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转出圈”的越剧,能带火戏曲市场吗?

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王志艳)最近,重庆的00后网友小蟹决定,远赴1600多公里外的杭州,去看一场越剧《陈三两》,她唯一焦虑的是可能会抢不到票。

该剧主演,就是在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中,凭借一段转圈视频转到网友“心巴”上的越剧女演员陈丽君。她的小生扮相“邪魅狂狷”却不显“油腻”,“玉面修罗”俘获无数像小蟹一样的粉丝。

“转出圈”的越剧,能带火戏曲市场吗?

12月7日,陈丽君即将上演的两部越剧《何文秀》《陈三两》甫一开票,所有场次迅即售罄。很幸运,小蟹抢到了一张。但她心心念念的《新龙门客栈》,仍然一票难求。

在某短视频平台,陈丽君这一转转出超30亿次的播放量,连带着越剧词条关注量攀升到近80亿次。

这不是越剧第一次“出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让越剧电影《红楼梦》及主演名躁一时并传唱至今。

但这一次,似乎有些不同。

短视频助阵,年轻人对传统戏曲“上头”

近些年来,传统戏曲曲艺表演正通过短视频、线上直播、创新内容形式等方式不断发展新的受众。《新龙门客栈》在这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该剧早在今年3月就开始首演,迄今演出的140多场中,非传统越剧观众占到了70%,基本都是年轻人。第一次尝试线上直播,就吸引了900多万人次观看,近4000名观众发布了超过1.4万条评论。

线上火热导致的结果是,最近两三个月,该剧更一票难求。再到11月初,陈丽君转圈视频频繁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多维度传播让这部新编越剧正式进入更大众的视野。

年轻人为何突然对传统戏曲“上头”?在资深戏曲媒体人张弦看来,年轻化的创新表达是重要因素。“《新龙门客栈》的题材,沉浸式小剧场驻场演出概念,传播方式等,整个创意策划走得非常超前。它的舞台设计并不是常规的戏曲舞台,排演中用了很多电影蒙太奇式的手法,呈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些片段很适合在短视频上传播。”

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剧照

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剧照

短视频平台正在成为戏曲传播的“新主场”。数据显示,2022年间某短视频平台的戏曲直播超过80万场,累计观看人次超25亿。

“《新龙门客栈》的‘出圈’,其实是过去几年趋势的自然延续。”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对记者谈到,直播短视频平台正成为传统戏剧戏曲,包括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非常重要的“第二舞台”,它提供了新的展演空间和演艺场景。

对于有人将戏曲称为“奶奶辈的艺术”,张弦并不认同,“这是一种误解。现存的348个剧种,既有文雅的,也有通俗的。很多戏曲来源于早年的广场艺术,它们就是当年的大众娱乐、流行歌曲。不妨把年轻人喜欢戏曲看成很自然的事,要改变对戏曲的僵化认知。”

今年恰逢女子越剧诞生一百周年,在戏曲门类中属于“正青春”。因多表现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越剧又被称为戏曲里的“青春偶像剧”。而越剧演员,似乎一直有“偶像化”的传统,从老一辈的尹桂芳、徐玉兰、王文娟,到王君安、茅威涛、张宇峰,再到现在的陈丽君,有望接捧新一代越剧爱好者的偶像级流量演员。

当“青春偶像剧”遇上新传播形态促生的“粉丝文化”,一场双向奔赴水到渠成。

“跨界混搭”加持下的戏曲突围

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陈彦曾说:“当代戏曲艺术如何出好作品?如何赢得观众?我觉得越是臻于完善的境地,越是面临如何突破僵化的考验。”

“要重新让戏曲艺术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陈丽君的老师茅威涛一直在思考实践的事情,《新龙门客栈》就是她作为出品人的一份新答卷。

