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媒体: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年轻人缘何热衷上夜校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年轻人缘何热衷上夜校

“下班干吗去?”“走,一起上夜校。”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多地年轻人共同开启了“夜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上夜校。

从舞蹈声乐、非遗手作、美妆健身,到红酒评鉴、Vlog拍摄、桥牌技巧……五花八门的“潮课”、高性价比的学费、颇有水准的教师,让夜校这个原本自带年代感的概念频频爆火出圈。在夜幕落下、华灯初上的城市一隅,人们的学习热情被激活,难得的休闲时光也被点亮。

想当年,夜校曾是无数年轻人扫盲、培训的共同回忆。现如今,从非遗技艺到传统手艺,从运动健康到生活美学,夜校已经成为年轻人舒缓压力、陶冶情操的一片净土。青年夜校的华丽翻新,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且让我们一探究竟——

浙江玉环龙溪镇小密溪村共富夜校里,村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面点小吃制作技能。詹智摄/光明图片

浙江玉环龙溪镇小密溪村共富夜校里,村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面点小吃制作技能。詹智摄/光明图片

撕掉标签,做不一样的自己

夜校究竟有多火爆?

某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相关帖子评价数同比增长226%。在一些社交应用中,“青年夜校”相关话题更是不断登上热搜,热度比往年翻倍增长。

今年9月份,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报名还出现了这样的景象:65万人同时在线抢课,143个教学点位、382门课程的9117个线下上课名额在半小时内被一抢而光,大多数课程名额一分钟内就被“秒杀”,网友直呼“梦回大学抢课”“比假期抢车票还难”。

有人这样形容,青年夜校是成年人的“少年宫”。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呈现出“两头热、中间冷”的整体态势。与少儿教育和老年大学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青年艺术教育的大片空白。

“青年对夜校的关注和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年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很大,但是有限的时间和高成本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需求。”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副主任欧小媛表示,“强化夜校的公益属性,就是为了帮助青年以低成本获得种类丰富的课程服务。”

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内,夜校学生在学习花式篮球技巧。光明图片

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内,夜校学生在学习花式篮球技巧。光明图片

“创办之初,上海夜校的教学门类较为传统,如今已经拓展到了生活时尚类。今年秋季班,上海夜校还与上海市残联合作,首次开设了手语课。”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介绍。在他看来,课程设置的新颖和高性价比,都是让夜校广受年轻人欢迎的重要优势。“7年来,上海夜校的学费一直都是500元12次课,单次课程的价格低至40多元,让人很难不心动。”

此外,授课时间与工作时间“错峰”,授课地点方便到达,也让夜校对年轻人格外友好。在广州青年文化夜校,18岁至45岁的在穗青年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种类丰富的文化课程。课程时间也考虑到年轻人工作和通勤的实际,基本固定在每周五19时30分至21时,频次则按照每周一节来安排。

“在课程的选择上,前期我们主要通过问卷调研方式了解青年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同时密切关注青年经常浏览的社交平台来获取青年感兴趣的内容、话题信息,再结合项目功能定位来设置夜校课程。”欧小媛说,“通过充分调研,我们根据青年反馈的需求不断对课程进行动态调整,最大限度回应青年呼声。”

归根结底,近期夜校的火爆,像是中青年艺术教育需求的一场集中喷发。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撕掉标签,在生活的忙碌之余“喘一口气”,去拥抱不一样的自己、解锁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浙江湖州,教师(左一)在车间内开展夜校培训。周洪峰摄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浙江湖州,教师(左一)在车间内开展夜校培训。周洪峰摄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学无止境,引领社会风潮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终身学习是个体发展的动力源泉,如浪潮澎湃翻涌,从未停息。夜校的出现,便是这滚滚浪潮上的一叶方舟,承载着无数年轻人的求学之心越行越远。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张华军看来,青年夜校的出现,正契合了广大青年充实内心、提升自我、追求梦想的精神需要,是他们主动通过自我提升来寻求自我个性解放,寻求学习共同体、生活共同体的表现,更是我国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

“夜校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空间,实际上承担着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为民众提供持续学习的资源和空间,传播健康、积极向上的知识和文化。”在张华军看来,通过夜校的学习,年轻人不仅能习得新的技能、保持竞争优势,更能丰富业余生活、充盈精神世界,激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夜校不仅为社会民众提供多元、高质量的学习平台,更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可持续发展路径。”

