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1日,在山东省海阳市附近海域,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在进行首飞发射前的准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内的智能生产线。图片来源: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微信公众号
2024年1月23日,力箭一号遥三商业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号发射工位。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供图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航天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一种由企业主导实施,以营利为目的、遵循市场规律开展的航天活动——商业航天逐步兴起,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商业航天等新增长引擎。这是“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商业火箭接连发射、商业卫星太空组网、相关企业创新不断……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展现出强劲发展动能。根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发射成功率已达96%;研制发射商业卫星共计120颗,在我国当年研制发射的卫星总数中占比达到54%。从产业链上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面向商业航天的集火箭总装总测、卫星研产、卫星测运控、卫星组网、卫星数据应用于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链,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先进生产线实现星箭批量制造
菜地里“长”出现代化商业航天产业新城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地处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是一座坐落于长江之畔的产业新城。它有一个好听的昵称——“星谷”;还有一个亮眼的身份——中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过去新洲区盛产蔬菜,这座当地人口中“从菜地里长出来”的航天产业基地自2017年开建到首颗卫星下线、首枚火箭出征,只用了四年时间。如今,这里不仅拥有先进的火箭制造产业园和智能化的“造星工厂”,还集聚了卫星运营和航天材料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作为卫星上天的运载工具,火箭制造是商业航天活动的基础。2020年,快舟火箭产业园入驻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成为我国首个现代化商业火箭产业园。四年后的今天,该园区已具备年产20发固体火箭的能力,二期建成后这个数字将达到50发/年。
快舟系列火箭是快舟火箭产业园自主研发的固体运载火箭。正如“快舟”这个名字一样,快舟火箭具有快速响应、快速集成、快速发射的特点。传统的火箭发射需要依赖发射塔架,但快舟不需要,把它发射升空,仅需一辆发射车。一发火箭配一辆发射车,发射车将火箭运到发射场后,在车上就能直接点火,十分方便快捷。
对于商业航天产业来说,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有产品批量化生产能力。快舟火箭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一年来,快舟系列火箭中的“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5批20星”的组批连续发射形式,将天目一号星座03至22星送入预定轨道,并创造了一次进场,18天内连续四次发射成功的佳绩。这种发射形式,也标志着快舟火箭正式迈入批量生产、批量总装、组批发射的产业化“快频”发射阶段。
快舟火箭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火箭制造企业和客户的合作模式主要采用“签约一单、生产一发、履约一次”的“零售”方式。如今,园区的火箭制造正在向着产业化批量生产模式转型,企业会提前投产、滚动批产、批量总装火箭通用化部分,订单来了之后,只需进行定制化部分的设计和生产即可。这样一来,可以更快地满足卫星客户急迫的组网需求。
提到火箭,就不能不提它的“搭档”卫星。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内,空间工程公司卫星产业园与快舟火箭产业园“并肩而立”,两个园区相距不到百米,中间仅隔着一条马路,为两者之间相关任务的沟通协调以及星箭联合试验等提供了极大便利。
空间工程公司卫星产业园内建有国内首条具有“柔性智能化、数字孪生、云制造”特征的小卫星生产线,可以年产240颗通用卫星。这里既能进行单颗、小批量卫星的研制生产,也可进行大批量的小卫星生产。
靠着智能制造技术,生产线具有高柔性,可以完成不同批量、不同规格卫星的柔性共线生产。同时具有高效率和高质量,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可以做到100%采集,实现卫星生产全过程质量管控。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工作人员陈飞宇表示,目前,基地已经吸引诸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聚“链”成“群”。同时,近年来,随着快舟火箭多型号研制任务并行,零部件、工装和工艺加工需求直线上升,武汉市本地多家传统产业企业纷纷以承揽工装加工、工艺焊接等工作的方式加入“商业航天朋友圈”,甚至湖北省荆州市、襄阳市的企业也承担起火箭部分外协配套工作,辐射效应带动更多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满足国内市场日益增长的发射需求
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今年将实现常态化发射
海南省文昌市,一座地处南海之滨的航天之城。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内,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正在火热建设之中。发射中心共规划了4个火箭发射工位。目前,三号发射工位处于在建状态;二号发射工位已完成工程建设,正在进行相关设施的安装调试,预计今年6月左右完成。而最早开建的一号发射工位已在去年年底竣工,雄伟的发射塔架仰望天际,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火箭发射“首秀”。
发射场建设是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航天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商业航天时代的到来,我国商业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明显提升,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民营火箭企业共实施发射13次,相较于2022年同比增长了160%。日益频繁的发射次数,让国内市场对发射场和发射工位的需求量水涨船高。
