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文化绵延千年、弦歌不绝。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一场省域层面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性、前瞻性实践持续展开: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文化强省、文化浙江,再到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浙江不断健全文化体制机制、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担负起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
以文传道:厚植文化事业发展土壤
从史前星火到古代辉煌,从近代变革到当代发展,浙江构建了“100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5000多年文明史”和稻作、蚕丝、茶叶、漆作、瓷器、酿酒的主要起源地等文化谱系。
如今,杭州西湖、中国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江郎山入选世界自然遗产;浦江上山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等得到系统性保护利用;“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等11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厚植文化事业发展土壤,浙江首先向历史看齐。
走进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后观巷的徐渭故里,悠悠琴声从青藤书屋传来,与之一路之隔的是新近落成的徐渭艺术馆。这片集古朴和新潮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展示新空间,是从徐渭“青藤画派”文化元素中提取基因,并结合实体书画作品加以转化利用而来。
2020年,浙江启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挖掘、研究、阐释优质文化基因,构建全省文化基因库,推进其转化利用。以“文化基因解码”为基础,浙江还打造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文化标识”。宋韵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阳明文化……一颗颗省域文化明珠就此擦亮。
浙江省文史馆馆员陈野表示,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度的思想结晶正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内核。
以此为内核,浙江系统梳理文化的传承脉络,累计出版学术著作超过1700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圆满结项,打造出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集成。千年丹青还以展览形式走进高校、走进美术馆。
厚植文化事业发展土壤,浙江着力打造文化硬实力。
半个月前,“茅盾文学奖之夜”在茅盾故里嘉兴桐乡乌镇举行,中国文坛熠熠星光照亮江南水乡夜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网络作家座谈会、“茅盾文学周”等活动,深入展现新时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成就,让读者多维、立体、沉浸式、近距离领略文学名家风采。
近年来,浙江通过设立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等方式,培育一流的文艺土壤、营造一流的创作生态,吸引全国顶尖文艺人才到浙江创作,大力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浙产优秀作品。
精品力作满庭芳下,浙江文化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之江文化产业带、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等重大平台加快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出版、短视频、数字音乐等四大国家级基地落户浙江;全省星罗棋布的文化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园区等也纷纷蓄积出强大的动能,文化企业数量稳居全国前列。
如今,浙江文化产业实现了从“千亿级”向“万亿级”跨越。2022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145亿元,是2002年的22.5倍,一幅量质齐高的文化事业发展图景照亮全域。
以文惠民:丰盈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凤桥村村民朱琳珍的两个小孙子最喜欢窝在书架旁的沙发上读绘本、看漫画。“这里环境好、书也多,孩子们都很喜欢。”朱琳珍说。依托嘉兴市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嘉兴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最基层,仅凤桥村一个“村级”的基层书房,每年就要举办上百场的文化活动。
智慧书房、城市驿站、文化客厅……一大批文化惠民服务设施,带来了更高的幸福指数。以前,浙江百姓不会想到,走出家门15分钟就有一个品质文化生活圈。如今,通过城乡公共文化产品“超市式”供给、“菜单化”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触手可及”。
目前,浙江全省累计建成5万余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和农村文化礼堂,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也开门迎客。丰富的精神文化供给,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标配”。
以文化为纽带促进民心相通,基层活力被不断激活。原木色的桌椅、崭新的电脑、充足的采光……“刷脸”走进嘉兴市凤桥村中心的嘉兴市图书馆洪合镇凤桥村分馆·智慧书房,仿佛走进了一家“网红”咖啡店。
在嘉兴市海盐县澉浦镇六里村朱家门,旧墙上的古埠彩绘与河岸延绵的风景融为一体,勾勒出“世外桃源”的恬静。2020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白地来到村里生活和创作,并把诗歌的魅力带回了乡土。她精心装扮的书房,24小时向周边居民及游客开放。
作为浙江公布的首批“艺术乡建”示范村之一,六里村朱家门选配了25名“文艺村长”开展驻村服务,用文艺方式激活乡村资源。行走在这里的乡间小路,常常抬眼可见外表质朴的村民在陇上阡陌写意乡村图景、在田间地头歌唱幸福生活,农民画家、乡村作家、村嫂摄影队员成了他们的新身份。
“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古韵文化焕发新光彩,同样丰盈着百姓的精神家园。
沿着浙东运河走进绍兴,“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的景致令人流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段,浙东运河凝结着古代人民的杰出创造,亦是流动的文化。2020年4月,《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发布。由此,“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大运河沿线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建设火热推进。
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西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启动实施,四条诗路文化带串珠成链……“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浙江山水历史人文的魅力正不断转化发展,引领迈向精神富有的社会风尚。
以文铸魂:探索现代文明思想标杆
去年7月,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大麻镇,一名两岁女童从6楼坠下。一片惊呼声中,“90后”沈东和陆晓婷飞奔上前,抱住了这个小生命;今年6月,外卖小哥彭清林从12米高的杭州钱塘江西兴大桥上一跃而下,救起一名轻生女子……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人富而仁义附焉。
从“最美现象”到“最美风景”,一场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正在之江大地开展。从诚信文化普及到理想信念教育,让“务实、守信、崇学、向善”成为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追求。
截至目前,浙江涌现出“时代楷模”5例、全国道德模范18人、“中国好人”536例。全国文明城市数量从2005年的1个增加到目前的27个,成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设区市“满堂红”的省份。
连点成线,接线成面,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衢州“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丽水市的“好人一条街”使各类“最美人物”走上街头,用“最美”点亮城市;金华创新推出“好家风信用贷”,将无形的信义转化为有形的价值资产。
在浙江,精神的力量似水波相推,如薪火相传。
102年前,就是一群平均年龄在28岁的热血青年,在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上召开了党的一大,从此开启了一个百年大党的世纪航程。
从南湖起航,“红船精神”深深扎根10万多平方公里的之江大地,与浙江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实践相结合,生发出了浙江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蚂蚁岛精神、海霞精神等一系列的精神形态。
点亮精神的灯塔,近年来,浙江体系化构建以“红船精神”为核心的红色精神谱系,举办“红船论坛”、出版“红船精神”系列图书,更加深入、更为广泛地开展红船精神研究、阐释、宣传,推动“红船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构筑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浙江的精神之源。(记者唐弢段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