改善,“三生”空间得到整治,投资者获得了一批靓园、靓厂,市民获得了一片美景、美城。

中山市横栏镇的梵度产业园,因外观看上去像是两栋高档酒店而成了当地独特的“显眼包”。工业楼的1至5楼是生产车间、6至7层是家居展厅、8楼与天台可用于商务接待,天台还设置了泳池、餐厅和别墅样板间——一个功能齐全的产业园在垂直空间中展开。

2021年,中山山燕纺织有限公司在引入知名卫浴品牌梵度后,决定借着中山“工改”政策的红利,把过去65亩的锌铁棚进行“大翻新”,建设梵度产业园。

走在生产车间内,即使四周封闭、部分生产设备已经在试运行,仍不会觉得闷热。梵度联合创始人芦大海走到窗边解释:“外面的这些垂直绿化已经隔绝了大部分的紫外线,并且含氧量很高,我们打开车间内的负压风扇进行空气流通后,工人就会感受到凉爽舒适,并且减少空调带来的碳排放。”

在位于中山市小榄镇的“工改”项目绿金湾高端环保共性产业园(下称“绿金湾产业园”),绿色低碳逻辑则是从单栋厂房延伸到整个产业园:

整个园区从内到外,分区规划为核心区、缓冲区、拓展区以及辐射区。其中,最内部的核心区是企业生产以及对废水、废气、危固废进行集中处理的区域,这也为入驻园区的企业降低了约10%的工业污染处理成本。再往外是缓冲区,利用道路、自然水体和绿化带进行阻隔,弱化对周边的环境影响。最外部的拓展区和辐射区分别规划了丰富园区业态的绿色零排或近零排高端生产区、综合办公区,以及高端产业生态圈。

△绿金湾高端环保共性产业园。

△绿金湾高端环保共性产业园。

“工改”带动的绿色浪潮下,低碳逻辑正在中山工业领域进一步推广。

一方面,中山以“工改”助力源头治污,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所治理的低效用地面积超1.44万亩,占“工改”拆除整理总数近37%。另一方面,中山已规划了25个环保共性产业园,已有9个在建,实现“园区集聚、统一治污、产业提升”。

在这当中,更有连片的“小散乱污”工业用地重现了盎然生机。例如在中山市黄圃镇大岑村,当地通过“工改”建设高标准厂房,并同步建设江边公园等配套设施,促进“三生”融合,曾经的“铁皮岛”蝶变成了“生态岛”。

截至目前,中山已通过“工改”实现生态修复用地面积超3000亩,一个绿美工业之都正在鳞次栉比的产城新空间中悄然生长。

湾区产业圈汇聚中山

“工改”项目招引近千家企业

在深中通道即将通车、大湾区产业互动即将进一步密切的背景下,黄金内湾尤其是临深的土地空间,已是炙手可热的产业资源要素。同时与广佛珠江接壤、以深中通道联通深圳,中山的区位优势有望媲美广深,“工改”腾出的全新空间,已成为当下大湾区各地投资者抢滩中山的激烈“前线”。

在这轮各界对中山产业空间的加码中,有三点值得关注:

首先,“工改”项目中的深圳企业身影更加常见。

在小榄镇的绩东二智能锁具产业园(二期)总体入驻率已达90%,目前已进驻45家企业,其中有13家来自深圳。项目开发方、深圳市粤深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灼枫介绍,公司团队曾对深圳企业做过调研,发现不少深圳企业尤其是位于深圳西部的企业有意来到中山,原因是距离深中通道较近,能够减少通勤时间和用地、用人成本。

金屿置业(中山)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军更是全家都搬到了中山,他的女儿已经转入火炬高新区上高中。2020年,苏军从北方城市南下深圳创业,创办了两家高科技制造企业。在他看来,相比深圳,中山的用人成本和厂房租金更有竞争优势,便萌生了赴中山创办一个自主开发、使用的高科技产业园区。2022年,苏军来到中山调研,选中了火炬高新区茂生村原中山迅成船厂的60多亩工业用地,全新的金屿智造产业园即将建设。

其次,“工改”项目中的研发类企业更加常见。

樊灼枫通过长期调研发现:“深圳一些制造业企业原本只会把生产线放在中山,但随着两地产业不断融合,不少企业也计划在近几年把研发中心也搬到中山。”

位于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的东迪软性电路制造项目便是如此。中山市东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明德介绍,新项目建成后,他计划将企业总部从深圳宝安搬至中山黄圃,并计划将研发人员也带到中山。“我们已经预留了一栋宿舍楼,到时候提供给员工住宿,但是相信很多员工会选择深中两地往返,毕竟深中通道通车后,通勤时间将大大缩短。”何明德说。

△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一阶段项目。

△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一阶段项目。

移动照明领域“隐形冠军”、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三的傲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傲雷集团”)有着同样的考虑。傲雷集团合伙人郭志遥介绍,集团目前仍在深圳宝安和东莞长安分别设立研发总部和组装工厂,场地和人员分散、租金成本过高。因此,傲雷集团在近年启动了搬迁至中山的战略,并在去年11月于中山翠亨新区奠基了总部及研发基地,未来将会把研发与生产部门搬至中山。为了实现全自主生产,傲雷集团成立了金属镀膜子公司,并选址小榄的“工改”项目绿金湾产业园,与总部实现同城互动。

