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丁薛祥以这一身份外出调研,特别对这项新任务提要求

新华社消息,1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丁薛祥在北京调研经济普查登记工作。

丁薛祥强调,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政知君注意到,就在2024年1月1日,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正式启动。

组长

此次丁薛祥外出调研的身份,是“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

丁薛祥以这一身份外出调研,特别对这项新任务提要求

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全国经济普查与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共同构成中国三大周期性全国普查项目。

此前我国已在2004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开展了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2022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

通知提到,国务院决定于2023年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普查的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为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成立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组织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

202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成立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通知》。

通知提到,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是丁薛祥,副组长有4人,成员有7人。

领导小组不作为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任务完成后自动撤销。

2023年7月7日,丁薛祥先后召开了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电视电话会议。

“统计的生命在于真实”

2024年1月1日,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现场登记工作正式启动。

此次普查登记工作将从今年一月份持续到四月份,全国200多万名普查员将对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进行普查登记。

1月3日,丁薛祥在北京调研了经济普查登记工作。他指出,要全面客观反映我国高质量发展情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新特征,为科学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撑。

丁薛祥以这一身份外出调研,特别对这项新任务提要求

新华社报道显示:

丁薛祥首先来到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察看规模以上单位普查统计情况;

随后,丁薛祥前往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兰友科技有限公司,察看规模以下单位普查登记情况;

在知春小村办公用品经营部,丁薛祥与店主和普查员交流,了解个体经营户普查数据采集流程。

此外,他还走进中关村街道办事处,慰问基层普查员。

丁薛祥在调研中表示,统计的生命在于真实,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好全流程数据质量控制。

普查机构要随报随审,组织督促普查员核实情况,从源头上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可靠。

此外,丁薛祥还要求,要规范开展普查登记,严格保守普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经济普查目的。

“新经济”

调研期间,丁薛祥特别提到了“新经济”。

丁薛祥指出,我国新经济迅速发展,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成果丰硕,要做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统计,为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举措、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可靠依据。

丁薛祥以这一身份外出调研,特别对这项新任务提要求

一个背景是,这次普查新增了对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三新”经济的普查内容。

近年,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三新”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5%。“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36%。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对媒体表示,“三新”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说,这一次经济普查就把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三新”经济内容作为普查的内容,这样就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省级党政“一把手”调研

政知君注意到,这几天,一些地方的省级领导也调研指导了经济普查登记工作。

1月2日,江西省委书记尹弘到南昌市实地调研指导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开展工作。

尹弘先后到了服务业企业江西航天宏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个体经济周真真南昌粉面金融大街店、零售业企业江西煌上煌集团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工业企业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

每到一处,尹弘都与普查工作人员、商户和企业负责人亲切交谈,实地了解数据采集工作流程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他指出,大家要如实申报自家“家底”,为党委政府更好制定政策,促进各类经营主体更好发展提供依据。

1月1日,河南省省长王凯到郑州市实地调研指导现场登记工作。他先后前往居然之家郑州商都店、麦德龙郑东商场店等地。

他指出,大家要积极配合“经济体检”,如实申报自家“家底”,为政府更好制定政策,促进各类经营主体更好发展提供依据。

责任编辑:薄晓舟

相关阅读:
我国期货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国家医保局再次约谈上药第一生化 督促降低感染危重症患者用药不合理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