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11月15日,中山大学发布贫困生炫富事件处理结果,学生赵某某被终止助学金。近段时间,天津、厦门、广州接连多所高校因“变味”的助学金申请及评定程序引发热议。
然而,在每个学校相似又各有差异的助学金评定方案背后,是一个个贫困学生的具体处境。有人因为被文印店老板念出打印助学金申请表而难为情;有人因家中有5个兄弟姐妹,害怕被同学非议而不敢申请助学金;一位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女生在社交平台上写道,每次填助学金申请表的申请理由都有一种把自己伤疤再次掀给别人看的感觉。
西安一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曾坦言,有一小部分学生即使家境贫困,也不愿意主动让学校知晓。该校进行某学期发放隐形资助的203名学生中,有59人是经过学院复查被发现的,原本不在困难学生库里。
经济资助之外,贫困学生在学业、心理、人际社交、素质能力等诸多层面能否能得到引导帮扶?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访谈了几位助学金申请人以及评议小组成员,以下是她们的讲述:
“去商店里问老板价钱都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
饼饼,云南昆明,大四
我刚上大学不久,父亲就失业了,平时我们靠爷爷奶奶的退休金还有亲戚的接济生活。大三时,奶奶患上肝癌,因为爸爸没钱,医药费只能由我大娘出钱垫上。我们没请护工,奶奶的三个子女轮流来陪床照顾。治疗的一年多时间里,有一回奶奶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幸好被救下来。
发生这一连串的事情后,我们家的经济状况变得非常糟糕。大一,我的日子过得还算宽裕。到了大二,父亲就只能负担得起学费,生活费需要我自己解决。没课的时候,我会去做话务员,或者在食堂打工,包三餐,每月能挣个一千元钱。除了吃饱饭之外,我基本不怎么消费,以前还会买很多衣服,现在身上穿的是13元的老头衫,一个月的生活总开销控制在300元左右。
爱心人士捐给饼饼的衣服。受访者供图
大三时,我去申请助学金。一开始没申请上,后来班委向学院反映我的情况,给了一个名额。一等助学金只开放给建档立卡脱贫户,我的是二等助学金。拿到助学金要经过两道程序,第一步是递交证明材料,纳入贫困生数据库。材料里要讲明家庭经济情况,比如说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等等。但我觉得,这份证明是可能存在“水分”的。
纳入困难生数据库后,要再进行一轮综测评分,分高的人才能拿助学金。举个例子,一个班可能有二十多人都是“入库”贫困生,但助学金名额只有十个,就要通过综测来做二次筛选。综测成绩不是基于家庭经济状况来打分,而是和专业课成绩,在学校里参加的比赛、项目、实践活动挂钩。
从交材料到最终评审整套流程走下来,辅导员几乎“隐形”,只是在群里发通知,剩下的全都交给学生。我们的综测规则是由各班班委加上两位不参与评选的同学讨论确定,规则每年都在变化。有一次,我作为普通同学参与规则制定。有班委提出,参加一次网络竞赛可以加3分,结果班长的女朋友因为这条规则,综测直接加到了100多分,直冲年级第一。
在助学金评选这件事上,我发现不同人对贫困的界定差别很大。我们班的贫困生名单里,我认为多是家境中等甚至中上的同学。班里有个男生在某平台做主播,积累了两万粉丝,一个月直播能挣五六千元。平时身上各种名牌,脚上穿着大几百的运动鞋,结果他也拿到了助学金;我的一位朋友,全家只靠她父亲一份务农的收入,每个月大约2000元。在她的认知里,只有吃不饱饭,才能算得上“贫困”,所以她一直都没去申请助学金。她不知道,原来有人拿着两千多元的助学金,去买名牌衣服,去充5000元钱的健身卡,去换苹果手机。
学校每年还会给贫困生发放冬衣补助,大概一两百元钱,我也不知道拿到它的标准是什么。每次都是一大堆文件、政策、通知甩在群里,没有任何解释。等我反应过来想去申请时,补助名单已经贴出来了。这中间走了什么样的流程,有哪些人参与,评分标准是什么,我全都不清楚。当然我也明白,涉及利益的事情,要建立一套绝对公平的制度是难上加难的。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在一个健全富裕的家庭里长大,我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
小学时有一天,我发现妈妈很长时间没回家了,于是去问爸爸,他直接甩我一张离婚证明,说:“你知道你妈为什么不在吗?因为她不想要你了。要不是我有良心,我也不会要你。”
我特别不能理解,他怎么能对着8岁的女儿说出这种话。那段时间,我被这件事情打击到了,感觉自己活不下去了,为什么大家都有妈妈,我没有。
当时,爸爸在KTV工作,我们的作息时间完全错开,一天可能只讲得上一句话。他是个喜怒无常的人,几乎很少和家人交流。我跟他分享学校里的事情,碰上他心情好,可能会回应一下,心情不好,我得到的就是一句:“这些事情你为什么非要跟别人讲,你不会自己消化吗?”
