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发布《关于拟撤销“英语”等6个本科专业的公示》引发关注。公示称,根据教育部关于本科专业调整和撤销的要求,该校梳理并征求相关院系意见,拟将英语、传播学、考古学、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和环境科学等6个本科专业向教育部申请撤销备案。
中科大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之前很多专业已经处于事实停招的状态,现在进行一个程序化的操作,是学科优化设置的需要。资料显示,中科大英语和传播学专业已经停止招生数年,处于事实停摆状态。
高校专业的优化是未来重要趋势,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和观念的变化、产业的调整,不同专业和学科必然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基地,固然要坚持象牙塔对学术的追求,体现不功利的一面,但也不可一成不变,理应顺应社会需求和趋势进行调整优化。
教育部等五部门于今年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今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也就是说,高校专业设置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中,十年来撤销和停招的专业点近万个。这些动态调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因应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
过去这些年里,一些高校多少走入了专业设置的误区,基于提高学校排名等出发点,片面贪大求全。比如理工科高校为了变身“综合性大学”而扩充文科类专业,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些专业“热”起来了,就有众多高校一拥而上,不管师资力量如何,强行上马……这些做法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高校生态。每个专业的设置都不是一纸文件的事情,它多少会牺牲学校原有专业的教学质量,涉及师资调配、教学设施完善等,是一个连锁反应。它还破坏了理性的评价体系。众所周知,看专业比看学校更重要,即使强如清华北大,也并非所有专业都处于顶尖地位。许多听起来不太知名的高校,反而会在某个专业上拔尖,有极高的业内认可度。这种排名不但是高校水平的印证,也关乎日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量。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激烈的状态下,高校的贪大求全,不但会造成自身的“虚胖”,还会耽误学生的就业前途。
对高校专业进行优化,首先要让高校自身观念适应时代发展与客观规律。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来看,一流大学并非只有一个面相,而是始终呈现多样化状态,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行业性大学,还有小而精的院校。
以德国为例,德国大学在世界上各种大学排名中都不算出彩,与GDP总量世界第四和传统工业强国的地位不符。排名不高的原因是德国综合性院校不多,而且德国高校一般重教学多于重科研,而科研往往是评定大学排名的重要参考。但在实际上,德国高校往往会在某个专业上出类拔萃,比如耶拿大学的光学专业就负有盛名。它所在的耶拿市尽管只是人口十余万的小城,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光都”,德国出口的光学产品有40%出自这里,大名鼎鼎的卡尔·蔡司就在这里诞生。它们所依托的都是耶拿大学光学专业这一强大后盾。
从不断进行的国内高校专业调整可以看出,被撤销专业往往是盲目扩张、突击增加的产物,它们或许曾经满足过高校的“升级”,但因为忽视市场需求、缺乏足够实力,最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另一方面,高校专业调整与优化,面对的是变化更快的社会与产业形势,因此也要避免刻意追求时下热门专业,更不能一味贪大求全。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叶克飞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