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唐山丰南:万亩稻浪迎丰年

来源:河北省政府网站

(记者宋建军)金色稻田美如画卷,稻穗飘香迎接丰年。在唐山市丰南区西葛镇越支六村,大片金黄的水稻已经进入收获期。种水稻近30年的“老把式”冯双来每天都会穿梭在稻田里,查看水稻的长势,也盘算着哪天开始收割。

“你看这稻穗,多大!颗粒也饱满,今年长势不错,预计亩产能达到1600多斤。”冯双来拔起一株稻穗,满眼都是丰收的喜悦。

西葛镇有原生态湿地5万余亩,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这里地处东经119度、北纬39度,是水稻的黄金种植带,产出的大米色泽清白、口感筋道、香味独特。

“人勤地不懒,要抓好拔节、灌浆、病害防治这个几个关键点,管理得跟上,这收成绝对错不了!”谈起种植经验,冯双来说得头头是道。

今年,冯双来种了800多亩水稻,平时管护就靠两个人,整个管护过程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冯双来说:“多上几台收割机,也就一周吧,就能‘颗粒归仓’啦!除去开支,今年的纯收入预计能有50多万元。”

除了忙碌在田间的稻农,眼下,稻米加工厂也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节。

在位于西葛镇的唐山丰源香粮油有限公司,金黄的稻谷已经堆成了山。“今年稻谷的质量非常好,都是金黄色,而且籽粒饱满,成熟度非常好。”公司负责人李惠新捧起一捧稻谷,向记者展示着。

为了保证大米的品质,这里收购的稻谷要经过严格的检测才能入库,包括稻米外观、出米率、含水量等。而这只是实现标准化生产的一小步。

目前,公司采用“合作社+技术管理单位+基地+农户+订单”的模式,与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在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采用溯源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的标准化管理,实现了优质大米生产的标准化。全溯源的管理模式,也帮助本地水稻实现了品种提升、品质提高、品牌打造。

“包括土壤化验、水质化验、肥料配方等,我们会随时与社员沟通,跟踪水稻的全程管理,长出来的粮食都是标准的。”李惠新介绍。

去年7月,“丰南大米”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获准注册,为农业发展增添了一张靓丽的“新名片”。“丰南大米”以西葛镇水泊稻田优质稻谷为原料,不仅促进了当地农民增产增收,也带动了区域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的提升。

作为“丰南大米”的品牌代表,今年“丰源香”大米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目前产品销往全国15个省会城市及60多个大中城市,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丰南的土地好,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产出的大米好。咱们保证大米的品质,保证口感,这品牌自然而然就叫响了,希望更多的人都能吃上丰南大米!”李惠新说。

相关阅读:
我省部分地区提前启动供暖 邢台发布全国首个数字营商环境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