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崇(1844-1914),字希姚,号春卿,广西灌阳人,同治十年(1871年)参加会试和殿试,中进士,钦点翰林。历任吏、礼、兵、工各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浙江、江苏学政,国务大臣、学务大臣等职,先后当过光绪、宣统皇帝的老师。唐景崇为官勤政用功,清廉自持,极力推行新学,改革教育。
做官谨守绳尺,群而不党
晚清的官场,山头林立、派系倾乱,而唐景崇绝不阿谀承奉、攀附钻营。像唐景崇这样由书生入仕为官的,政治资源不多,但有两种关系是可以利用的:一是师生关系,二是同年关系。事实上当时许多人把这两种关系经营到了极致,但唐景崇偏就“戒标榜,不为苟同”,始终坚守自己的价值追求,做官就做好官,无官做就做自己的学问,卓尔不群。唐景崇在吏部代行部务三年多的时间里,整天围着人事转。他不辞辛劳,谨慎持事,坚持例章,不徇私枉法,不仅选拔任用大批人品正直、有才有为的官员,还议处了不少无所作为、贪赃枉法的官员。人人称他“治官事谨守绳尺,不使丝毫出入,人畏其严而服其公”。
唐景崇做官效法曾国藩,耐烦任事。在他看来,做官的第一要义是耐烦,他虽然在编修任上一待就是十六年,但他始终无怨无烦、安守本分、竭力任事。唐景崇在回答学生提问的信函中告诫学生:“做官要谨守绳尺,不越分际。”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能做,心里要明白,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唐景崇在官场一路走来,一贯奉行的为官处世原则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执两用中,从不阿谀承奉,从不攀附钻营,从不结党营私,靠的是踏实勤勉,靠的是真才实学。
办学厉行节约,锐志图成
光绪二十九年八月(1903年9月),唐景崇出任江苏学政,江苏兴学重任落在了他的肩上。江苏有一所由学政主办的全省最高学府南菁高等学堂,它的前身是南菁书院,唐景崇亲自抓南菁高等学堂的改革和发展,事必躬亲,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对学务关键环节,他紧抓不放,倾心尽力,一丝不苟。但唐景崇在抓南菁高等学堂的改革和发展中,却面临经费管理混乱,无钱可用的窘境。于是唐景崇从加强经费管理入手,确保南菁高等学堂经费不致虚糜,他强调要求:“一切支用,务当详慎经理。若添置器用什物,凡重大之物,需款多者,必先禀明酌办,其细小者,亦必由该提调、经董公同商酌添购,毋得一人妄出主意,浪费公款。本部院为节省靡费起见,该提调、经董亦当谅此苦心也,毋违!”唐景崇任江苏学政时,注重抓点带面,通过严格控制经费支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使江苏新式教育在其任期内得以长足发展,成绩卓著。
心系故乡灾情,催拨救济
唐景崇自同治七年(1868年)离开桂林赴京赶考之后,其间只回过家乡几次,其他时间在外为官,虽然与家乡远隔千山万水,但却没有阻断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关注。故乡父老乡亲的安危冷暖,唐景崇时刻记挂在心。清朝覆亡后,民国建立,唐景崇侨寓天津,不再为官,但他仍然时刻牵挂着故乡广西。
民国元年(1912年),广西发生洪涝灾害,受灾县达到十一个,灾情严重。唐景崇了解灾情后,即致函大总统袁世凯,请求拨款三百万元支持广西救灾。次年五月,广西再次遭遇重大洪涝灾害,漓江、郁江暴雨成灾,江水泛滥。临桂、灵川、龙胜、全县、永福、苍梧、贺县、恭城等县田禾荡没,房屋倒塌,民众忍饥挨饿。唐景崇听闻家乡受灾消息,心急如焚,再次给大总统袁世凯上书请求拨款救灾,袁世凯又电准拨款一百万元。虽有袁世凯的亲批,但由于当时财政吃紧,只拨了五万元。杯水车薪,唐景崇得知情况,只得再次出马,领衔广西旅京同乡上书总理衙门催拨。总理衙门收到唐景崇的书禀,即致函财政总长。至是,财政部才陆续将袁世凯批拨赈灾款项拨付到广西,救广西民众于灾难之中。
清正廉洁,是官员的底线。尤其是在晚清这样一个贪腐怠惰较为普遍的环境里,主事者的清正有为往往更有力量,更有示范作用。唐景崇以身作则,对自己和属下都约束甚严,对跟随他的一众属下,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唐景崇直到晚年,当上了国务大臣、学务大臣,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还这样说道:“至于公上之款,我见今年太紧,不肯多用分文。从前午间尚厨子备点心,现俱省却。自己备买或买点面,用留下之残菜一煮便当点心。”唐景崇节衣缩食,一生都未改其寒素。(灌阳县纪委监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