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欧关系的积极面,常常被人有意低估了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2月7日上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官方通报显示,双方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都有共识。坦诚友好的会见氛围和建设性的实际成果,与美西方舆论这两天报道和评论的基调形成反差。

1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新华社记者刘彬摄

1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新华社记者刘彬摄

中欧关系的实际情况要比美西方舆论描绘得好,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说明中欧关系的消极面或者中欧之间的分歧被舆论放大了,而积极面与共识又被忽略或低估了。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有误会和无知的因素,但也不排除里面确实有一些人,故意把中欧关系说得很糟糕,他们很可能是见不得中欧关系好,因此也刻意放大中欧在许多问题上的分歧。

在与米歇尔和冯德莱恩的会谈中,习主席强调双方要树立正确认知,增进理解互信,重信守义,一心一意发展关系,并提出了“三个不能”: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这是中欧相互认知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迫切性。中欧只要锚定这个灯塔的方向,就不会偏航。

米歇尔和冯德莱恩各自在社交媒体上对会见给予了一致的正面评价,认识到中欧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关乎中欧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这也是中方一直强调的。当天,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同米歇尔和冯德莱恩共同主持中欧领导人会晤,双方达成一系列共识。这些都再次说明,中欧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双方完全可以通过做加法,来进一步拉紧利益共同体纽带。

每次欧洲领导人访华或参与中欧高层沟通,一些欧洲舆论和政治精英就会列出一个向中国施压的议题清单。坦率地说,这种作派让中国人很反感,欧洲人能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就不错了,没有权力也没有资格对中国的事指手画脚。这次米歇尔和冯德莱恩领到的清单中包括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甚至还有南海问题,但这些在欧方的会前官方通报以及米歇尔、冯德莱恩的社交媒体上没有被突出,甚至连提都没有提。他们只是在会后的新闻稿中把这些问题放在最后十分简要地提了几句,更像是对欧洲舆论的一种例行交待。我们注意到这个细节,并将此理解为欧方意识到中国人真实情绪后而展现出的一种分寸感。

米歇尔和冯德莱恩在许多场合都特别强调了中欧贸易平衡的问题,看得出这是他们此行的重点。虽然中欧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分歧,但相对于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跟欧洲毫不相干的问题,以及其他那些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问题,贸易平衡问题显得具体实在多了,双方的确很有必要加强沟通,并寻找出更加互利互惠的解决办法。

欧中贸易逆差近4000亿欧元,确实很高,但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对这个数字进行追根溯源。在华欧企超过1/3的出口返销欧洲。表面上看中国拥有顺差,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利润是由欧方享有的。另一方面,欧方搞对华“去风险”,在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施加越来越多的限制,这不可能不影响对华出口,加剧中欧贸易不平衡。

我们希望,欧方能更全面客观地考虑问题,本着务实精神与中方相向而行;也十分欢迎欧洲企业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更好共享中国14亿多人口的超大市场。中国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为推动贸易平衡一直做着各种努力。只要不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它本质上就属于技术性问题,完全是可以通过双方的有效沟通和协调加以化解的。

在7日的会见中,习主席表示中国愿将欧盟作为“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这“三大伙伴”定位既体现在中国对欧政策上,也充分反映出中国社会整体对欧态度。我们注意到,欧方7日多次强调重视同中国的关系,“愿做中国可信可靠的伙伴”。我们也期待欧方将这些态度进一步落实到行动上,这对中欧和世界都意义非凡。

责任编辑:薄晓舟

相关阅读:
“缺”字当选台湾2023年度代表字,“蛋”和“诈”入选候选前三 中新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升级议定书签署,解读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