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间报亭,几方情怀

在太原市五一广场向北,有一家“怀旧书报亭”,经营者是69岁的赵晓华和老伴李雁玲。1998年至今,俩人一直守着这个不起眼的角落。这期间,城市规划不断变迁,十字路口人来人往,满大街的书报亭几乎消失殆尽,这间书报亭却难得地保留了下来。

这些日子,记者循着地图搜索软件跑了好几家报刊亭,都是“人去亭空”、尘埃满架。当仍在营业的怀旧书报亭出现在眼前时,真是喜出望外。5平方米的书报亭里,摆满了各类报纸杂志,有读者熟知的《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报纸,还有《读者》《小说月报》等杂志。

“书有100多种,杂志有50多种,都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读物。”赵晓华说,书报亭早上7点左右开始营业,晚上9点半打烊,一年365天,风雨无阻。

小小一间书报亭,连接外面大大的世界。采访间隙,不时有人来买书买报。一位年轻的妈妈细细问询,为孩子挑选了几本适龄的漫画书。一名中年男子从马路对面走来,从窗口接过赵晓华早已准备好的几份报纸,扫码付款走人,全然一种老顾客的默契。三个年轻人有说有笑结伴前来,挑选购买了几种杂志和报纸,然后架起相机,特意在书报亭前留影“打卡”。

曾几何时,散发着淡淡书香气的书报亭是城市街头最具人文气息的风景之一。随着人们阅读、购书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带给几代人记忆的报刊亭渐渐凋敝。

赵晓华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末,太原开始出现书报亭,经营最红火时,市里有700多个亭点。及至当下,还在营业者屈指可数。

老人的手边放着一个小小的记账本,上面工整地记录着各类销售明细。老人说,报纸只有几毛钱的利润,杂志利润是一元多点,除去房租、电费等,每月净收入约两三千元。由于利润低,还要忍耐日复一日的早出晚归、酷暑严寒,很多人坚持不下去,纷纷改了行。而年轻时就喜欢读书读报的他情怀不改,再加上很多老顾客一次次情真意切挽留,“一定要继续办下去哦”,他和老伴才坚持至今。

25年来,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逢年过节,赵晓华和老伴尽职尽责,极少出现“闭门谢客”的情况。前几天,家里暖气跑了水,赵晓华“抢修”了一上午,报刊亭罕见地没营业。中午,等他急匆匆赶过来时,很多老顾客都关心地问长问短,这让一向守时的赵晓华觉得很不好意思。“都是些老顾客,还有80多岁的老人坐着好几路公交车,好不容易才到了这儿。让人家空跑一趟,我心里也过意不去。”

赵晓华的脚下放着一个电暖气,身旁还有一个小锅。以前老伴守报刊亭的时候多,退休后,他和老伴开始“换班”。家住得不远,每天清早6点多他就起床,吃过早饭,把午饭的半成品准备好,然后匆匆忙忙赶来报刊亭“上岗”。午饭老伴给送,晚饭就在小锅里热一下吃。上了年纪的他在书报亭里守一天后,晚上回到家常常累得倒头便睡。

几十年下来,不少老顾客都成了老朋友。赵晓华说,书报亭能坚持办下来,离不开老顾客这么多年的支持,他和老伴也要尽最大能力为这些老朋友服务。多年来,政府给予很大的支持,租金降了,城市改造、路政建设,书报亭始终在原处,仅有一次往里挪了两米多。

距离报刊亭不远处是一所中学。当年拿着零钱来买书买报的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时不时还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买书买报。书报亭的窗口外,常常有粗心的顾客落下的手套、钥匙、包、乘车卡等。“我就给他们收着,一会儿主人找回来了物归原主。”赵晓华说,小本生意讲的就是信义。

一些老读者表示,书报亭承载着人们购书、阅读的老传统,人们对它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步入中年的太原市民鲁先生说,自己是怀旧报刊亭的老顾客,十几年来,习惯于来这里买报买书,一段时间不来,生活中就像缺了点什么。

每天清早,从广场的邮局接上分发的报纸,60多岁的陈师傅骑车驮着两大兜报纸,第一站便赶来赵晓华这里。刮风下雨,从无例外。“来这里买书买报的老人多,每天都要保证及时送达。”他说,希望书报亭能长久地办下去,只要赵晓华能坚持,他也会坚持。

一个生活着四五百万人的城市,一间小小的书报亭,承载的却是店主、消费者和送报人的一致情怀、共同心愿。

“只要身体允许,书报亭会一直开办下去,我会继续为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赵晓华说,希望在这个资讯极为发达的时代,书报亭的存在能够成为一个有益的延续和补充。(记者刘翔霄)

千年书院今又兴 岭南文脉再赓续 农业农村部: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成效初显,全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