作为我国第一个专门为商业航天产业而建的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的出现可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之所以会选择建在文昌,背后也有着众多因素的考量。据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党委委员赵志刚介绍,在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场中,只有文昌市地处低纬度地区。这使得火箭发射时能够利用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而节省燃料并提高运载能力。这也意味着,发射企业的发射成本能够降低。此外,文昌市四周均有海洋,火箭的各级落区均可安全落在海中,无需担心对地面人口和设施造成潜在威胁。更重要的是,临海有着便利的海运条件,企业可以利用船舶低成本运输大型运载火箭,同时火箭尺寸不受限制。
经过紧锣密鼓的建设,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计划在今年实现常态化发射。“所谓常态化发射指发射将按照一定的频率和计划定期进行,这进一步体现了我们的商业化特性。”赵志刚表示,目前,已经有包括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在内的多家国内火箭卫星公司与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开展了前期的合作交流,预计将有多枚火箭在此升空。
根据设计,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的一号、二号发射工位年发射能力各为16发。其中,一号发射工位是国内新一代中型CZ-8火箭专用工位,二号发射工位设计为液体通用型发射工位,可兼容多个不同型号液体火箭的发射,仅接口数量就是以往火箭发射工位的数倍。
对商业航天来说,成本控制和效率高低直接影响着发射服务的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为提升发射效率、降低发射成本,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的一号发射工位采用了“7天发射、7天恢复”的模式,发射工位在7天内就能完成一次火箭从发射到恢复设备到再次发射的状态,这使得一个发射工位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发射任务。二号发射工位除了设计为通用型,还采用“三平”快速发射模式,可以提高工位使用率、简化发射流程。
此外,为促进发射场持续为商业航天提供长期和可持续的保障,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还超前谋划了多个中大型液体发射工位和海上发射回收平台、陆上回收试验场地设施等。最终,这里的目标是建成集陆、海、空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综合性航天发射母港,为商业发射提供专业服务。
从通信、遥感、导航到更多应用
商业航天让大众生活更便捷
对于商业航天来说,产业链上游是火箭和卫星的研发制造,中游是火箭卫星发射,而下游则是卫星运营和开发应用。
在地球的上空,来自中国的在轨商业卫星已经超过350颗。这些卫星有着不同的功用,或服务于通信,或应用于遥感,或帮助交通设施导航,守护着地球上的城市。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应用场景也被不断开发出来,为大众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梁表示,包括打电话、天气预报、手机地图导航等诸多生活场景,都离不开通信、气象、遥感等卫星提供的服务。不断升空的商业卫星,在数量达到足够多后,会织起一张大网,为人们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4月21日,我国首颗高功能密度的商业红外气象卫星在上海市举行了命名仪式,并计划于5月中下旬实施发射。这颗气象卫星不仅搭载了国内领先的星载红外探测器,还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这让它具备了超高精度的异常热源发现与预警能力。未来,实现星座组网后,可以服务于山火监测、环境保护、农林渔业等多个领域。
事实上,就在去年7月,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刚刚将我国首颗商用红外遥感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将主要用于农作物病虫害及旱情洪涝监测、农作物长势评估及产量预测等农业领域,将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助手。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航天从出现以来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以市场化的手段来促进商业航天以可用、易用、用得起的方式进入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进一步带动了国民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生产力。
在飞机上也可以快速上网,在沙漠无人区手机也不会没有信号,这些都得益于天上的卫星支持。近年来,全球不少国家都在争相进行低轨卫星星座布局,通过向太空发射多颗卫星进而实现卫星组网,来向地面的各类终端提供通信信号。
在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的全球测运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监测着地表600公里外高空中20颗卫星的一举一动,这些卫星是“吉利未来出行星座”中已发射的部分,按照规划,到2025年,这个星座的卫星数量将达到72颗。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是以汽车品牌闻名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拥有中国首个具备完整配套能力的商业卫星超级工厂。而“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顾名思义,也是一个为汽车出行服务的卫星星座。星座在未来完成最终组网运营后,能提供厘米级别的全球高精度定位服务,届时,地面可轻松实现车路协同、智能驾驶、自动泊车等出行服务。
商业卫星的作用不仅限于此,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利用商业卫星来进行灾害防治、应急管理、灾后救援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等,取得良好效果。一些专家表示,随着商业航天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太空的成本逐步降低、安全性逐步提高,商业航天会开拓出新的市场。届时,太空旅游、太空制造等也许也不再只是梦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王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