在很多重大决定上,我的家庭都没法提供建设性意见。我往往是很随便地做出选择,紧接着遇到一位“关键性人物”,指引我走到另一条路上。
小升初时,我想随便报一所初中。班主任建议我去争取一下私立初中的保送名额,我交了材料,最后顺利保送上了。中考报志愿,我再一次在网上随便报了所学校。等我把纸质版打印出来到办公室签字的时候,碰到了我的英语老师。她认为以我的中考成绩报那所学校有点吃亏,建议我换一所更好的学校。我好像一直被这些无形的力量推着往前走,走到一条未曾设想过的道路上。
最开始我没有察觉到我们家有点贫困。直到上小学,有同学发现我没有零花钱,他们会拿这件事来嘲笑我。对贫困有更真切的触感,是进入初中以后。我保送的那所学校里,有很多有钱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穿着、谈吐、日用品,都跟我不一样。同学跟我聊天,一开始聊汽车品牌,我说我不懂这些,他们突然很震惊地说,“你们家居然没有车吗?”那种惊讶狠狠刺痛了我。他们聊天的焦点也从汽车变成了我的家庭情况,一直在打探和追问,我不知道该回什么。
小学阶段,是特别纯粹的交往,仅仅因为“我觉得你这个朋友有趣”就能玩到一起。但我接触到的这些有钱孩子不一样,他们很早就对未来有了清晰的规划,仿佛已经摸清了社会运行的人情规则、利害关系。
在我的意识里觉得学习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考上一个好大学才能改变命运。但在他们眼里,人脉第一,学历第二,所以他们更多时候是在结交朋友,去“搞社交”。当然,他们也不会把我纳入人际圈。
整个初中时期,我都浸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里,没有交到一个真心朋友。我不敢认真学习,因为周围的同学觉得“学习没用,认真学习的人全都是傻瓜”。我没有钱,但又想和他们攀比,就会买一些廉价的东西来装饰自己。结果在他们眼里,我反而像是一个卑微的小丑。
高二文理分班后,我才回到一个正常的学习环境里,也有了好朋友。她们三观非常正,不觉得买便宜衣服是件很丢脸的事,不觉得人应该有“学习羞耻症”。我们一起玩,一起学习,我甚至还考到了班级前几名。之前那种畸形的三观,慢慢被朋友掰回正轨。
可能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打压式的教育,以至于我惯于进行自我否定。当我和整个环境格格不入时,当我被别人忽视时,我总是首先怀疑自己。以前我连家门都不敢出,去商店里问老板价钱都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大学里做小组作业,没有人愿意和我组队。被打击过很多次后,我就感觉到,仿佛自己得拥有一切的优点,才能自信地面对所有人,才会被世界接纳。
在友情里,我常常会迎合对方,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这段关系。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很难经营好一段长久的关系。一开始,我和新朋友会特别热络。过半年左右,这段关系要么淡下来,要么就走向戏剧性的破裂。
我和一位家境比较好的高中同学恰好考上同一所大学,所以成了朋友。上大学之后,她和室友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们俩就越来越疏远。回想这段关系,我觉得她只是把我当一个“工具人”,对我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我自己觉得这段友情结束得不那么体面,但对方好像完全不在乎这些,甚至在我们“闹掰了”之后还能若无其事地来拜托我一些事情。她好像完全不会被这些情绪所累,有那种强大又稳定的内核,但我做不到。这一次之后,我对和人交往这件事更消极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脆弱和表面。
贫困确实改变了很多东西,我的性格、人际关系、对世界的看法,对周围人的态度。我意识到,真的应该早早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三观体系,不要被世界裹挟着往前走。人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哪怕是逆潮流的、不符合主流的也好。
自费旅游的同学不能评助学金
知鱼,陕西西安,大一