广州青年文化夜校街舞进阶课的学员小燕,便是通过夜校“圆梦”的年轻人之一。回想起自己与街舞的故事,小燕感慨不已。“从小我就爱跳舞,常常在家里关起房门翩翩起舞。然而,因为圆圆的身材,加上性格偏内向,我没有勇气在人前展示舞姿,自然也没跟家里说过要学舞蹈。”小燕回忆说,舞蹈梦就像一颗没有发芽的小种子,一直被她深深地埋在心里,直到与夜校“相遇”。

“从广州青宫公众号上看到夜校的消息,深埋在心里的那颗小种子突然之间被唤醒了,内心有个声音:‘我要报名,我想学跳舞。’”加入夜校舞蹈班后,小燕从一开始的四肢不协调,到“一节课能跟着音乐连贯跳二十来秒”,她逐渐体会到了跳舞带来的酣畅淋漓,“我感到身体和心理的‘封印’被解除了,跳舞的自己真的太酷了”。

对小燕而言,参加夜校的意义远远大于学习跳舞这项技艺本身。“我今年刚转换职业‘跑道’,从事自由职业,经常感受到生活节奏和经济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很多时间都是居家工作或是照顾家庭,有种莫可名状的焦虑感。”小燕说,“夜校圆了我的舞蹈梦,也给了我一段放松身心的宝贵时光,让我可以和同学们聊天放松、互相鼓励。”

张华军认为,正是“非学历化”特征促成了夜校的“去功利化”导向,让广大学员可以摒弃传统学业表现带来的焦虑,更多享受学习过程本身。

“这实际上是在‘高效率文化’‘优绩文化’的日常工作生活之外,开辟了一个没有‘内卷’和‘内耗’的心理空间。这个新的心理空间,为青年人自我调适、自我疗愈、自我和解、自我突破、自我成长,带来新的契机和可能。”张华军说,“一些例如桥牌等社交性强、娱乐性强的课程,能让年轻人在下班之后有休闲娱乐放松的去处,给高压工作下紧绷的神经‘放个假’。”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学员在练习舞蹈。新华社发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学员在练习舞蹈。新华社发

齐心协力,方能越办越好

青年夜校的“多地开花”,不仅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完善知识体系、丰富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彰显着各地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艺术资源“沉下去”的不懈努力。

在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上,老师(左一)在指导学员画国画。新华社发

在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上,老师(左一)在指导学员画国画。新华社发

在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任教老师大多为该领域有口皆碑的老艺术家、老工匠,例如,桥牌课的老师是中国桥牌协会三星终身大师陆凯,京剧课的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王玉兰,江南点心制作的老师是五星级酒店大厨仲军,而其他一些手艺课甚至请来了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多的机构愿意跟夜校合作,为学生们带来优质的教育资源,老师们也能通过上课扩大影响力。”吴鹏宏坦言。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随着《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落实,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看来,“夜校热”的背后,是中国城市文化服务与社区教育创新的不断突破,更是各地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可达性和实用性的具象体现。

“当下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新技术、新概念、新业态不断涌现。从根本上讲,夜校能够帮助广大青年更新系统认知、优化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是学历教育之外满足广大青年学习需求的重要渠道。从这个视角来看,夜校的实践和探索,也给优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带来许多有益启示。”李立国表示,“在未来文化建设中,应更加着眼于优质教育资源与配套文化服务的下沉,满足各类人群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进一步激活人才发展活力,让每个人都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李立国认为,夜校要长长久久、越来越好地办下去,离不开多方协同、共同发力。“面对这样一股‘夜校热’,社会各界应当给予足够的支持,确保夜校对人们来说不只是‘一时新鲜’,而是能做到‘长久陪伴’。”李立国说,“通过打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各个环节,形成政府统筹、教育牵头、社会参与的全民终身学习机制,充分发挥高等学府、群团组织、社会团体在跨领域资源整合与人员组织方面的积极作用,让优质公共文化资源惠及更多人。”

面对未来,欧小媛充满信心。“目前,我们在链接整合社会力量、社会资源上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还不能百分百满足青年对‘体验式’‘互动式’学习的所有需求。”欧小媛表示,“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信息化、数字化科技的不断应用,夜校一定能进一步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增强服务供给能力,提升资源利用质效,进而精准聚焦青年的需求,源源不断地为广大青年奉上精彩的文化大餐,让青年的眼界更开阔、生活更美好。”

