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安徽一居民楼坍塌背后:老旧的小区和脆弱的结构,住户称“连物业都没有”

来源:观察者网

5月27日13时40分左右,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龙苑小区48栋一侧发生坍塌,5人失联。

据安徽省铜陵市郊区人民政府通报,经全力搜救,至28日1时28分,5名人员全部被找到,其中4人经确认死亡,1人(女,12岁)正在全力救治中。目前,现场除险、善后处理、原因调查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坍塌房屋相关承建人已被公安机关控制。

小区居民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事故居民楼位于斜坡上,约建于2002年,共有5层,每层两户,共10户居民。

△事故楼房。图源:受访者提供

△事故楼房。图源:受访者提供

“住在这个小区里的,多数都是中老年退休职工。”居民徐平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龙苑小区离市区远,进出不是很方便。而且,小区长期以来管理并不规范,所以他在数年前就已经搬走。 

坍塌的巨响,让大家开始关注这个老小区。

安徽一居民楼坍塌背后:老旧的小区和脆弱的结构,住户称“连物业都没有”

建在斜坡上

坍塌发生的那刻,57岁的徐平正在自己的餐馆里干活。

他是龙苑小区的业主,但大多数时候,他住在距离大通镇十几公里外的市区——龙苑小区所在的“郊区”并不是真正的郊区,而是区名,但离市区有约45分钟车程。 

约莫是下午2点多,徐平在手机里看到视频:房子塌了。他的第一反应是“爆炸”。连着看了几遍,才意识到这是楼塌了。

△图源:央视微博

△图源:央视微博

一个小时后,他来到现场,往事故楼48栋去的方向,路上都是烟尘。走近细看,楼栋的一侧几乎全然坍塌,裸露在外;顺着往上,1-3楼的楼梯都掉了下来,顶楼的屋檐像纸片般折着。

这座塌了的楼建在斜坡上,是一栋独栋建筑,建设至今楼龄已有22年。坍塌的一侧有5户住房和一间地下室,未坍塌的一侧则没有地下室。

据当地通报,事故造成4人死亡,1人正在全力救治中。

徐平觉得很难受。他说,这样的事情本不应该发生。

他原本住在附近的岛上。铜陵地处长江,因为大通镇的江心洲易受洪水侵扰,1998年10月当地启动“移民建镇”工程。据郊区政府官网显示,截至2015年,大通镇组织实施完成“移民建镇”一、二、三、四期工程。

徐平因此住进了龙苑小区居住。不过,他在2018年去市里买了新房子,因为他觉得这里“不太方便。”

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住在龙苑小区的多数是老年人,大致分成三类,一是当时“移民建镇”政策时期的安置居民;二是边上村子的拆迁移民;还有的是部分基础劳动工人。 

但最重要的问题是,他认为这个小区管理并不规范。至今,他都无法准确说出开发商是哪个、物业又在何处。

时代周报记者在地图上看到,龙苑小区与和悦小区紧邻,并没有明显的区隔与大门。徐平说,“连物业都没有,要门干嘛?”

前些年,龙苑小区还经历过天然气、以及自来水管的改造。2017年至2024年,当地均曾发布《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方案》,大通镇数次位列其中。据《铜陵市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方案》,龙苑小区三组团在改造范围内,改造内容包含:道路拓宽、增设停车位、外墙整治、管线及照明优化、空间及绿化改良等。

但在居民看来,这多是“翻新外墙、修修管道”就了事。

徐平说,当时他和不少居民觉得会有安全隐患,也曾反映过问题,但后来都不了了之。

2019年之后,因为店铺离龙苑小区很近,徐平大约一周回到屋子里休息1-2次。

但谁也没想到,小区里的楼就这么塌了。

安徽一居民楼坍塌背后:老旧的小区和脆弱的结构,住户称“连物业都没有”

脆弱的结构

为什么一栋独栋的楼房,会局部坍塌?