今年,我参加了班级的助学金评议小组。我们班一共有五十多名同学,有四十多个人提交了助学金的申请表,辅导员从剩下十多个没有申请的人里选了9个人来查阅这些申请表。基本上每个宿舍都会有人参加评议。
我们班获得了20个助学金的名额。助学金分为两级,一等助学金必须是建档立卡户,二等的就是一般情况。
评选的时候,第一步是辅导员来介绍同学的简单情况,第二步,是评议小组里和这位同学是舍友的人再介绍一下情况,第三步轮到小组的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再进行评审。评议的过程中,申请助学金的同学们不在现场,而是在另外一个教室里等候。我们班今年的评议还算顺利,不过有的班级也有因为助学金评议闹出矛盾。
我们在评议的时候有几项限制,如果使用苹果手机就不符合条件,大一刚开学有电脑也不符合,还有一条就是不能自费旅游。班里有一位同学就是因为打暑期工给自己买了一部苹果手机而落选。
有一个来自河南的同学,他是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务工,被爷爷奶奶带大。他刚一入校就问辅导员哪里可以勤工俭学,学习也特别刻苦,辅导员经常在班级里表扬他。我们学校食堂和图书馆都有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所有同学都可以申请,时薪在16到17元左右。
按照学校的规定,家长是公职人员的学生也不符合申请助学金的条件。因为父母一方是公务员,所以我没有申请,但我感觉公务员的工资也不是很多。周末的时候,我也在做一些兼职。
中学时,我的学校也有给贫困学生的援助项目,虽然没有发钱,但是会给同学发名著,算是一种精神鼓励吧。我觉得在大学,是不是也可以做这类的帮助?
读高中时,学校也有困难生补助,一个学期800元,还会免除贫困生的高三补课费,还给贫困生饭卡补钱,发鸡蛋。那时候也存在家境比较好的同学却领着助学金的情况,我也问过有的同学,他们会说,为什么要嫌弃钱呢?能得到它就得到它啊。
我觉得现在的助学金发放可以更合理,之前看南京理工大学的新闻,他们会对贫困生进行精准援助。对在校生的饭卡刷卡记录进行数据分析,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750元的学生,会被列为受资助对象,学校会偷偷给这个学生饭卡里充钱,我觉得这个做法特别好。这样就不会存在“凭啥你能拿助学金”的纠纷,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申请助学金同学的体面。
面对亲密关系,我总有种自卑感
小艾,四川成都,大四
我在大一时申请到了助学金。大二,我从工商管理专业转到了法学专业,当时辅导员发通知说第一年申请到的同学不用再提交证明材料,但因为我转专业,新的学院没有我的材料,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学也没通知,在此之后我就没有再申请过助学金了。
放弃申请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虽然我的母亲工资很低,但我们也没有例如建档立卡户、残疾证这些硬性的材料,从程序上来说不是很容易申请到助学金,另一方面,我觉得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兼职来保障自己的生活,好像也没有必要去申请。
小艾在炸鸡店兼职遇到过生日,店主姐姐做了芝士锅帮她庆祝。受访者供图
我们学院的助学金是整个院一起评定,有意向的同学填写申请表,然后把申请表和有关证明材料交给辅导员,先做一个初筛。之后再从申请资助以外的同学中选人组成评议小组,来决定是否发放补助和发放的等级。这些流程都会进行公示,从评定的程序来上讲,我感觉还是比较完善规范的。但这些钱能不能发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手里,我持一点否定态度。
关于贫困生的消费,我觉得首先要区分高消费和普通消费,如果偶尔旅游或者换手机,我觉得不能去苛责。但是同时贫困补助首先是为了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其次才是改善生活条件,如果在有多项选择的情况下,你却选择了一项更贵的,这就属于高消费了。
我身边也存在部分拿着补助的贫困生的消费,超过了应有消费水平的现象。这可能会导致比较珍贵的帮扶款项没有给到更需要帮助的对象,这种现象真的需要去改善。
我们学院有个领取助学金的男生,他在抖音、快手平台上有小几十万粉丝。如果他能够靠互联网挣钱,同时家庭困难领补助,也不能去说他。但我经常看到他穿着一身名牌在朋友圈炫耀说,这个周收益是多少,下周收益是多少。这意味着在助学金的帮助外,他有能力去完成维持生活和继续学业的目标。
