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杜玉珍:坚守梨园情怀 传承戏曲艺术

杜玉珍给济宁市山东梆子传承基地的学生们上课。

杜玉珍给济宁市山东梆子传承基地的学生们上课。

全国人大代表杜玉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梆子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国家一级演员。几十年来,她坚守梨园情怀,一直致力于山东梆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杜玉珍认为,山东梆子作为宝贵的非遗文化项目,只有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彰显艺术魅力,让一代代人欣赏它、热爱它,才能不断拓宽其传承的艺术空间,使这项艺术充满活力。

“传统戏曲贵在接地气、泥土味浓,只有深耕细作,不断创新,山东梆子才会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杜玉珍深入田间地头,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用心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山东梆子剧目。其间,杜玉珍参与创作并演唱的多首山东梆子版本的歌曲,好评如潮。

在杜玉珍的倡导引领下,济宁的部分公园和社区常年聚集着打鼓唱戏的老年艺术团队,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在济宁,这样大大小小的团队有20多个,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心心艺术团。杜玉珍受聘担任艺术团艺术总监,经常和票友们聚集在一起唱戏、说戏,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喜爱山东梆子艺术。

杜玉珍认为,推进山东梆子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培养本剧种的表演人才,还需要培养年轻观众的认同感与欣赏力。为此,她经常带领演出团队走进社区,扩大山东梆子艺术的影响力。近年来,杜玉珍所在的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坚持送戏下乡,每年在基层演出200余场。她们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以激发年轻人对戏曲的热情,为山东梆子艺术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传承中创新,传统戏曲才会有生命力。”杜玉珍说。她经常拜访山东梆子的老艺术家,和他们交流,汲取经验。和前辈艺术家们的交流使杜玉珍获得了许多创作灵感,她积极创作排演新剧目,助推山东梆子艺术传承创新。

努力付出总有收获。杜玉珍参演的新编山东梆子《家有贤媳》代表山东省参加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节,入围国家“群星奖”;她主演的山东梆子大型舞台历史剧《孟母》,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并在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中获得优秀剧目奖,杜玉珍获得优秀演员奖。

“促进山东梆子艺术持续繁荣,还应培养山东梆子艺术的中坚力量。”杜玉珍认为,为破解山东梆子艺术在传承发展上的人才断层及人员流失问题,亟须加大后备戏曲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剧种发展和艺术传承上,更需要老中青三代从业人员的齐心协力,发挥好代表性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

在杜玉珍的推动下,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联合山东青岛艺术学校成立济宁市山东梆子传承基地,杜玉珍受聘担任戏校资深教师。她每周定时上课,讲授唱腔与技法。如今,基地有近20名学生崭露头角,杜玉珍带学生们相继排演了《三省庄》《打金枝》《老羊山》《铡美案》等山东梆子传统剧目,广受好评。

“我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创作出更多反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优秀作品,为山东梆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出一份力。”杜玉珍最后说。

[版面编辑:白鸥]

相关阅读:
山东莘县:检察公益诉讼助力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获代表赞誉 甘肃兰州安宁:邀请人民监督员监督办案 强化一体化综合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