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神舟十六号”明日返航 返回前将首次为中国空间站以地球为背景拍全貌照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消息,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10月29日进行了交接仪式,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将于10月31日乘坐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10月29日,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钥匙

▲10月29日,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钥匙

今年5月30日,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十六”乘组奔赴苍穹。

随着“神十七”乘组的到来,“神十六”乘组也将踏上归程。在轨工作生活5个月期间,“神十六”乘组完成了哪些工作任务?此次“神十六”乘组返航又有哪些不同?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

专家预测:

桂海潮或不戴眼镜返航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9日,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截至目前,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

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据介绍,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是中国空间站完成建造,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个乘组。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的3人中,有两位高校教授,可谓名副其实的“教授乘组”。据介绍,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来自航天员大队,他曾任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副教授,飞行任务中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而飞行乘组中首次加入的载荷专家,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桂海潮担任,他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神舟十六号”明日返航 返回前将首次为中国空间站以地球为背景拍全貌照

▲9月13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景海鹏(中)、朱杨柱(右)、桂海潮(左)在太空向观众致意(视频截图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据视觉中国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不仅对神舟十六号“教授乘组”的科研成果充满期待,也对戴眼镜上太空的桂海潮返航过程中是否戴眼镜十分关注。

“返航过程中舱内会产生剧烈震动,并伴随过载,穿着舱内航天服的桂海潮如果戴眼镜,磕碰到面窗会产生危险。他在返回过程中应该不戴眼镜。”杨宇光这样说。

关于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空间科学实(试)验取得的最新进展,10月25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神舟十六号飞行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在航天员与地面科技人员密切配合下,空间应用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共开展了70项航天医学、生命生态、生物技术、材料科学、流体物理、流体力学、航天技术等空间实(试)验和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获取了大量实验数据,还有一些实验样品将随神舟十六号飞船下行,部分项目已取得阶段性应用成果,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的综合效益正在逐步显现。此次任务期间,他们还圆满完成了一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一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多次载荷出舱、配合完成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分离撤离等工作。

▲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中新社记者易海菲摄)据视觉中国

▲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中新社记者易海菲摄)据视觉中国

“特别要说的是,受限于微重力环境和空间站容积,物资管理这一在地面看似平常的工作成为日益凸显的新难题。”林西强介绍,为此,神舟十六号乘组与地面密切协同,针对性地制定了在轨物资管理减容增效方案,在指令长景海鹏带领下,累计转移物资约850次,反馈物资整理信息135条,全面完成空间站在轨物资盘点和整理工作,使空间站物资存放状态、信息管理等焕然一新,为后续空间站在轨物资管理树立了标杆。

返回前将首次为中国空间站

拍摄以地球为背景的全貌照

“神舟十六号”明日返航 返回前将首次为中国空间站以地球为背景拍全貌照

▲7月20日9时40分,经过约8小时出舱活动,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视频截图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据视觉中国

据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前,还将视光照条件由航天员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拍摄空间站组合体,将有望在轨首次获取以地球为背景的空间站组合体全貌图像,这将是第一张反映空间站全构型的“工作照”。

杨宇光介绍,此前无论是神舟载人飞船、还是天舟货运飞船从空间站撤离,都有固定的路线。

“这个路线上可以看到中国空间站很近的景象,也是很震撼的,但是不会看到全貌。”杨宇光说,此次神舟十六号返回舱与中国空间站分离后,先对空间站进行绕飞,可以从各个角度观察拍摄中国空间站全貌,这是以往没有过的。

落地后将进行重力再适应

分3阶段进行恢复

神舟十六号乘组在结束5个月太空“出差”返回地球后,他们的身体机能如何恢复?

杨宇光介绍,航天员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生活5个月之久,会出现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和立位耐力差等问题。在与空间站分离到返回地面的过程中,航天员最大要经历3到4个G(重力加速度)的过载,对身体各器官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航天员着陆后,需要进行重力再适应及一系列恢复。

杨宇光表示,航天员返回地面后,恢复通常分为3个阶段。首先进行医学隔离,适应地面重力、提高心血管系统和支持运动器官的能力,同时进行平衡、步行等训练。在此期间,航天员与外界基本隔绝。隔离期结束后进行医学疗养,继续恢复健康的同时,要适当增加运动量,进一步增强体质,加强生理机能储备,可逐渐增加活动量。此后进行恢复疗养,逐步展开各项日常训练,航天员各项生理参数恢复到飞行前的状态。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张炎良

编辑彭疆责编邓旆光

责任编辑:崔理斯

相关阅读:
环球时报社评:香山论坛的这个信息刷屏,值得外界仔细体会 一城麻辣 全球飘香——火锅产业新趋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