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画里有话 | 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团结进步的种子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近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学生在打篮球。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近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学生在打篮球。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上海援青教师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给学生上音乐课。(资料图片)

上海援青教师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给学生上音乐课。(资料图片)

“我住黄河源,君住长江尾,江河奔腾不息,承载深情厚谊……”阳光下,讲述沪青情谊、民族团结的校歌,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园里响起。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这里地广人稀,高寒缺氧,如何保障牧区适龄孩子接受教育曾经是困扰当地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在上海市对口支援下,占地51亩、总投资1.45亿元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在青海省会西宁建成使用。

绿意葱茏的校园环境、设施完善的学生宿舍、数字化的智能教室、多功能风雨操场……目前,这所全日制寄宿中学共有学生800人。“我来到了环境优美的学校,心情非常激动。我要努力学习,考到很好的大学。”高一学生尼东拉毛曾在日记中这样记录下自己踏入校园时的心情。

民族地区的发展,蕴含的是民族团结的力量,揭示的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道理。这所民族中学,本身就是解决急难愁盼的务实之举、就是民族团结的一个标识。

“新时代、新家乡”主题思政课上,来自果洛牧区的同学们踊跃发言,讲述自己家乡的新变化;宽敞明亮的机器人教室里,学生们争相操作自己组装的机器人;在音乐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学生们唱响一段段动人的旋律……从巍巍雪山到朗朗课堂,援建中学托起牧区孩子的青春和梦想。

建校以来,上海选派7名援青干部人才开展为期三年的“组团式”支援,同时抽调80多名优秀教师来校开展短期帮扶。果洛西宁民族中学40多名教师赴上海跟岗研修。多年来,从国家部委到援青省市,从中央企业到内地高校,各援助方跨山越水、凝聚合力,让高海拔地区同样享受优质教育。

学校实现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积极探索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政课主要内容。每年赴上海、江苏研学,开展“同上一堂课”等活动,把互学共建化作桥梁,将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田。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从三江源腹地到湟水之滨,援青教师用大爱滋润和引领果洛的孩子们成长成才,各民族学生在增进交往、交流、交融之中,共同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相关阅读:
广安观潮 | 以问题为导向纠治作风顽疾 清风 | 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