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报道·2023温暖中国|2023:重温“大国重器”的惊艳时刻
C919“展翅”、巨轮出海、“神舟”飞船奔赴“天宫”、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刷新发射纪录、“中国天眼”“人造太阳”探秘未知……
过去一年,我国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一个个“大国重器”惊艳亮相,《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0位,是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进一步迈进。下面跟随记者的镜头,一同重温2023年“大国重器”的惊艳时刻。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500次发射
12月1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许立豪摄)
12月10日上午,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00次发射。
自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中国航天用53年的历程完成了从0到500的跨越。其中长征火箭第1个百次发射用了37年,第2个百次用了7年,第3个百次用了4年,第4个百次用了2年9个月,第5个百次仅用了2年,不断刷新中国航天新纪录。
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11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对外发布由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地面前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拍摄的空间站组合体全景照片。新华社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供图)
2023年,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相继发射。目前,我国拥有完备的近地载人空间站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有成熟的航天员选拔训练和保障体系、计划明确的载人飞行任务。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正值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之际,20年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实现30战30捷。从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我国航天事业高水平科技不断迈出新步伐。
C919大型客机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
这是在上海虹桥机场停机坪拍摄的即将首航的C919飞机(2023年5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5月28日,经过1小时59分的飞行,由C919大型客机执飞的东方航空MU9191航班平安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C919圆满完成商业首航,中国民航商业运营国产大飞机正式“起步”。
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于2007年立项,2017年首飞,2022年9月完成全部适航审定工作后获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
这是11月4日拍摄的“爱达·魔都号”。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12月24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离港出海,进行首次试运营。该邮轮将于2024年1月1日开启商业首航。
大型邮轮与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航空母舰并称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设计、建造难度极高,是体现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性工程。“爱达·魔都号”由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历经八年科研攻关、五年设计建造,于11月4日在上海正式命名交付。
“中国天眼”“人造太阳”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探秘未知
这是7月26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近日,利用“中国天眼”巡天数据,相关研究团队构建并释放了世界最大的中性氢星系样本,向全世界的星系与宇宙学研究人员共享了高质量的大样本观测数据。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宣告落成启用。今年以来,“中国天眼”不断拓展人类观测宇宙的视野极限——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发现迄今轨道周期最短脉冲星双星系统……
5月29日在合肥科学岛拍摄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杜潇逸摄
4月12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人造太阳”是事关人类实现“能源自由”、探索宇宙奥秘的远大事业。EAST集成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条件,尖端技术“熔于一炉”,体现我国综合科技实力。
11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PandaX实验组成员在锦屏大设施调试实验设备。新华社记者胥冰洁摄
12月7日,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简称锦屏大设施)土建公用工程完工,具备实验条件。这标志着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
锦屏大设施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项目。实验室宇宙线通量仅为地表的一亿分之一,具备“极低环境氡析出”“极低环境辐射”“超低宇宙线通量”“超洁净空间”等多种优势。
12月11日拍摄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3月14日,“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直线加速器实现满能量出束,成功加速第一束电子束。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从此进入科研设备安装、调束并行阶段。12月11日,HEPS储存环最后一台磁铁安装就位,标志着HEPS储存环主体设备安装闭环。
HEPS如同一个超大号的X光机,可以“看清”微观世界,揭示物质微观结构生成及演化机制。
这是4月21日晚拍摄的星空下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合成照片)。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5月10日,以宇宙线观测研究为核心目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通过国家验收。
科学家先后利用“拉索”完整记录了迄今最亮伽马暴GRB221009A的万亿电子伏特伽马射线爆发全过程,精确测量了迄今最亮伽马暴GRB221009A的高能辐射能谱,并据此获得了对伽马暴的全新认知。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