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苏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

4月的江苏大地,春意盎然。从苏北大平原的绿野千里、呦呦鹿鸣,到烟雨江南的碧波万顷、花红柳绿,一幅幅精彩纷呈的“美丽江苏”长卷跃然眼前。

省自然资源系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自然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布局实施山水工程、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促进江苏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成效不断凸显。

为建设美丽江苏提供规划引领与空间保障

美丽江苏建设,离不开高品质的国土空间规划。“通过规划引领,我们系统谋划了省域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省自然资源厅空间规划局局长朱凤武告诉记者。《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是“多规合一”以来全国首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规划》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带位置分解下达至市县,严格落实用途管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规划》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落实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化“1+3”重点功能区,构建“两心三圈四带”为主体框架,全域一体、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我省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1.82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0.87万平方千米、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0.95万平方千米。

为生态保护修复留足空间、留出时间,我省建立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体系并同步推进规划编制,与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江苏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1-2035年)》,按照系统性、整体性、流域性的要求,实现陆域和海域国土空间统筹,构建“五区三带”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其中,“五区”指沂沭泗流域、淮河—里下河湖荡、长江干流、太湖流域、海洋五大综合保护修复区;“三带”指长江沿线、运河沿线、滨海沿岸三大生态保护修复带。

“通过科学布局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美丽江苏’扑面而来,触手可及。”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处长黄强表示。我省加快形成“三带六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新格局。“三带”即海岸带国土整治修复带、长江沿线国土整治修复带及运河沿线国土整治修复带。“六区”即宁镇扬低山丘陵综合整治区、徐淮平原综合整治修复区、沿江平原综合整治区、滨海平原综合整治区、环太湖水网平原整治修复区和里下河平原综合整治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保护与治理试点,强化重点生态区域的保护修复,加强太湖、洪泽湖、固城湖、滆湖、骆马湖、高邮湖等大型湖泊以及里下河低洼水网湿地保护,实施重要河湖湿地保护工程,开展长江干流、南水北调东线河道(京杭大运河等)、新通扬运河、通榆河和黄河故道等重要江河生态保护屏障建设。整体开展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公共空间治理,形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全面展开的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格局。强化海岸滩涂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探索建设自然生态修复试验区。继续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保护修复。

为“绿水青山”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再反哺“绿水青山”,江苏形成良性循环。

“《苏州市太湖生态岛(金庭镇)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获自然资源部批复同意,要让有风景的地方,孕育出新经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太湖生态岛消夏湾湿地正变成生动现实。”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镇长王寅平说。站在消夏湾放眼望去,曾经筑堤围垦、散乱撂荒的养殖池塘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飞鸟蹁跹、千亩稻浪。“太湖绿”绿色稻米生产基地建成,显化了生态效益、带动区域绿色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同时还破解了环太湖地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难治理的困局,恢复了太湖自净化的原始生命力,筑牢了太湖生态安全屏障。

江苏着力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加快探索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模式。

为保障国家级试点建设稳步推进,省自然资源厅充分发挥自然资源职能优势,指导苏州市吴中区和江阴市成功申报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级试点,同步开展省级试点,坚持以点带面、试点先行,结合江苏自然资源禀赋实际,按照“战略区位重要、自然资源禀赋优越、促进打造绿色金融发展格局”原则,在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无锡市宜兴市,常州市金坛区、新北区等16个地区同步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省级试点。其中,太仓市积极探索全国首创产业用地“竞生态投入”配置模式,溧水区、天宁区先行探索附带生态保护条件的供地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拓展自然资源领域“两山”转化的通道和路径。

为“高质量发展”扛起自然资源责任

“江苏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滨海湿地面积约96.8万公顷,占全国18%左右,居全国第一。江苏省沿海湿地占全省湿地面积31%。近年在滨海湿地持续进行生态修复,每年有300多万只候鸟迁徙到盐城越冬,盐城滨海鸟类已达421种。”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林业局局长王国臣介绍。目前,覆盖全省滨海湿地的保护体系基本形成。

近年来,省自然资源系统加快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体系,深入推进矿产和海域海岛资源保护,持续开展林地和湿地保护,推动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体、自然公园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积极培育国家公园。健全全省自然保护地基本信息库,制定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积极研究出台绿色矿山建设的激励政策。按照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的要求,实施海岸线分类管控,禁止在严格保护岸线范围内开展任何损害海岸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活动,控制限制开发岸线范围内的开发强度。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设绿色江苏,扎实推进千里长江防护林、千里滨海生态走廊和千里运河风光带建设,加快建成沿江、沿海和沿运河绿化带。严格保护国家和省级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加大生态公益林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有序推进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创建。

“今年,江苏省自然资源系统将紧紧扭住‘争当服务保障江苏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这一目标,坚定不移保护资源和环境,坚定不移保障发展和民生,更好地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高水平安全,切实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自然资源责任。”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国梁说。

相关阅读:
清风丨入山问樵 入水问渔 2024年全省知识产权宣传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