近年来,戏曲与戏剧、影视作品、音乐、文创等跨界合作越来越多,一批多元融合作品的“出圈”带火了戏曲。

比如,今年春节档大热电影《满江红》中,“豫剧+摇滚”混搭的配乐“让人上头”,刷新了不少年轻人对戏曲的认知。而河南戏曲名家张晓英也因为电影配唱了《探阴山》《包公辞朝》《包青天》等7个唱段,受到年轻人追棒。

再如,2020年的热播剧《鬓边不是海棠红》深植京剧文化,充分呈现出传统戏曲艺术之美。同期上线的京剧知识节目《瑜你台上见》,以风趣幽默的形式,与剧集一道形成传播国粹文化的合力。还有戏曲节目《惊·鸿》用舞蹈将昆曲、秦腔、评剧、川剧、河北梆子、京剧串联起来,为年轻观众带来别样的戏曲艺术体验,等等。

北京歌剧舞剧院导演、制作人乐波娟,早在中国戏曲学院读书期间就开始思考,如何让戏曲艺术中的精华“破圈”,并尝试跨界创作,融入京剧元素的实验戏剧《谁是麦克白》已在小剧场上演了10年。近年来在话剧《留取丹心》,自由体戏剧《谭鑫培1902-1908》中,她与团队又更深入的探索京剧与戏剧的结合。

谈及跨界创作的难点,乐波娟表示,它要求创作者在两个领域内都要有较高的水平,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首先找到合适的演员就很难,另外戏曲演员参与到戏剧作品中时,原本戏曲表演的程式化、表演习惯和状态都需要进行调整。”

陈丽君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新龙门客栈》里,在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之上,有了更多细腻、即兴的“体验式”演绎,这与传统戏曲的表达不尽相同。

孙佳山认为,跨界创新不能违反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不能颠覆艺术的本体,得分清楚主次,处理好平衡。“作品有没有艺术感染力,这是可以客观感受到的,广大观众是会用脚投票的。”

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剧照

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剧照

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越剧火了,其它戏曲呢?

记者观察到,某票务平台上,除了与陈丽君相关的戏票卖得不错,哪怕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越剧依然冷清,票价普遍不高,余票还很多,想看人数和评论却很少。传统戏曲演出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考验。

根据中国演出协会的数据,2022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243.60亿元,但戏曲演出平均票价92元,票房收入仅为2.08亿元,不足百分之一。换算下来相当于仅有200多万观众愿意走进剧院为戏曲演出买单。

只有一出《新龙门客栈》显然是不够的。

有业界人士表示,制约戏曲行业发展的因素很多,诸如戏曲人才储备相对短缺,观众流失,审美意识落后于时代等等。戏曲的培训学习有其特殊性,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还得看天分。昆曲演员刘书含就表示,《牡丹亭》里最经典的“游园”“惊梦”两折,她学了整整两年。

无法速成,也意味着《新龙门客栈》这样的案例短时间内不能被批量复制。而在一部手机就可以满足多种娱乐需求的当下,似已“陈旧”的戏曲又拿什么吸引观众走进剧场?

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剧照

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剧照

“舞台艺术必须要有观众,这是它残酷的地方。目前传统戏曲的市场还很狭小,培育过程漫长而艰难。但我们也要坚持,戏曲这种高度凝练的艺术门类,必须得有人继承,得有人帮它创新。”乐波娟说。

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这是昆曲一早就面向年轻人的尝试。自2004年首演迄今,400多场演出下来,经过近20年的市场培育,目前剧院中年轻观众占比能在60%以上,殊为不易。

张弦认为,戏曲发展不能抱残守缺,需要与时俱进,但吸收每个时代哪些好的东西,从哪个角度发展进步,要去积极探索。虽然最终结果得交给时间验证,但鼓励创新与尝试是必须的。

一时热闹过后,戏曲“流量”能否转化为真正的戏曲“留量”,是广大曲艺工作者要面对的一道考题。(完)

相关阅读:
98亿立方米!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北京市发布暴雪黄色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