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对话抗美援朝时空,记录伟大时代

对话抗美援朝时空,记录伟大时代

摄影部卢烨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来自摄影部的卢烨。

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三年前在灯火辉煌的人民殿堂,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佩戴它的志愿军老战士。也是第一次接受这来自70年前的岁月洗礼,历史的记忆从此在我脑中变得鲜亮。

今年的7月27日,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我们以祖国和人民的名义去铭记。而连续多年的抗美援朝报道,让我宛若走进一条时光隧道,带我来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感受那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与荣光。我的故事,从三张照片说起。

一、祖国与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张照片,是志愿军老战士金毓影的日记本,上面记录着她在朝鲜的日子,中间的书签正是由在朝鲜摘取的枫叶制成。打开日记本,我们可以赫然看到上面她对自己的提问“你为什么入朝参战?”,后面紧跟着她自己的回答,“为了停战后,能够尽情的欣赏大自然”“为了停战后,能够在阳光下泰然地读书”“为了在办公室里安静地写日记”。我们很难去想象在朝鲜时,金毓影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迎着炮弹声写下这一笔笔朴实的向往。她的心声,都为了后人“只道是寻常”的点点滴滴。

在她的日记中,清晰着记录着战斗的细节“我军所向,敌人无不披靡。7月2日的捷报,石岘洞北山的反复争夺战中,我部歼敌3300余名,击落敌机6架,击伤敌机13架。”这里详细记录着志愿军战士的强烈愿望——为祖国打败帝国主义侵略者!

经历过朝鲜战场的老战士,回国后都无比热爱着这片土地,他们热爱着自己为之奋斗的生活。如今年近九旬的金毓影说:看过朝鲜被炮弹轰过的样子,更感到祖国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二、他们不畏艰苦,始终乐观

这张照片,是老战士黄福春。

87岁的黄福春如今精神矍铄,面对镜头,回忆起当年的岁月,依旧神采飞扬。他说只要听到“雄赳赳、气昂昂”这几个字,心跳就会加快。

曾是志愿军医护人员的黄老打开自己珍藏的相册,指着上面一位战友说:“他被送到我这里的时候,肺部被感染了,是我把痰吸出来。”

70年前,黄老在鸭绿江畔搬运伤员,守护战士的生命线,这种不畏艰苦始终乐观的精神在黄老身上传递了70年。

黄福春一直有个心愿:重新穿上军装,和爱人补拍一组结婚照,弥补当年因条件限制造成的遗憾。

拍摄当天,黄福春穿上军装,爱人也换上旗袍。面对镜头,两位老人从容地笑着,黄老还一脸自豪地问老伴:“我今天穿着军装帅不帅?”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高兴得哼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这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为之动容。

三、他们奉献出自己的全部

这一张照片,是志愿军老战士张珂森。

在谈到他参军被拒绝三次的经历,张珂森回忆道:“领导觉得我岁数小,枪都拿不稳。我连续报名了三次,他才觉得我真有点那个意思”,眼神中的神态,正是他1950年的样子。

在朝鲜战场上,张珂森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面对死亡,他坚定的说,“中国志愿军不怕死,每个人都是邱少云、黄继光。就算我牺牲了,也是应该。没有国,哪有家?”

如今已在中铁四局退休的张老心里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能乘坐一次高铁,感受那铁轨上奔驰的中国速度。张珂森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可以生活得这样幸福。他从心里为祖国的发展和成就欣慰、快活。他说,我从前坐的都是慢车,如果身体好一点,是真想坐上高铁去感受一下。如今,山河无恙,国富军强,正是他如愿的眺望。

70年岁月流淌,英雄赞歌,荡气回肠。与老战士们的每次交谈,都是对共和国历史的致敬。每一次,我都会试着询问老英雄们,能否再唱一次志愿军军歌,当雄赳赳气昂昂的战歌在耳边荡漾,我看到他们的身姿再次挺拔,90岁的他们眼中全是自己20岁的模样。

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不会随时间而流逝。“我们记得,你就活着”,这如今成了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们的心声。是的,不仅你们记得,我们都记得。天地英雄气,江河万古流。抗美援朝的英雄赞歌,总有后来人传唱。

1950年,一群年轻人雄赳赳、气昂昂从丹东出发,跨过鸭绿江;如今历经世纪风雨仍矢志不渝的他们,跨越时空,仍然高举双臂,感染着新时代的年轻人。这些历史坐标,见证了民族的初心与使命。他们挺起了民族脊梁,我忍不住与他们同频共振!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透过镜头,我们用理想信念去讲述共和国历史;通过镜头,我们激荡起自己的爱国之情,肩负起自己作为青年一代的担当;通过镜头,我们对话时空,凝聚起人民的信仰与历史的力量!

相关阅读:
平安中国背后的担当与坚守 在伊朗,记录两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