27日晚,铜陵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刘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48栋为砖混结构楼。事故发生后,有专家对现场情况进行初步分析,日前铜陵市下了一场强降雨,24小时降雨量达到163.7mm,专家推断大雨造成的浸泡,可能会对房屋的地基产生影响,有可能是导致事故的原因。

至于降雨是否为事故成因,刘武说,还需要等事故调查后,才能最终确定。

对此,北京某设计院主任建筑师杨一解释称,砖混结构,即由砖墙与预制楼板以及屋面层共同构成的承重结构。预制板,作为一种水泥构件,是提前使用钢筋混凝土制作,并在现场直接安装,主要用于建筑物的楼板。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制图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制图

杨一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砖混结构的房屋,考虑到于砖的承重限制,将建筑总层数控制在大约6层,每层高度约3米。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由于有强大的梁和柱支撑,可以建造到约30层的高度。 

杨一认为,该房屋是预制板结构,无法对房屋结构进行保护修缮。因此,此类改造并不会对结构产生破坏。

不过,从现场图片来看,杨一表示,楼体整体粉碎可能是因为采用砖混预制板结构,“预制板这种构件的节点性能比较弱。”

这些砖混结构的房屋,砖块靠灰浆相连,预制板嵌入墙体8厘米,依靠各层圈梁固定整栋楼房。但如果遇到地基不稳或者结构松动,房屋底部随之而动,导致墙体瞬间开裂,嵌在砖层中的预制板脱落。

他解释,“相当于积木搭在墙上,稍微晃动就可能掉下来”。

另外,房屋在建造设计之时,应当有防水、排水的设计,即使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浸泡,也应当在12小时左右排干净,“作为商品房,这是房屋设计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如果自然排水无法排出,也应当有机械排水,即机器抽水装置来辅助排出,这是设计规范条例规定的。” 

公开资料显示,预制板房造价较低,使用寿命一般为30至50年,其使用寿命与建筑质量、使用与维护状况、是否进行过加固维修等因素相关。

杨一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预制板建房极为流行。因为预制水泥板因其价格低廉、安装便捷,在城市新房建设中被大量使用,成为当时民众房屋的首选。

但到90年代,由于预制板容易出现板间开裂的问题,商品房逐渐放弃了这种建材。“虽然短时间内可能无明显问题,但长期下来,地基下沉、预制板开裂,再加上极端天气或意外灾害,都可能对房屋造成重大损害。”这种建造方式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他进一步指出,“欧美国家也有使用预制板建造高楼的先例,但他们的墙面多采用钢筋水泥浇筑,而非砖墙,从而确保了基本的稳定性。”

安徽一居民楼坍塌背后:老旧的小区和脆弱的结构,住户称“连物业都没有”

离不开的居民 

房子建成后,徐平是第一批入住的住户。他记得,刚住进去不久,就发现墙上有明显的裂缝。当时,他问过人,对方说是正常的沉降反应,也就没放在心上。但现在想来,觉得后怕。

面对20多年的房子,徐平已经搬离了这里。

△现场除险,以及善后处置。图源:受访者提供

△现场除险,以及善后处置。图源:受访者提供

但还有人是无法离开的。

48栋楼里的住着一位退休老人,是他认识的邻居。徐平记得,他搬走后,老人的孩子也搬去了城里。

听说老人的孩子也曾想要把老人带去城里一起生活,但故土难以割舍,选择一个人留守在这。

没想到,在这一次事故中遭遇不测。

据极目新闻报道,有住户提到坍塌侧5楼事发时有一家三口在屋里,夫妻俩已经不幸遇难,12岁的女儿正在医院救治。遇难的那位81岁老太太,平时也会去打牌,27日中午可能因为下雨没去,平时一人住在小区。

依然选择这里的,除了念旧的人,还有看中性价比的人。

由于龙苑小区并不在市区,房价便宜,这里也成了不少外来务工者的居所之一。

徐平说,20多年过去,这里的房价都没有特别大的浮动,原来2000多一平方,现在也是。同样面积的房屋,租金和卖价与城里差了一倍。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徐平、杨一为化名)

责任编辑:陈建瑞SN243

相关阅读:
北京地铁:13号线列车延误区段现场已处置完毕,运营秩序正在逐步恢复中 最高法发布案例:初中生反击15名霸凌者被认定正当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