在安徽六安经济开发区“巾帼夜校”课堂上,参训学员在老师(左一)的指导下学习直播带货知识。田凯平摄/光明图片

在安徽六安经济开发区“巾帼夜校”课堂上,参训学员在老师(左一)的指导下学习直播带货知识。田凯平摄/光明图片

[专家学思]

夜校出圈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

当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忙碌一天的人们告别白天的快节奏生活,开启属于自己的夜生活模式。很长时间以来,影院、网咖、商场等是年轻人夜间消费的场所。而近期,夜校逐渐成为新风尚,引发了社会热议。

利用夜晚时间到学校上课的夜校,与全日制脱产学习相对,是一种业余学习,主要为想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人员开办。夜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颇为流行。而今天的夜校,虽然不再专注于学历提升,但依然保留了过去的学习形式,特别是开设了众多与时俱进的课程,可以填补个人在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短板。区别于之前的夜校潮,这届年轻人热衷的夜校课程更加丰富多元,从非遗技艺到传统手艺,从运动健康到生活美学,应有尽有。比如,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办的夜校中,有iPad绘画、Vlog拍摄、手语等课程;重庆江北区合作村青年国际社区的夜校,则有摄影、视频制作等课程。这些内容在学校教育中较少涉及,而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又时常遇到。怎样扫除这些知识技能盲区、克服本领焦虑、提高工作效率,成为年轻人亟待解决的问题。开设了相关课程的夜校,正好成为他们学习“充电”的最佳选择。“白天工作,晚上学艺”的模式,“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状态,正是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生动场景。

在一些艺术夜校的报名界面可以看到,夜校课程可谓“物美价廉”。例如,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课程,几乎都是500元12节课,每节课90分钟。而且授课的老师有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艺术院团专业教师等,性价比很高。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够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到优质的美育资源,出现“一课难求”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夜校也是年轻人充实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随着电子信息设备的大规模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0.8亿人,短视频用户规模10.26亿人,用户使用率达95.2%。此外,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29.1小时,较2022年12月提升了2.4个小时,“机不离手,眼不离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研究表明,沉迷网络会导致社交时间、社交规模、社区参与度下降,随之而来的还有孤独程度与抑郁程度的提高,这便是“社交网络悖论”。而在夜校,大家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因为选择同样的课程聚在了一起,情趣相近、意气相投。因此不少年轻人感慨,忙碌了一天之后,夜校让他们体会到了内心的温暖。除此以外,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难免会带来焦虑感,人们迫切需要一些能让心灵沉淀下来的事情,在夜校学艺或许就是一个有效方式。

从夜校开设的课程中,可以看出年轻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在重庆的一所青年夜校中,需求最多的是烘焙课和化妆课;在河南洛阳的一所艺术夜校中,剪纸、插花、茶艺、民谣、葫芦丝等课程颇受市民欢迎。这些课程满足了年轻人的个人兴趣爱好,帮助一些人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为生活增添了色彩和乐趣。夜校的火热,折射出年轻人旺盛的文化生活需求,更反映出他们终身学习、自我提升的生活理念和态度。夜校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各种教育资源、要素的多元整合,满足了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学需求。

当然,在夜校出圈的背后,一些问题也亟须关注。在开班授课上,如何保证授课质量和内容品质,让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在教学环境上,如何保证位置便民、环境优良,尽可能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收费标准上,如何保证公开透明、亲民合理等,让大众都能够平等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此外,现在还有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在满足城市青年上夜校的同时,也应该大力关注乡村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夜校课程,做到城乡统筹、一体推进。同时,夜校自身也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融合发展,形成科学系统的体制机制,推动“夜校热”持续下去。

夜校火爆的背后,也体现出大众对于更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旺盛需求。因此,政府部门要搭建好平台,让各类主体都能成为艺术课程多样化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使丰富的都市资源“沉下去”,转化成可为市民群众所用的美育资源,从而服务教育强国战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借助这一宝贵契机,让“夜校热”成为新常态,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自信、文明水平、艺术修养。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把“夜者日之余”充分利用好,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也是不负韶华,不负青春。

(作者:刘齐,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琰SN225

清风 | 尽小者大 慎微者著 方圆谈 | 为民应持纯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