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稻客”塞上话丰年

新华社银川10月13日电题:“稻客”塞上话丰年

新华社记者靳赫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立岗镇永华村的一块农田里,齐腰高的水稻黄灿灿地连成一片,像一张镀金的巨毯。农机手程风伟一大早便来到田边为收割做准备。上午10时左右,稻秆的湿度达到收割标准,程风伟招呼了一声,其他3名农机手和他各开一台收割机下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程风伟和他的同伴来自江苏省盐城市,这是一群自带农机专门帮种植户收割水稻的人,俗称“稻客”。8月中旬,程风伟所在的“稻客”车队从江苏出发,先后到重庆、四川完成收割,最近这些天,车队来到宁夏,开始了新一轮的农机作业。

宁夏平原地处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但由于有黄河灌溉之利,自古便种稻养鱼,有“塞上江南”之称。在这里,“稻客”们很受种植户欢迎。近十几年,宁夏成了程风伟每年丰收之旅的固定一站。

隆隆的马达声自田间传来,4台收割机前后排开,呈“回”字形在田间奔走,一会儿的工夫,一片水稻便收割完毕。“我很喜欢来宁夏,这里土地平整,路也修得好,收割机跑起来很省心。”收割间隙,程风伟对记者说,从稻田里他看到了种植户的用心,这些年这里的水稻品种在改良,种植技术也在更新,看着稻子的长势一年比一年好,他感到高兴。

“老程说得不错,县上的农业专家每年都会到地头来指导我们种地。这几年,他们指导我种了宁粳50号、宁粳57号等新品种水稻,产量高,加工出来的大米口感好,很受市场欢迎。”这片土地的种植者刘立新说,他流转的1700多亩水稻田现在全部采用精量穴播技术来播种,种子用量减少30%左右。新品种加上新技术,让每亩地的产量大大提高。

程风伟和刘立新合作已有多年,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双向奔赴”。程风伟喜欢宁夏地平路好人努力,而刘立新觉得,程风伟和他的同伴勤快又实诚,最主要的是他们带来的收割机先进,收割效果好。

“这批收割机都是这两年新换的,稻穗高矮不齐也能收得很干净,稻粒与稻秆互不掺杂。”顺着程风伟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收割机驶过,稻粒进仓,稻秆则被割下沿着机械行驶路径整齐地铺在地上,很少有稻粒混杂其间。

程风伟表示,各地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种植户对机械作业的要求也在提高,“稻客”不及时更新设备,就赶不上农业发展的浪潮。

据贺兰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马广福介绍,今年贺兰县粮食播种面积达31.3万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96%以上。由于机械广泛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秋收进程大大加快,再有几天时间,全县的秋粮就将收割完毕。

在宁夏完成收割后,程风伟所在的车队又将奔赴东北地区。“干我们这行累是累,但每年都能看到不同地方的丰收景象,又别有一番乐趣。”程风伟说。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

相关阅读:
赵乐际主持召开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委员长会议 决定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10月20日至24日在京举行 央行:降低存量住房贷款利率工作已基本接近尾声