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那个写潘金莲的“巴蜀鬼才”,走了

作为巴蜀文化的代表人物,魏明伦是中国文坛、剧坛、艺坛叱咤风云的人物,著作等身,影响巨大。

记者|王悦阳

有着“巴蜀鬼才”美誉的魏明伦先生逝世了,享年83岁。

5月28日魏明伦家中灵堂。图源

5月28日魏明伦家中灵堂。图源|红星新闻

曾几何时,作为巴蜀文化的代表人物,魏明伦是中国文坛、剧坛、艺坛叱咤风云的人物,著作等身,影响巨大。或许很难准确界定他的身份,剧作、杂文、辞赋他皆擅长,同时又是极为活跃的文化人,策划了许多精彩的文艺晚会与活动,与一般“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书生不同,魏明伦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用一支大笔热情地为他所热爱的吾土吾民树碑立传。

与一般的名作家不同,魏明伦没有显赫的学术背景与教育经历,出生于1941年的他,7岁学戏,9岁登台,童年就以唱戏谋生,1950年参加自贡市川剧团演戏,台上扮生净末丑,台下修诗词歌赋,他是典型的成长于时代,成名于剧团,自学成才的代表人物,一生著有剧本《易胆大》《四姑娘》《岁岁重阳》《巴山秀才》《潘金莲》《夕照祁山》《变脸》《中国公主杜兰朵》,杂文集《巴山鬼话》《魏明伦短文》《魏明伦随笔》等。还撰有骈体碑文《会堂赋》《廊桥赋》《牌坊赋》等50余篇,在各地立碑。其中,川剧剧本《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变脸》等获得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曹禺剧本奖,三度登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榜……当之无愧是当代川剧的领军人物。

川剧《易胆大》剧照

川剧《易胆大》剧照

正因其出身梨园,贴近百姓,其作品有着强烈的巴蜀文化特色,又因其好学博文,毕生写戏著文,剧作、杂文、碑赋,三箭齐发,力透纸背。他的反思历史、反抗封建、反对专制,“三反”思想,直击人心;他的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述,“三独”精神,贯穿作品,被海内外共称为“巴蜀鬼才”。

魏明伦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留影。 摄影

魏明伦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留影。 摄影|荀超

石破天惊《潘金莲》

1986年,魏明伦创作的荒诞川剧《潘金莲》,可谓石破天惊,也使得其在文坛、剧坛一举成名。(原副标题为“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故事”,收入文集时改为“一个女人的沉沦史”。)

那个写潘金莲的“巴蜀鬼才”,走了

与欧阳予倩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而创作的话剧《潘金莲》一样,魏明伦的川剧《潘金莲》,同样是思想解放的产物,是对《水浒传》《金瓶梅》中金莲形象的颠覆。正如魏明伦本人在《潘金莲》剧本前言中说的那样:十四世纪大作家施耐庵的笔下,潘金莲是淫妇、祸水!十六世纪怪作家笑笑生的笔下,潘金莲是色情狂,杀人狂!本世纪二十年代剧作家欧阳予倩的笔下,反其道而行之,潘金莲是封建婚姻的叛逆者,是自由恋爱的追求者,甚至给人以“妇女解放先驱者”之感!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本剧根据《水浒传》原型故事,撇开《金瓶梅》续作篇章,取舍欧阳老的剧本得失,重写一个令人同情,令人惋惜,又招人谴责,引人深思的潘金莲!这一个女人,或这一类女人,是怎样从单纯到复杂,从挣扎到沉沦,从无辜到有罪?作者特邀古今中外人物跨朝越国而来,与潘金莲比较命运,交流感情,评论是非。内容既已悖离古训,形式随之突破成规。拙作有别于辞典释文中的神话剧、童话剧、寓言剧、科幻剧,也不同于西方“荒诞派戏剧”。特殊品种,难以称谓,只算是鄙人一家“土家荒诞”。

该剧跨越时空,将《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武松、武大郎、西门庆、张大户、王婆和泼皮安排为剧中的“剧”中人,将施耐庵、武则天、上官婉儿、贾宝玉、安娜·卡列尼娜、芝麻官、人民法庭女庭长、红娘、现代阿飞,以及电影《花园街五号》中一位爱情波折、婚姻不幸的报社女编辑吕莎莎安排为剧中的“剧”外人,借“剧”外人之口对潘金莲的是非曲直进行评说——潘金莲到底是一个淫妇,还是一个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悲剧女性?聪明的魏明伦坦言,在这部看似荒诞的新编川剧中,他要试一回新招,捡一袋问号:潘金莲是罪该万死,还是罪不当死?是罪在红颜女子,还是罪在黑暗世道?是反思古代妇女命运,还是联想当代家庭问题,抑或是遐想未来婚姻之奥秘……作者苦思无结论!是非且听百家鸣!

