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积石山6.2级地震丨寒夜围炉听民声

新华社甘肃积石山12月22日电题:寒夜围炉听民声

新华社记者张文静、郭刚、何问

12月18日23时59分,6.2级地震突袭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截至21日22时,距离地震发生已过去70个小时。目前,受灾群众已被妥善安置在帐篷里。

积石山县地处高海拔区域,正值寒冬时节,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多摄氏度。

帐篷里是否暖和?生活是否方便?受灾群众有哪些期盼?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寒夜里走进石塬镇石塬村广场上的临时安置点,听民声,访民情。

柴成良(右二)和家里人在帐篷里拉家常。新华社记者张文静摄

柴成良(右二)和家里人在帐篷里拉家常。新华社记者张文静摄

22时,石塬村寒意更浓。村广场上的安置点,灯火通明。

顺着一顶帐篷里传来的喧闹声,记者抬手打开帐篷门帘,只见三个年轻人围坐在火炉旁絮叨着家常。帐篷主人柴成良邀请记者坐在铺了三层褥子的折叠床上,用纸杯为记者泡了杯清茶,大家聊了起来。

“房子没了,损失太大了。”柴成良叹着气,震后次日中午,他从务工地拉萨赶回家帮忙。

“你不要太担心,总有解决的办法。现在人不饿不冻,比啥都强。”堂哥柴伟魏安慰他。

记者也为柴成良打气,“人在,希望就在。”

说到房子重建的问题,柴成良泪目。新华社记者郭刚摄

说到房子重建的问题,柴成良泪目。新华社记者郭刚摄

说话间,柴成良拿着火钳给火炉添了把炭,又给记者添满了热水。闲聊中,他透露了自己的担忧。

“媳妇再有两个月就要生了,帐篷里住6口人,太拥挤也不方便,特别担心坐月子。要是地方再大点就好了。”柴成良用手托着下巴,蹙着眉。

炉火正旺。记者问:“能吃饱吗?”“没问题。”柴成良坐直了身子,指向一旁的小桌子,只见上面放着一碗没吃完的手抓羊肉,下面还堆放着一大包白菜、一袋苹果。

他说,这是爱心人士下午专程送来的,现在不愁吃喝,“最大的盼望是把倒塌的房子重新建起来。”

李志莲(左一)劝说两个孩子睡觉。新华社记者郭刚摄

李志莲(左一)劝说两个孩子睡觉。新华社记者郭刚摄

这时,门帘被掀起来。住在隔壁帐篷里的乡亲柴霞,提着两斤肉递给柴成良。她在县城教书,回来看望受灾的父母。柴成良连连道谢,请她进来。

“明天给学生上网课,不坐了,你们聊,我回去备课。”柴霞放下肉,转身离开。

帐篷外一片漆黑。柴成良打开手电筒,护送柴霞走回帐篷。

与柴成良作别时,已是零时。忽然,一阵孩童的啼哭打破了安置点的寂静。循着声,记者走进另一顶帐篷。

6岁的哥哥和5岁的妹妹争着抢画笔,妈妈李志莲连忙喊道:“画了一天了,赶紧睡觉。”

学校老师前天送来的画笔、画册让兄妹俩开心了一整天。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搭好的“帐篷学校”又让他们兴奋。

李志莲和爱人柴鹏在外务工,快一年没有见过孩子了。21日下午,他们几经周折回了家。

“幸亏父母带着孩子逃了出来,要不然天就塌了。”李志莲哽咽道,一旁的婆婆低声呢喃,“哎,房子毁了,一辈子的心血说没就没了。”

在石塬村的一处空旷地上,工人们正在搭建活动板房。新华社记者郭刚摄

在石塬村的一处空旷地上,工人们正在搭建活动板房。新华社记者郭刚摄

安静的深夜里,帐篷外遽然响起了一连串的喇叭声,惊吓了一屋人。走出帐篷,记者隐约看到几辆大卡车排着长队,从安置点旁缓缓驶过。

跟着大卡车走了几分钟,便来到距离安置点几百米外的空地上。只见,几台挖掘机和起重机来回穿梭,作业正酣,或平整地面,或吊取活动板房。起重机将三个白色的活动板房从卡车上吊取至地面。

“下午听说要建活动板房,没想到这么快!”现场有群众说道。

2时许,现场施工负责人说,再过24小时,大约300个活动板房将建成,供受灾群众入住。

看到记者过来,石塬村党支部书记石万珠说,“帐篷和活动板房虽然都是临时性安置,但活动板房住着更宽敞和舒适一些。等到明年开春后,重建家园一定会有着落。”

阅读下一篇:

相关阅读:
SWIFT:超过日元 人民币成国际支付第四大货币 新华全媒+丨智慧养牛·种养结合·链式发展——安徽肉牛振兴计划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