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人民银行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将长期国债列入专栏,并指出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在反映市场预期和宏观经济方面总体是有效的。债券市场供求有望进一步趋于均衡,长期国债收益率与未来经济向好的态势将更加匹配。
有业内人士表示,一季度《报告》再次通过专栏回应如何看待长期国债收益率,意在引导长期国债收益率回归合理区间。
长期国债收益率波动引发监管高度关注
今年以来,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出现波动走势。2024年以来,我国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下行较为明显,30年期国债收益率运行至2.5%下方,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创20年来最低。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一季度,长期国债收益率出现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2.56%下降至2.29%,3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年初的2.84%下降至 2.46%,分别下行27个和38个基点。
这也引起了人民银行的高度关注。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新闻稿提及“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同时,多家官方媒体亦发文强调“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会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此外,市场还有消息称,人民银行专门调研农商行参与债市情况,并有意引导政策性银行增加长期债券发行。
“一季度《报告》再次通过专栏回应如何看待长期国债收益率,意在引导长期国债收益率回归合理区间。”有业内人士指出。
长期国债收益率波动系多重因素影响
长期国债收益率由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决定,也会受一些短期因素影响。人民银行在《报告》中指出,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同时也受到安全资产缺乏等因素的扰动。
《报告》进一步解释,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基础稳、优势多、 韧性强、潜能大,未来较长时期仍将保持合理增速。
“从微观层面看,市场缺乏安全资产对长期国债收益率也产生了影响。”《报告》称,一季度,银行、保险等机构出于“早买早受益”的考虑,资产配置需求集中释放,投资者无风险资产需求也在上升,债券市场投资的需求相应增多。
业内人士表示,实践中,各国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当前,我国国债利率走低主要是受市场供需关系、投资者行为等因素影响。在“资产荒”背景下,部分市场机构为增厚收益集中购买长久期资产,长期限债券需求显著上升,短期内供给则相对偏少。长期看,我国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长期国债收益率将总体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
市场机构投资应更加审慎
近期长期国债收益率已有所回升。数据显示,4月末,3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已回升至 2.5%以上,债券市场供需关系边际改善。
“4月以来,国内各项经济指标继续改善,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对通胀筑底回升的预期也更为一致。”人民银行表示,理论上,固定利率的长期债券久期长,对利率波动比较敏感,市场投资者会更为关注长期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 坚持审慎理性的投资理念,防范投资行为过于短期化可能带来的损失。
有业内人士表示,投资者应基于对经济基本面的合理预期,结合自身资产负债等情况进行投资决策,高度重视利率风险。
“近期长期限国债利率回调过程中出现一定反复,这反映出市场供求再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部分投资者也可能仍存在短期博弈心理。”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但更多投资者则意识到投资行为过于短期化存在较大风险,特别是未来人民银行将买卖国债纳入公开市场常规操作工具后,可通过国债买卖调节市场供求,也会促进收益率平稳运行。
从近年市场正常运行情况看,2.5%-3%可能是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合理区间,有市场人士观察到,在长期国债收益率回归2.5%以上后,人民银行表态也较温和。
而从近期收益率走势看,在人民银行多次针对长期国债收益率进行发声后,市场投资策略也有所调整,投资者更加关注长期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投资行为趋于稳健理性。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