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青梨甜了百姓日子

6月,陕西吴堡大地的山梁沟峁、河岔谷地,又是一年风光正好时。

隔河远眺吴堡县

隔河远眺吴堡县

走进吴堡县宋家川街道达连坡村,一棵棵迎风而立的梨树长势喜人,农人三五成群或站于树旁,或搭梯上架,为一个个青梨套袋,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昔日的荒山坡披上绿装,一抹抹“生态绿”令人心旷神怡。

另一边,吴堡县辛家沟镇深砭墕村、郭家沟镇于家沟村,国家能源集团投资援建的两个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进一步助力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不断促进青梨产业高质量发展。

吴堡青梨是吴堡古老的地方名优水果品种,至今已有千余年种植历史。其果皮翠绿光洁,果形端正,果肉脆甜多汁,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营养丰富,“咬一口就爆汁”是吴堡青梨的真实写照,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晋陕蒙地区颇负盛名。1975年,吴堡青梨在全省水果评比中名列第二。2018年,吴堡青梨又获得杨凌农高会后稷奖,是陕西省名果之一,不仅有较好的经济价值,也能美化田园。

作为黄河沿岸传统地方老品种,吴堡青梨曾一度辉煌,但在历史长河的不断演变中,吴堡青梨的发展却逐渐衰落。树龄老化、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病害严重……种种原因造成吴堡青梨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下降,全县一度仅有3个村保留下来共11棵树种,树势弱化,濒临灭绝。

尝过甜头,记在心头。历经千百年的吴堡青梨是当地老百姓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如何保护优质种质资源,让传统老树种“活起来”,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当地壮大特色产业、打造县域优势品牌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此,吴堡县高度重视。2015年以来,吴堡县积极开展青梨抢救性保护、繁育,同时,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做大做强青梨产业。

吴堡青梨产业基地

吴堡青梨产业基地

作为吴堡县定点帮扶单位,国家能源集团切实履行央企社会责任,积极响应政策,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龙头企业托管+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从拯救吴堡青梨老树到建设青梨产业基地,再到帮助销售青梨,全链条帮扶吴堡青梨走上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快速轨道,成功将吴堡县达连坡村打造成为吴堡青梨种植标杆村。

从2013年起,国家能源集团开始对吴堡县实施定点帮扶,青梨产业基地建设就是其开展产业帮扶,培育造血功能的重点项目,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利用青梨这一传统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带动地方百姓增收致富。

——老树结新果,区块化壮大。国家能源集团组织对现存的青梨老树进行了施肥、修剪、打药等精护管理,2016年春季开始采穗嫁接苗木,2017年、2018年、2022年分别在丰润现代农业园区和贾家山村、霍家山村等地栽植青梨,栽植总规模日趋扩大。

——样板来带动,高标准示范。国家能源集团先后投入共计834万元用于打造青梨示范基地。2021年,在吴堡县张家山镇投入264万元建成800亩青梨示范基地;2022年,在吴堡县宋家川街道达连坡村投入570万元建成612亩青梨示范基地。

国家能源集团援建智能水肥一体项目

国家能源集团援建智能水肥一体项目

——全力保收成,一体式配套。由于达连坡村青梨示范基地用水量较大,2022年,国家能源集团投入资金192万元建立配套供水项目,建成200立方米高位水池5座、80立方米集雨窖16座,铺设输水管道1.3万米,解决了青梨示范基地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同时极大改善了道路交通。

——衍生新岗位,本土化就业。达连坡村青梨示范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从土地平整到青梨栽植,再到后期日常修剪维护、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村民不出村就能就业上岗。

——确保高产出,技术做后盾。国家能源集团为达连坡村特聘技术指导专家,以高校毕业的农牧人才作为日常管护技术服务指导的主要力量。以2022年编写并制定的青梨产业地方标准《吴堡青梨生产技术规程》为技术支撑,形成了县、镇、村三级联动的格局。同时对村内经常性参与青梨日常管护的果农进行技术培训,有效提高了果农技术水平,使其成为达连坡村果园管护的主要技术力量,在提高苗木栽植成活率的同时发展壮大了青梨产业的人才队伍。

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记录下国家能源集团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坚实足迹。跟随着丰收的脚步,吴堡县宋家川街道达连坡村的村民也感受到了产业振兴带来的火红生活。

达连坡村常住人口90余人,从事青梨产业务工的农户占到近三分之一。2023年共发放务工工资近60万元,已成为本村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中午,骄阳似火。村民霍志明坐在电风扇旁,感受着丝丝凉风,品尝着可口的饭菜,惬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自从种了青梨,家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

吴堡县达连坡村民生活的改变,靠的是甜滋滋的青梨,更源于国家能源集团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踔厉奋发、阔步前行的坚毅与执着。

如今,一颗颗“青梨”铺就了乡村振兴幸福路,带动了整个吴堡县的产业发展,更甜了百姓的日子。

【责任编辑:张宇晖】

三峡云南能投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0万千瓦 全国一次性建成最大动车检修库建成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