助学金是为了让经济有困难的同学完成学业、维持生活,进行一些自我提升。但这其中不包括为满足一些比较高层次的需求去进行的花销,比如名牌服饰、高端电子产品。
小时候,有一次外公在我小学门口卖菜,他给我打招呼,我当时想的是万一大家看到会觉得我们家很穷,不跟我玩。所以,我求着站在旁边的女同学不要告诉其他人。现在回想这件事觉得很可笑。以前很畏惧这些事情,随着年龄增长,我已经很坦然接受自己的家庭条件,不会刻意隐瞒什么。
从初中毕业起,我就断断续续在做兼职,假期会在亲戚开的商店里帮忙,大学期间做过必胜客的服务生,也做过培训机构的销售,还有活动后勤之类的日结工。我现在有点后悔,有些兼职不是很值当的选择,应该多做些和专业相关的实习。之前看到同专业的同学发朋友圈,她在一个律师事务所当助理,我才意识到可以去找这类的实习。参加招聘我才发现,自己只有两段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经历。
大一大二时,因为信息过于闭塞,一直觉得保研离我很遥远,自己没有能力,所以也没有去关注。后来当我看到保研结果时,发现自己的成绩差得也不是很多,心里还挺难受的。有时候,我会希望有个人能给我提供比较有远见的建议,但确实很多事都需要自己去摸索。
家里的经济状况会影响我的一些选择。虽然妈妈希望我继续读研,但我想尽量给家里减负,决定先工作,以后有能力的话再考非全日制的硕士。
前段时间秋招,我遇到了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HR。面试时,他问了我是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等等一系列关于家庭的问题。我说我是单亲家庭,他又问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我回答之后,他问我为什么第一意向不是考研,我说现在想出来工作,他直接反问了一句,为了帮你妈多挣点钱吗?
我很希望得到这个offer,在他问出这些问题后,我没有去反驳。现在想起来,当时应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觉得这些问题很冒犯。
小艾在忙碌的实习期挤时间准备司法考试。受访者供图
家庭的贫困对我的影响是两面的。一方面更加坚定了自己想要努力学习的想法。虽然我出生在小县城,但现在来到了大城市,看到了以前不曾见过的风景,说不定可以通过努力给自己和家人创造出我曾经羡慕的生活。另一面,我在很多场合下还是会显得缺乏自信。因为不想让自己丢脸,害怕因为没有接触过导致出糗,我甚至推脱掉一些邀约。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花费产生对母亲的愧疚。
当然,我也知道这种自卑源于自己。除了刚刚提到的那位HR,我遇到的大部分人都特别友善,并不会因为家境去嘲笑我,相反会给予我一些帮助。我特别好的朋友,高中时我们不在一个学校,相隔特别远,她会带着她妈妈炒的菜还有零食专门请假来看我。大学室友知道我因为家里条件不能考研,也会安慰我鼓励我。
在我两岁时,父母分开了,妈妈带着我生活。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两个人互相扶持,妈妈很坚强。但我也在感受着母亲在很多小事上的掌控欲,很多时候做一些选择我都会觉得很受桎梏。我发朋友圈,如果那条内容她不喜欢,会要求我删掉,我现在的微信头像是个比较可爱的动漫人物,她也让我换掉,说这个头像会影响求职……
我不擅长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很少向家人倾诉情感,我觉得他们并不能设身处地了解我的感受,我也不想给他们压力,一般我会向信任的朋友倾诉心事。我总有一种自卑感,不管是亲密关系也好,还是友情也好,会觉得因为我见识不够多,或者某一方面技不如人,就畏惧于去开启一段关系。
自我人格的完善,多数还是靠自己,比如通过平时看一些书,电影、动漫之类来实现。我很喜欢《进击的巨人》里的一个角色,她在任何高压之下都能保持乐观,并且有一种很宽容的心态,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像她一样,在逆境中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对身边的人或事物保持包容和善良。
小艾做的拼贴诗。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