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媒体:本科生“回炉”读职校 高校如何体察社会脉动?

折射的是暗潮涌动的社会需求,是现实对部分刻板化教育培养方式的提醒

多一技“傍身”,不是任性,而是为了拓展自己的职业空间。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拿到本科毕业证后,有00后选择到一家职业学校“回炉”,学新能源汽车修理,而到某烹饪学校学厨师的大学生,不光有本科文凭,还有工作经历。对于本科生“回炉”上技校会不会觉得没面子?受访的年轻人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随着技术更新换代加快,要求毕业生不断学习新技能,本科生“回炉”上职校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此前亦有媒体报道,仅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就招收了超过150名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回炉”考取技术技能证书,主要方向是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和健康管理师等。

一名青年学生花费十几年时光勤奋求学,本身既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为了更好对接社会、立身立业。如今大学读完了,人生的轨迹却又“拐了一个弯”,甚至像一些人说的那样,“走着走着走回去了”,这事确实值得好好琢磨。

这会不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即便目标是为了更好就业,那现下的普通本科高校是不是也可以多一些技能培养的选择?显然,教育应该积极回应来自社会的期待。

一直以来,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其实也重视实用,无论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还是实习实训上,均有着明确的就业导向,与社会的契合度并不弱。但为何出现有毕业生非得到职业学院“回炉”一下才更让人踏实的现象呢?

这中间,学校专业与社会匹配度不高可能是一个原因。此外,社会疾速变化,行业、专业、职业一直在细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专业对口”越来越难。据统计,我国技能人才目前尽管已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6%,但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缺口很大。

当越来越多的本科生抱怨就业难时,一向专注于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职校生,则越来越显现出贴近性优势。比如,敏锐把握市场、迅速调整方向、良性回应诉求等等。

可见,本科生“回炉”读职校,看似喜感的背后,折射的是暗潮涌动的社会需求,是现实对部分刻板化教育培养方式的提醒。职校生并不一定低人一等,只要有真本领,在就业市场就有用武之地。

当然,固有观念的转换非一日之功,当下仍有不少用人单位可能对职业教育心存偏见,认为青年读职校是一种被动选择,哪怕很多职业院校升了本科,市场上或许也难做到“一视同仁”。

是该消除当下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壁垒了,要看到部分普通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的脱节。多一些融通,多一些选择,多一些决断,相信状况会好很多。

一者,普通高校理应采取多种举措满足本科毕业生职前、职中、职后培训需求,促进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大学之大,就在于它的包容性,如何让毕业生更好地服务社会,这需要时时刻刻去研究、去对接。再者,职业学校升本,本来是好事,但也要避免沿袭普通本科的老路,陷入一味模仿的境地,从而丧失了对市场、社会的敏锐感知。

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社会公众也有着殷切的教育期待,高校应看到这种变化,并积极响应社会期待。固然要快本科职业院校建设步伐,更加关注特色学科培养,另外,普通高校也应体察到这种脉动,以多层次、多元化的学科体系支撑社会发展。

无论如何,大学也好,职校也好,都是人生的经历。与其株守一端,不妨遵循内心的热爱,尝试更适合自己的选择。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龙之朱

责任编辑:刘德宾

相关阅读:
成都洲际航线“上新” 12小时直飞奥克兰 如何看待最高法回应“姐弟坠亡案”程序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