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23年证券市场开出408张罚单 私募基金受罚明显增多

来源:证券日报

2023年,监管部门稽查执法“长牙带刺”,“零容忍”信号更加明确。

《证券日报》记者据证监会和地方证监局网站数据统计,2023年全年,证监会和地方证监局开出408张行政处罚决定书(以下简称“罚单”),合计罚没金额170.16亿元。其中,信披违规、内幕交易的数量居前,罚单分别有184张、81张,占比分别为45%、20%。大额罚单数量增多,仅千万元级的罚单就达30张。特殊领域的违规行为亦受到监管部门严惩,债券信息披露违规被责令改正,私募基金违法罚单明显增多,释放强监管信号。

形成强大威慑

2023年,监管机构持续严惩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从严纠治“绕道减持”“忽悠式回购”及信息披露“蹭热点”等问题。

尽管2023年全年操纵市场罚单数量仅有19张,但大多都是巨额罚单,合计罚没金额达36.13亿元。例如,森源集团因操纵森源电气股票,被证监会罚没约6.16亿元。

有的上市公司借市值管理之名,行操纵市场之实。例如,2023年12月18日,劲拓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实控人因合谋操纵劲拓股份股价,被证监会罚没6.61亿元。

2023年,内幕交易的罚单数量达到81张,合计罚没金额超3.9041亿元。其中,并购重组等重大事件仍是内幕交易高发领域。比如,广东证监局的行政处罚书揭开了粤水电的“老鼠仓”窝案,知悉重大资产重组情况的相关知情人利用内幕消息交易获利,合计被罚没1423万元。

对于内幕交易屡禁不止的原因,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智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内幕交易行为面临的违法成本主要在三方面:一是刑事法律责任,二是行政法律责任,三是民事赔偿责任。目前投资者针对内幕交易行为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案件并不多见,追究刑事法律责任的情形也并不普遍,内幕交易行为人的违法成本通常仅限于行政处罚,和潜在的违规收益相比,行政处罚的罚金和相关市场禁入等身份限制,尚不足以震慑潜在的违规者。

2023年,证监会依法严厉查处泽达易盛、紫晶存储欺诈发行案,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并进行立体化追责。其中,紫晶存储案中介机构承诺交纳约12.75亿元承诺金,已赔偿投资者约10.86亿元并整改,实现了行政执法和民事赔偿的有效结合。泽达易盛特别代表人诉讼案7195名投资者获2.8亿元全额赔偿,保护了投资者合法权益。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卢鼎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监管层加大对重大典型案件的处罚力度,目的是构建更加公平的资本市场法治环境,完善资本市场法治供给,加大违法违规主体的违法成本,对心存侥幸的企业形成强大威慑。”

监管全方位覆盖

随着监管全方位覆盖,对新型违法行为的处罚已然常态化。例如,外借股票账户,可能面临高额罚款。新证券法将出借证券账户的禁止范围从“法人”扩大到“任何单位和个人”,严格惩治借户炒股的违法行为。2023年全年共有17张罚单涉及出借股票账户,其罚款金额从3万元到50万元不等,处罚力度加大。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监管趋严,年内6张罚单涉及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违法。例如,云财经在2016年至2019年期间通过公司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经营多款软件产品,向客户提供具体证券投资品种的选择或买卖时机建议。对此,深圳证监局没收该公司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罚没金额合计超千万元。

随着《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的发布,私募基金正式进入强监管时代,私募违法违规罚单明显增多,2023年全年共开出35张,包括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深圳、四川等多地证监局均在年内发布过私募基金违法犯规的行政处罚书。

展望未来,监管部门将依法将各类证券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郑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证券市场违规现象不仅包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全面性等问题,还包括出借证券账户、非法证券投资咨询、特定股东违规减持等现象,监管部门应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切实把监管“长牙带刺”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陈建瑞SN243

相关阅读:
非洲“乒乓一哥”阿鲁纳不敌樊振东!一直“单飞”的他终于有教练了 “水韵江苏”文旅消费推广季带动文旅消费近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