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威尼斯惊魂夜》:惊魂还是不惊魂?

内心的讶异,不仅来自于未知,更来自实实在在的视觉冲击,在双重震撼下,观众肯定会被“吓”得不轻,寻找解答的欲望也必将加倍。悬疑片所呈现的是人与人的智慧、心理较量,寻求的是现实救赎。

近日,导演兼演员肯尼斯·布拉纳(简称肯导)又被骂了。这次,是因为电影《威尼斯惊魂夜》——由他执导并主演的“大侦探波洛”系列第三部。年逾花甲的肯导,心里还住着两个“孩子”:一个是顽童,另一个是迷弟。他一手托着超级英雄,一手托着超级侦探,乐此不疲地做着尝试。在出色执导了科幻动作片《雷神》、奇幻家庭片《灰姑娘》后,他开始锁定儿时即钟爱的阿加莎·克里斯蒂,自2017年开始,陆续推出了这一系列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惨案》。刚开始小有收获,后来口碑、票房一路下滑;到了这部《威尼斯惊魂夜》更是前所未有地“遇冷”,全球票房仅7000万,连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盛名也难以拯救影片的惨淡人气。

在大多数人致力于打造流行IP、社会派渐成推理主流的今天,肯导却反其道而行,尝试到经典里“掘金”,发掘经典推理作品孕育新IP的可能性。这本身就有些冒险,更何况他在复苏经典的同时,更注重自我的个性表达。他的“大侦探波洛”系列,不只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波洛”,更是他所理解的、想塑造的“波洛”,甚至常常就是他自己;他讲述的探案故事,也不是“阿迷”们所熟知的那些,而是植入了他个人的理解、想法和演绎。

经典如《东方快车谋杀案》——这一部是肯导改动最少的,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被“挪移”到伊斯坦布尔,从而放大了人物之间国籍的、种族的差异,制造出更多冲突。而在《尼罗河惨案》中,则呈现了更加大胆的尝试,比如,放大了“三角恋情”部分,还给多位主要人物都安排了感情线,制造出剪不断、理还乱之感。这势必造成观众反响的褒贬不一,乃至两极分化,有人为其新意打高分,也有人高举原著“大旗”,表示无法接受。

而这些显然都不足以影响肯导孩子般的探索欲。这一次,他决定将步子迈得更大,选择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中相对边缘、声名不显的一部——《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理由是,熟悉的人更少,可供发挥的空间更大。于是,便有了《威尼斯惊魂夜》。看过电影且熟悉原著的人会发现:不能说电影如何尊重原著,只能说二者“毫无关系”。除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依然放在万圣节前夜、个别人物的姓名沿用了原著外,凶案本身、被害人、人物关系、探案过程、犯罪动机等等,都是全新的。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后,波洛决意退休,不想在万圣节前夜,突然接到好友、侦探小说家奥利弗夫人的邀请,去参加一个通灵仪式。仪式在一栋充满恐怖传说的古宅里举行,却意外揭开一起可能的谋杀案。随着更多人的被害,案情真相变得扑朔迷离,波洛不得已重操旧业、找出真凶。观众不但能看到一部完全不同于原著的影片,而且能欣赏一部另类的悬疑电影。肯导不止在故事中注入了不同,在悬疑片的类型、架构与样式上,也做了别出心裁的尝试。

人们可能从未看过像这样的悬疑片。通过类型融合,《威尼斯惊魂夜》给出了许多意想不到。最令人想不到的,要数惊悚元素的“植入”。通常的悬疑片,虽然也制造恐怖氛围,但都基于现实元素,并最终将从现实中找出解答,就算过程有人装神弄鬼,都可落于犯罪动机和机巧设计。简言之,作恶的是人,不是鬼:悬疑片所呈现的是人与人的智慧、心理较量,寻求的是现实救赎。而在此片中,这种“预期”被动摇了。恐怖传说、灵异现象、幽灵闪现……在聚合了许多惊悚元素后,观众很难分辨何者为真、何者为假,而且就算有一部分可以归咎于“致幻剂”效果,有的依然难以解释。

这样的悬疑片,有耳目一新的效果。它充分放大了惊悚感,当充满水汽的威尼斯在暴风雨中摇曳、闪电下惊现了哥特式古堡,当天花板的吊灯猝然坠落、下水道的骷髅突然现形……内心的讶异,不仅来自未知,更来自实实在在的视觉冲击,在双重震撼下,观众肯定会被“吓”得不轻,寻找解答的欲望也必将加倍。而这样的悬疑片,也是令人费解的。因为影片自身在“人作恶”和“鬼作恶”之间摇摆不定,对于两种元素都不想割舍,逻辑上的自洽由此削弱。观众也将左右摇摆,很难生成确切判断,只能让情节“牵着鼻子走”,发现真相的快感也随之打折。

相信这次肯导定然“玩得很爽”,他终于冲破了束缚、释放了自己,也为拍摄阿加莎·克里斯蒂提供了新范式。但他的“释放”委实有些冒险,也留下了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为营造惊悚,影片放大了案发过程,对人物的遭遇予以详尽描写,却将波洛的探案、推理过程匆匆带过,结果也揭晓得十分潦草,这大大削弱了原著的优势。虽然此书并不十分著名,但其中波洛的细致走访、睿智交谈、缜密推理,皆可圈可点,它们正是“阿迷”热爱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理由。不仅如此,影片在削弱原著的同时,并未给出更好的故事,甚至凶手作案、被害者自戕的理由,都十分牵强,逻辑上漏洞百出、难以自洽,人物的“不得已”亦难引发共情——这些都使肯导“被骂”成为必然。

但肯导的尝试也并非一无是处。他用“三部曲”丰满了波洛的形象,让这位在小说里略显单薄、无趣的大侦探有了个性、情感、过往等更加深层的内在,从而变得生动可亲。在《威尼斯惊魂夜》中,以其决然退休开篇、重操旧业收尾,尤其是前后两场天台上的戏,同样的明媚日光下,主人公早已是不同的心境,睿智如波洛,亦在此次探案中收获了自己的成长、有了更丰满的人生解答,此处无疑是动人的。还有,这个故事改变了原著中小女孩因言致祸的设计,而将一对母女、一对父子畸形的爱嵌入其中,使其彼此映照、呼应,也更为深刻。

此外,肯导还试图通过这个故事,探讨战争对于人际关系、情感、信仰、家庭等的创伤。只是这些都没有说透,也许,他只是开了个头。对于今天到底该怎么讲悬疑故事,他还在探索之中。但愿他不要因为些许批评而止步,我期待看到更多不同。

相关阅读:
植物传奇 丝路争辉 【“监督一点通”一线传真】岳西:紧跟小事抓监督 照亮学生放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