另外,“工改”推动形成的新兴产业集群效应更加显著。

例如,中山市无人系统及智能机器人产业协会于今年5月底揭牌成立,何钢担任首任会长,飞派无人机现场与多家深圳无人机上下游企业签约,这些企业分别涉足电池、轴承、镜头等多个细分领域。何钢透露,未来,它们将与哈工大、北京理工、武汉理工等院校所开设的研究机构,申万宏源证券等金融机构,一起进驻位于板芙镇的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项目。“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园区从空间、技术、金融到产业,已经齐备了。”何钢说。

樊灼枫介绍,粤深·湾区智谷项目计划与省激光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招引产业链进驻园区。并且,项目还计划为企业搭建“供应链仓库”,通过与小榄及其周边的本土优势产业形成互动,争取在园区内形成产业闭环,并为企业提供海内外订单。“传统五金行业也可以使用激光切割技术,他们的生产线也可能可以瞬间换成服务于低空经济产业的新产线。”樊灼枫说。

郭志遥也透露,目前傲雷集团已经和供应链上多家合作企业达成共识,等到位于翠亨新区的新总部建成后,合作企业也会尽快搬迁到中山。

高标准迎接深中同城

以新空间建设新湾区

时间走到2024年6月末,站在中山的历史新方位上,可以看到“工改”已经为中山开启了新局面。

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曾在多个场合提出,在深中通道通车之前,如果中山不能破解土地碎片化困局,没有足够产业空间承接高端资源要素,那么深中通道将成为“深中过道”,甚至产生“虹吸效应”,机遇就会变成危机。

900天走来,让中山得以“逆境逢生”,“工改”攻坚不负众望:

截至目前,中山已通过“工改”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9万亩,办理规划报建建筑面积3151万平方米、施工报建建筑面积2348万平方米、规划验收建筑面积751万平方米。预计到2024年末,中山全市计划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5万亩,新增厂房建筑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额2000亿元。

从腾出的宝贵空间、建设的优质园区、“工改”人日夜奔波的奋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山正以高标准迎接深中同城时代。

一方面,中山的“硬”标准正在不断向深圳靠拢。

例如,当谈及深中两地在工业厂房建设要求方面的差距时,樊灼枫边笑边感叹:“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差距了。”他举例,目前中山对新建建筑的光伏设施验收要求进一步提高,粤深·湾区智谷每一栋厂房楼顶铺设的光伏设备都需要至少达到50%的面积占比。“产业园也要按照海绵城市的要求来设计。总的来说,中山的生产建筑建设标准已经很接近深圳了。”

何钢也表示,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项目的容积率能够达到4.0,几乎是够到国内产业园的“天花板”了。

据统计,中山全市“工改”项目的容积率已从改造前的0.65提高到3.0以上。

另一方面,中山的“软”标准也一直在向深圳看齐。

例如,中山提出“工改”工作的“谈移拆建引”五字经,字字可见服务。单就“移”字来说,为了妥善安置需要搬迁腾挪的企业,中山出台了企业搬迁腾挪补助实施细则,规划64个腾挪安置园、盘活现有闲置产业空间建设115个腾挪安置载体用于安置企业。为了推广腾挪安置政策和载体,中山建立了腾挪载体“数字化”推介平台,在广东财政惠企利民服务平台上线“搬迁腾挪补助”专题,利用“中山看地云”小程序推动“工改”用地创新供应。目前,中山共腾挪安置651家企业,市镇两级共发放超1800万元腾挪安置补贴。

再如,为了优化“工改”项目的审批流程,中山启动了多轮刀刃向内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工改”审批模式经历了“压时长”“优流程”“放事权”“信任审”“集中批”等版本迭代,升级至目前的“5.0版本”,审批效率提升超8倍。

“软硬兼施”,开放自信,中山已经做好准备,高标准、高规格迎接来自珠江口东岸的客人。

回望这900天,中山破旧局不易,开新局更为难得:面对“惯性”难抵的落后产业结构、错综复杂的多方利益关系、与现实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窠臼等多重挑战,中山顶住了高压,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掀起一轮改革创新,闯出了一条向存量要空间的“中山道路”。

△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

同时,“工改”的第1000天更值得期待:到那时,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全方位互动已在深中通道的加持下走过三个月,我们将能够观察到,在全新的产业空间中,深中之间乃至整个大湾区,能够绘就怎样的产业协同新画卷、呈现出怎样的融合发展新趋势。

“大桥时代”即将来临,产业中山新局已至。

新空间,为打造一个“超级大湾区”,提供了合作的新起点,创造了资源要素汇聚的新载体。腾出了新空间,也创造了一个新湾区。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撰文】陈少宏梁诗婷

相关阅读:
主播说联播丨这场“智”字头博览会,高人气,有底气!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 着力提升基层案件审理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