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丨后来居上的“菏泽突破”——黄河入鲁第一市高质量发展观察

新华社济南10月26日电题:后来居上的“菏泽突破”——黄河入鲁第一市高质量发展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阳

圆满完成170多万人的脱贫攻坚和14.6万群众的黄河滩区迁建任务,高质量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领跑全省……

近年来,山东菏泽市围绕“后来居上”目标,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和新一轮“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等机遇,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黄河入鲁第一市正在蝶变。

重点产业积攒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走进位于菏泽鲁西新区的现代医药港,生产车间工人作业紧张忙碌,服务大厅业务办理便捷有序,随处可以感受到企业创新的“脉搏”和产业发展的气息。

“我们改变过去重资产、拼政策的传统模式,用‘市场’理念运作园区,用‘离岸’理念在北京、上海等地建设创新平台,用‘整合’理念在上海、广州等地建立‘人才库’,打造全产业链生态体系。”菏泽鲁西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体信说。

在菏泽了未元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工作人员在抗生素生产线值守。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近年来,菏泽市生物医药产业呈聚变式增长,2019年至2021年菏泽市规上企业产值年均增长30%、实现三年翻番,2022年达到833亿元。

除了生物医药,高端化工也成长为当地核心产业。劲海化工、旭阳化工等企业的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东明石化30万吨UPC科技示范工程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引领区域、辐射周边的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不仅要强筋壮骨,更要造血生肌。牡丹和电商是菏泽产业融合发展的两张亮丽名片。牡丹产业从单纯观赏转型升级,目前共有加工产品11大类、260多种,2022年牡丹产业总产值达102亿元。而在电商产业的“前沿阵地”曹县,经营多年的汉服产业今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富民增收之效点燃“归雁经济”,返乡创业成为新潮流。

“菏泽历史十分悠久,但曾因交通闭塞、黄河泛滥等制约,经济长期欠发达。近年来,随着菏泽推进重点产业突破,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逐渐显现出后发优势,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年前三季度,菏泽地方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山东第一,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菏泽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生态保护助力“黄河滩”变“幸福滩”

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市,菏泽境内的黄河蜿蜒185公里。在曹县,为了让黄河故道古村面貌一新,当地近年来结合黄河故道自然资源禀赋,深挖文化底蕴,不断治理生态环境,发展特色文化旅游项目。

曹县魏湾镇党委副书记张健说:“我们多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乡村产业发展、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强落实、补短板,打造‘醉美魏湾’品牌,取得一定成效。如今的魏湾镇,家家户户推窗见绿,故道古村焕发新颜。”

在成武文亭湖畔,“水上公交”的标识牌很是醒目,人们乘船可环游整个县城,也能中途下船上岸游览“郜城水街”“相马湾商业街”。湖中心的鸟岛上,大苍鹭、夜鹭、池鹭、白鹭、琵琶鹭、牛背鹭等十几种鸟类上千只鸟儿在这里繁衍生息,它们见证了菏泽黄河生态保护的变迁。

放眼菏泽沿黄和沿黄河故道县区,名人古迹、水工、康养、民俗、农耕、红色、生态等文旅资源正在被大力挖掘,以农业研学、农耕农事休闲、民俗文化体验等为主的黄河风情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正在形成。

这是菏泽市郓城县张营街道乡村振兴示范园景色。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菏泽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推进讲好“黄河故事”和讲好“牡丹故事”有效衔接,进而融合为“菏泽故事”,既让黄河滩区有产业可发展,又让黄河滩区有文化可传承,逐步实现“黄河滩”变为“幸福滩”。

增进民生福祉让“短板”补齐增强

村民聂元记几年前想都不敢想能住进窗明几净的二层小楼,房内装潢、家具、供暖、供排水等与城市家庭别无二致。他所在的东明县沙窝镇尚庄新村地处黄河滩区,距离黄河不到3公里。

因为频繁被淹,以往黄河滩区房子不断重复着“淹没—倒塌—重建—淹没”的轮回。滩区群众把这个过程概括为“三三宿命”: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

这是菏泽市鄄城县六合社区,这里配套了幼儿园、小学和社区卫生室等民生设施。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2017年起,山东省开始黄河滩区人居环境改造,2021年迁建任务全面完成,60万山东黄河滩区群众喜迁新居,圆了期盼多年的安居梦。

在菏泽,以往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的民生事业如今迈上新台阶。据介绍,近年来,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年位居全省前列,成武县医共体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

同时,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牡丹机场正式通航,鲁南高铁开通运营,菏泽相继迈入“航空时代”“高铁时代”;菏宝、枣菏等高速菏泽段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里程翻番,实现“县县通”;洙水河、新万福河航道顺利通航;雄商高铁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菏泽正展现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菏泽还探索构建“大城管”治理格局,拓展“智慧+城市管理”应用,城市治理效能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跃升。

阅读下一篇:

相关阅读:
新华全媒+|世界顶尖杂技原来这么赞 青海首条穿越采油区公路正式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