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华先贤家风家教故事 | 王念孙 王引之

来源: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王念孙王引之:勖之以忠信示之以勿欺

王念孙(1744—1832),江苏高邮人,乾隆四十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陕西道御史、直隶永定河道等职。其子王引之(1766—1834),嘉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经筵讲官、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父子两人还都是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并称“高邮二王”。

王氏父子出身传统的书香门第,十分重视“立品节操”,在为官、治学、处世中率先垂范,通过书信、著作治家教子,弘扬家风。

在江苏省高邮市西南部有一条叫西后街的老街,老街中部有一座古朴的旧宅,以人品学问俱佳、为官治家皆善而享有盛名的高邮王氏一族曾居住于此。

王氏故居的门厅上方悬挂着“古训是式”的红底黄字匾额,而照壁上则刻有“戬穀”二字。“古训是式”是对学问的忠诚更是对家风的敬守,而“戬穀”意为“尽善”。从一入门,仿佛就可以亲聆王氏家族代代相传的教诲,它向后来人讲述着制节谨度、诗礼传家方可尽善尽美、家运绵长这一古今一贯的道理。

嘉庆四年三月,时任工部都水司主事的王念孙巡视淮安漕运。乾隆后期,淮安地区漕务问题层出不穷,官场贪贿成风,沿途大小官员为掩盖问题千方百计贿赂钦差。在面对巨大诱惑时,王念孙想起了祖父、父亲昔日的嘱托。

王氏一族是著名的书香门第,王念孙的祖父王曾禄曾勉励子孙,为官要为国家计长远,应“制节谨度,以身先之”,清简廉洁才能避免误入歧途。王念孙的父亲王安国也曾写信告诫他,为官要“生平淡泊,寡交通显”,“馈遗一无所受,燕会一无所与”,一定要将一个“廉”字守在心头。

自幼受清廉正直家风影响的王念孙,在到任时便作出了一项不为许多人所理解的选择:他轻舟简从,不乘驿船,自掏盘缠勘察漕务,从而避开了沿途奸吏干扰。身上钱财不够了,王念孙又修书一封到高邮老家,请夫人支持。他的夫人吴氏同样深明大义,变卖了一副金镯子,将所得银两都交给王念孙,助他完成使命。当年夏秋,王念孙将勘察结果上书朝廷,贪墨之徒肃然而恐,漕务旧弊得以有效解决。

王念孙的清廉、忠勇与正直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儿子王引之。嘉庆二十一年,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王引之受命前往福建复查一宗冤案。临行前,年逾古稀的王念孙修书告诫儿子:“汝当以廉洁自持,公平定案,毋稍瞻循,以仰副委任之重。”王引之到福建后,不惧威胁,拒绝利诱,不卑不亢,秉公办案,历经数月之后,案情终于水落石出,冤情得以昭雪,贪赃枉法者也受到了惩罚。

高邮王氏父子的另一重身份是大学问家。王念孙,王引之皆自幼精研经史,后来纵使公务繁忙,学术研究也终身不废,在训诂学领域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两人所著“高邮王氏四种”,立说谨严、博大精深,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学界更称父子二人为“一门绝学,两代宗师”。

特别令人称道的是,王氏父子做学问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极为严谨认真。王念孙注释《广雅》时,每日疏证三字,寒暑无间,十年才著成《广雅疏证》,后人称之为“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一字之证,博及万卷”。《读书杂志》82卷,王念孙前后花了二十多年光阴,从未间断,特别是从他67岁致仕到89岁逝世这二十多年间,不杂世事,一意著述,完全沉浸在学术研究中。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同样是训诂学方面的不朽之作,他遍搜九经、三传以及周、秦、西汉书中之虚字,凡百六十字,分字标目,共十卷。

一个人的治学风格与他的人格是密切相关的,严谨的学风往往与正直的人格共同养成。王念孙幼年时母亲去世,其父王安国将他带在身边,一边教他读十三经、《史记》和《资治通鉴》,一边“勖之以忠信,示之以勿欺”,勉励他为人要忠信,要敢于讲真话。王引之出生后,王念孙则将一部王安国手抄的《童蒙须知》放在他的床头,让他从小就诵读默念,朝夕不忘祖父嘱托,读书治学,修心进德。所谓“诗礼传家”即是如此,先辈的家风与古代的经典一同影响着家族中的后学,经典的指导与家训的劝诫相互交织,在先辈行为示范的表率作用下,形成巨大的道德力量,长久地激励、警醒着后人。

重磅!成都住房公积金贷款规定最新调整,住房套数认定发生变化 罗大美遇害案警方接报3日即破案:嫌犯原计划勒索十几万 后利欲熏心抢劫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