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农民工16年变迁:大学生占比翻倍、建筑业减少1500万人

农民工16年变迁:大学生占比翻倍、建筑业减少1500万人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自2009年以来,这项报告已连续发布了16年,它持续追踪着农民工群体的规模、流向和分布等情况。需要提前说明的是,《报告》中的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年内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半年及以上的劳动者。

过去16年里,农民工总数虽然仍在增加,但增长速度早已减缓,且跨省流动的比例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大龄农民工成主体、高学历者有所增多,调查报告绘制了农民工新的画像。

而《报告》最引人关注的,是在建筑业的农民工越来越少了。

1500万农民工离开了建筑业

在农民工就业比例最高的六大行业中,属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从业者人数持续下降,而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第三产业的占比在提高。

尽管在农民工从事的各大行业中,建筑行业的月均收入在过往十年里都名列榜首,但相较于2014年有22.3%农民工从事建筑业,到2023年已经降至15.4%,合计超过1500万人从这个行业离开。

这种局面首先与过去一年房地产开发项目减少有关。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比上年下降9.6%。而这一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数量也较上一年减少了650万人。

其次,越来越多农民工随着年龄增加,进入建筑业的难度也在增加。2019年,全国多地发布建筑业“清退令”,60周岁以上男性、50周岁以上女性被禁止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而一些工地的实际招聘年龄标准还要更高:《中国青年报》在2022年的一篇报道中提到,在一个工地招工网络平台上,大量招工启事都注明了只要“55岁以下”的工人。

另外,新生代农民工也正在打破人们以往的“文化程度低、技能培训少、多从事制造业或建筑业”群体印象,其就业也较老一代人呈现出不同偏好。

大学学历农民工,近十年占比翻一番

相比上一代人,如今的农民工文化程度已有明显提升。2023年,有15.8%的农民工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十年前这一数字仅为7.3%。随着文化程度的提升,更多劳动力也在向第三产业聚集。

2023年,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已占农民工总数的53.8%。离开第二产业的农民工大多进入了第三产业,其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增长快速,十年间增长近100万人,2023年达到3779万人。

《农民日报》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选择不只看挣钱多少,更要看性价比。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相比之下工作时间更灵活、更自由的新就业形态显得更有吸引力。

如今,农民工留乡工作成主流

在2008年,超半数的农民为了谋生需要背井离乡,而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工省内流动的比例已增长至61.8%,只有不到四成的人选择跨省去工作。

这背后有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跨省流动的农民工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由于近年来东部沿海省份的产业升级,相当一部分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此外,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也是吸引农民工就业的重要因素。2020年,《经济日报》就农民工向中西部回流现象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李昕,他提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引导了1亿人口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

同时,老龄化也是影响农民工出远门的一个因素。《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3.1岁,其中超过三成农民工年龄达到50岁。

而年龄渐长,外出打工的动力愈低。2023年,本地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6.6岁,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平均年龄是38.9岁。

无论是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的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年岁渐长的大龄农民工,这个近3亿的群体,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变迁,也是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

责任编辑:张迪

汤向前,被查 中国国民党全体民代不出席赖清德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