果不其然,川剧《潘金莲》一经演出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不少人批评它内容出格,为潘金莲翻案。也有人对剧中存在的现代思想与人性关怀叫好。更多的观众则是因为能在舞台上看到“千古第一淫妇”而好奇,一时间一票难求……苏州最大的开明剧院演出《潘金莲》,演员谢幕时,台下观众齐喊:“我们要见魏明伦!”并不怎么懂得川剧的江南观众,此时此刻完全被剧作者的文字功夫与思想内涵所感动,他们明白这个戏看的是剧本的功夫。尽管争议始终存在,好在那已经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曹禺看过演出后即兴挥毫题词:“无所不有,无所不容,诚思想空前之解放,集古今中外之大成。”毋庸置疑,魏明伦的《潘金莲》引起的关于婚姻、爱情、人性的争论不断,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潘金莲》不仅出版了剧本单行本,行销几十万册,三联书店甚至还专门汇编出版了一本关于该剧的评论集。据统计,多年来,竟有几十个剧种都纷纷移植上演该剧,甚至影响到港台与海外——台湾复兴戏剧学校移植该剧时,甚至把川剧、豫剧、黄梅戏、歌仔戏四个剧种揉在一起。美国旧金山《时代报》将该剧剧本连载一个月,收到读者热烈欢迎。伦敦1987国际戏剧节也特别邀请川剧《潘金莲》赴英国演出……中外观众对川剧《潘金莲》的喜爱,除了对魏明伦的天才创新的认可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已听腻了历来对潘金莲的“骂评”,渴望对她有新的说法,有更公正的评说,以宽仁之心,对她有同情的了解与有分寸的批判。

“一台戏剧不仅要引人入胜,还要做到动人心弦、发人深省,三者结合,才是好戏。”对于《潘金莲》取得的成功,魏明伦曾这样解释,引人入胜是戏剧的基础,如果无法让观众入戏,也无法称之为戏剧;动人心弦是要求戏剧不仅要好看,还要让观众动情;发人深省则要求观众通过这台戏剧,对历史、现实、将来产生思考。他还用“四个不休”来形容自己的创作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戏不抓人死不休”“情不动人死不休”“理不服人死不休”,特别是“理”,不仅是剧情的情理,更是延伸到生活的哲理。善于思考的他始终追求“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尽管他的成名之作是《潘金莲》,但魏明伦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却是《夕照祁山》。“敢把诸葛亮‘请下神坛’,这是我所有剧作中最成熟、最完整、文学品味最高的一部。”

三绝文碑戏

除了在戏剧文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魏明伦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辞赋家和杂文家。他撰写骈体碑文《金牛赋》《饭店铭》《会堂赋》《华夏陵园》《廊桥赋》等60余篇,书写了我国新时期戏剧与文学创作的新篇章;他还把自己的真性情、真人格、真语言,以杂文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呈现出来,著有杂文集《巴山鬼话》,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那个写潘金莲的“巴蜀鬼才”,走了

魏明伦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对封建和专制的反抗精神。他的“三反”思想和“三独”精神,即反思历史、反抗封建、反对专制,以及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述,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特别是他的杂文以其内涵与形式的双重特殊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特别是其代表作《仿姚雪垠法致姚雪垠书》,嬉笑怒骂间,使原本仗着自己“老资格”,面对他人的批评意欲控告为“诽谤”的姚雪垠也一时语塞。雄文一出,文坛震动,好评如潮,舒芜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魏明伦斥姚某一文,痛快淋漓,京华友人均鼓掌称善……”巴金连续几天把此文放在轮椅旁,有客上门便推荐:“请看魏明伦的妙文!”钱钟书由此文开始注意魏明伦,多次向华君武、舒展、黄伟经等友人推荐:“魏明伦文章写得好!”直至今天,谈起这段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坛笔仗,依旧有人赞誉:“这是一场文学论争,也是一场硝烟弥漫但却速战速决、高下立判的论争。”

除了杂文,魏明伦还擅长撰写楹联、辞赋。例如他撰写的《广安深圳长联》:

广安蕞尔小城,伟人襁褓摇篮。少壮风云,逐鹿斗狼,缚龙伏虎。三回落难,三番奋起。国人饮水思源,无广安则无邓公,无邓公则无改革;

深圳岿然大埠,巨擘晚年成果。古稀松柏,放猫捉鼠,摸石过河。一笔画圈,一举成功。今日寻根究底,有深圳即有开放,有开放即有富强。

再如其追悼越剧宗师王文娟老师所写的挽联:

台下王文娟,寿比苍松,只遗憾未登百岁;

戏中林黛玉,命夭豆蔻,却欢欣已誉千秋。

这些辞赋作品,对仗工整,言浅意深,充分展现了魏明伦独到的才气与文字修养。

三绝文碑戏,一生狐鬼妖。从艺70余年以来,魏明伦创作的多部剧作蜚声海内外,《变脸(节选)》载进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潘金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出版……他的一生,与古老的巴蜀文化密不可分,与传统中华文化息息相关,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无愧于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民艺术家,他在戏剧、杂文、辞赋以及影视编剧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那个写潘金莲的“巴蜀鬼才”,走了

“我曾写文探讨过当代戏剧的位置何在,虽然戏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这并不代表戏剧不存在,戏剧成为了百花园中的一个花圃。”在自己的晚年,面对戏剧艺术的未来,魏明伦提出了不少深刻的思考与看法,在他看来,现在虽然不是戏剧的黄金时代,但危机恰好是出人才的时候,现在许多戏剧剧本远超以往,不少知名戏剧演员的水平也超过了他们的老师。“在发展戏剧方面,我们曾提出过‘出人出戏出精品’,其实这都不准,最关键的是出观众,不能台上振兴,台下冷清。我希望以后,我们能够回归到最起码的审美。再过40年,我们这一代人就不在了,我寄语后一代,希望他们能在天地之间,天人合一,和谐、自然地与环境生存。”

责任编辑:刘鹏林

相关阅读:
手记丨一次不实的举报 连续三个月零售销量下滑 一汽-大众启动裁员!官方回应:已报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